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常被外公带去工人文化宫听戏,舞台比现在鲜亮,乐队阵容也很强大,那时候,对戏曲艺术无法理解,声母韵母分开唱不说,每个字还拖那么久,每每被它的尾音把眼皮拉下,一声铜锣又把你从梦中惊醒!
成型于乾隆年间的滇剧,在民国时期逐渐衰落,建国初期又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一大批滇剧名伶们为后人留下了很多优秀折本,80年代文艺形式多样化,受此冲击滇剧再次衰落。
幸而有一群这样的老人:每天下午他们都风雨无阻演出2小时,一个本子一天唱一段,几天唱完一本,又新排一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80年代坚持至今,让人们此时还能亲眼目睹这个古老剧种。
厚厚的脂粉盖不住苍老的面容,一段悠长的尾音后那微微低头掩饰急促呼吸的侧身,看得让人心疼,不再清亮的嗓音,却饱含情感,一句“我相公为求功名读书到二更⋯⋯”足足唱了一分钟,不再像从前一样我只听得到声母和韵母,这次,在词句的婉转间我听见了怜惜,爱慕和期盼⋯⋯一段锣鼓不再惊梦,听到了情感的宣泄,满含千言万语⋯⋯
简单的乐队,垂暮的演员,鲜艳的服装和厚重的脂粉,构成了令人心酸的华美,台上台下没有一张年轻的面孔,整个破旧的戏院里充满了莫名的寂寥,伤感而悲壮⋯⋯
滇剧之殇(附图) 滇剧之殇(附图) 滇剧之殇(附图) 滇剧之殇(附图) 滇剧之殇(附图) 滇剧之殇(附图) 滇剧之殇(附图) 滇剧之殇(附图) 滇剧之殇(附图) 滇剧之殇(附图) 滇剧之殇(附图) 滇剧之殇(附图) 滇剧之殇(附图) 滇剧之殇(附图) 滇剧之殇(附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