文|弥小木
两年级的小朋友,突然想学游泳,缠着大人报班。报班之前,家长和孩子说好“报名了,就必须坚持去。”孩子答应地好好的。
一个月后,孩子游泳的兴趣没了,也不想去了。亲子冲突,就那样自然而然地出现了。
虽然孩子当初答应地好好的,但就是不想再去。孩子在“坚持”这件事上,家有同款娃,分享一点心得。
我家老大上幼儿园中班时,想学钢琴。学琴之前,孩子试听过钢琴课,表示很有兴趣。报名前,我和孩子提到了“练琴”这件事,“练琴”离不开“坚持”,孩子信心满满地答应。
一开始,练琴是在幼儿园附近的琴行,放学直接去就行。练得简单,每天去还不错。后来琴行搬走,买了一架琴放家里方便练习。
随着曲子的难度增加,孩子练习的热情下降,从一开始的每天陪着练,到后来的她自己练。这个过程什么偷工减料,什么障眼法,孩子是无师自通,每天在练琴上斗智斗勇。
再后来,老二出生,我没时间也没精力和老大在“练琴”这件事上再耗下去。同样的内容,能连着上5节课,问题出在哪里?出在课上和老师侃大山,回家不练习。
最后,就那样自然而然地结束了学琴之旅。现在,当时买的那架琴,躺在角落里落灰好几年了,那几乎是孩子没有“坚持”学琴的实物证明。
“坚持”这个词也有意思,“坚”最初的意思,表示手握得结实,有坚固的意思。“持”的本意是用手拿住。不管任何东西,用手一直握着,手不就累了吗?哪里还能“坚持”下去。
坚持?太累了!
孙圈圈在《请停止无效努力》里说“靠意志力坚持学习是个幻想”,因为用意志力坚持一件事,其实隐含了“学习是痛苦的,不想做才需要意志力”,而我们的大脑是倾向于逃避痛苦的。
作为大人的我们,看到孩子当初坚持要学的内容,学了一段时间,不想再学了,难免会有些着急。我们会想着,起码再坚持坚持,好像这个过程,孩子就能锻炼坚强的意志力似的。
可惜,我们都错了。先生的《打开心智》里,分析了家长想要培养孩子意志力,会给孩子带来三点负面影响:
• 额外的压力
• 降低幸福感
• 损害大脑发育
看着这三个压力,没有任何一点是家长所希望的吧?与其想着让孩子去“坚持”做一件事,不如去发掘孩子做这件事的动力,也就是激发孩子做事的“自驱力”。
找到孩子做事的动力
如何激发孩子的“自驱力”,宋明妮在《育儿的逻辑》里分享的观点和做法,很值得借鉴。宋明妮不管女儿提出任何要求,她都会像“对待大人提出的要求一样重视”。
同样是学琴,宋明妮会和孩子讨论,她真正想要学琴的理由是什么,不能仅仅因为大家都在学,她也要学。在讨论中,挖掘出孩子真正想要学琴的理由。确定后,宋明妮就和孩子约定好,一起陪着练琴,直到弹出想要的效果。
细看宋明妮陪伴女儿学琴的例子,会有两个关键,一是找到孩子做事的自驱力,二是陪伴。现在回想我家老大学琴的经历,会发现这两点恰恰是我们所缺少的。
最初,我们只讨论了表面,没有讨论到深层次。要是能深层聊出想要学琴的理由,孩子练琴时的主动性或许就会大很多。陪伴更是,只在前期,后续全靠孩子自觉,想不结束都难。
孩子一开始坚定地学游泳,才一个月就不学了,可以尝试和孩子聊聊,问问最初想要学的理由是什么?试着找出孩子想学游泳背后真正的自驱力。
找到孩子做事的自驱力,有家人的陪伴,要是再加上外部的动力,那么孩子更容易持续做一件事。我女儿有两个同学,一个从小学游泳,一个从小学古筝。两个孩子,在学的过程中,都想过放弃,但现在依然还在游泳、弹古筝。
游泳的同学,现在她每次参加游泳比赛,都能拿到奖金。弹古筝的同学,包揽了学校里所有文艺比赛的第一名。当然他们的学习效果是比较好的,所以能达到这样的程度。那么普通的我们,在做一件事的时候,可以再寻找多一点动力。
寻找更多的动力
如何找到更多的动力?先生的《打开心智》中,分享了三个思路,其中的两点很适合与孩子分享:
1.做了立马就能看到的好处,比如快乐、成就感。像我女儿同学,游泳一次拿一次奖金、弹古筝一次就能捧回名次,这是立马就能感受到的成就感。
放在孩子游泳这件事上,可以让孩子感受下游泳时的快乐。
2.看未来的好处。这两位同学的特长,在升学的时候,是有很大的优势的。那么我们一开始学游泳,未来的好处在哪里?最直观的,就是锻炼身体。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找到属于孩子独有的做事动力,很多事都不再有困扰。当做事的动力>做事的阻力时,一个人也就变得“自律”了,哪里还需要什么刻意的“坚持”。
写在结尾的话
想想我们曾经放弃了多少事,再来看“想引导孩子坚持去做曾经非要做的事”,内心会不会有不一样的想法?坚持一件事,可太难了。不如放弃“坚持”,找到孩子做事的自驱力吧!
最后总结下,如何引导孩子坚持去做一件事?
1.在谈话中,找到孩子做事的自驱力
2.陪伴
3.找到足够多的动力
我是弥小木,一位真诚的阅读分享者,欢迎关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