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篇简书更文
昨天早晨,因为是周末,不用赶时间上学,所以跟小儿一拍即合换个口味,去外面吃早餐。
我们来到了一家早餐店,有胡辣汤、豆花、油条、小笼包等,小儿点了两样他爱吃的。
吃到一半时,他放下筷子说不想吃了。
我跟他讲了一个“碗底有福”的故事。
小时候,我的母亲常常告诉我碗底有福,不要剩饭。
母亲那个年代,是从苦日子里走过来的,她小时候能吃饱肚子都是奢侈。
所以我们稍稍懂事后,看到我们碗里有剩饭,她总是会用“碗底有福”这四个字来激励我们碗里不要剩食物。
长大后才渐渐明白,“碗底有福”是母亲在教导我们要爱惜粮食,要珍惜农民伯伯的劳动成果。
我把这个故事讲给小儿时,他歪着脑袋问我:“可是碗底里会有什么福气呢?”
我想了想回答他:“一个爱惜粮食、能体谅农民伯伯辛苦的孩子,是一个懂感恩的孩子,懂感恩的孩子会是一个有福气的孩子,你还记得你们一年级学过的一首古诗吗?”
小儿不假思索地回答:“我记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确,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妈妈,碗底有福,那我把福气都喝掉吧。”
说完,小儿开开心心吃光了他碗中的早餐。
《朱子家训》有云:“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不仅是提倡节俭,更深层的意义在于教育我们要学会感恩。
而蔡澜先生也在他的新作《碗净福至》里说:“对生命心怀敬畏,对食物心怀感恩,方能以淡定的心态,从容而优雅的走完这一生。”
一日三餐,看似是最平凡的小事,却能看出一个人一生的福报几何。
因为福报并不是每个人都拥有,那些爱生活、懂感恩、珍惜生活的人才会拥有福报。
炊烟袅袅,热气腾腾,一餐一饭,一碗一筷,我们的碗里,藏着一生的福报,碗是表象,反映出的却是我们对生活的态度。
后记:
今天晚饭后,小儿兴高采烈跟我分享:“妈妈,你昨天告诉我的‘碗底有福’,我照做了之后,今天我还真的得到了福气。”
“是什么福气呢?”
“我今天吃了一块牛奶糖,正常一个包装里一块糖,但是我今天在一个包装里吃到了两块,好有福气啊。”
我想,日后当我再跟他提起“碗底有福”的时候,他一定会想起这个美好的故事和这个美好的早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