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人师者,重在为不懂事的学生传道、受业、解惑。既然学生是不明事理的雉子,所以师者就没必要和学生处在一个层面上,跟他们一般见识,没必要跟他们置气。及时把教育的关注点和矛盾点放到指引、疏导上,会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自习课上,老师批阅配套练习册时,发现了##孩子的错误,于是就耐心地为她讲解,结果那孩子却一窍不通,无论老师怎么引导,她就是想不明白。老师生气了,拍着桌子厉声批评,又或者没忍住气愤伸出手拍了她一下。那孩子反而吓住了,不知如何思考,如何回答了。于是,老师更生气了,责骂声更厉害,动手力度更大,后果有可能更严重。
此情此景,如果老师不要生气,换一种方式,换一个问法,又或者换其他孩子来讲,也许又是另一种和谐的局面。
马上要毕业考试了,老师要检查前一天的作业,一个孩子又是空空如也。老师立马气不打一处来,为了以儆效尤,老师一边批评:怎么又没有写完!昨天干什么了!本来就差,啥时候才能懂事?……一边就拿起棒子对着那孩子屁股敲去。当然全班孩子的目光都汇聚于此,全班同学的心思也都汇聚在于。如果此事一旦曝光,不管老师当时有多少的理由和委屈,但是同情孩子,说教老师的肯定不是少数。不就是一个贪玩的孩子几次作业没写吗?
另一种情景:老师课后单独请孩子到办公室询问原因,了解情况,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进行感化教育,会不会更有说服力。师生间的关系是不是更和谐?
课堂上老师正在讲台上津津有味地讲着课,教室后面,一个孩子跟另一个孩子激烈地吵架,吸引了周围孩子的注意力。 老师正要解决,一个当事者立即大声反驳:“我就吵了!”一个孩子对正在上课的老师这样粗暴的反驳,这样无理地抬杠,严重地挑战了为人师者的尊严和底线。于是老师也争论了起来。
那就是个不懂事的孩子,师者怎么能和学生一般见识而在课堂上争论呢? 如果老师足够成熟,心智足够强大,不和学生置气,不管那个暴躁的孩子说什么,老师都是以平和的心态,微笑面对,进而循循善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就吵不起来了吗?不就是另一种和谐的局面吗?
都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但是很多时候,对于学生来说,良药苦口难于下咽,忠言逆耳换来对立。
不要跟孩子置气,不可爱的孩子正是因为缺乏爱,缺少认知,所以他们需要教师更多的偏爱,更需要老师更多的帮助,更需要老师有耐心,有智慧。我们要试着理解他们,跟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帮助他们找到校园生活的正确打开方式。他们不一定是真的要和你作对,要气你,要欺你。
师生一场, 相遇是缘分,相逢是首歌,珍惜这种缘分,包容、接纳学生的好与坏,因势利导,因材施教,让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唱好和谐共生的师爱旋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