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一周有些混乱,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虽然努力的在混乱中寻找一丝秩序,只是总体来说还是混乱,脑袋里始终都没有静下来的时候,一天都被各种各样的大大小小的事情充斥,看似很满,但是内心并不觉得充实,缺少对事情的深度思考,包括一些沉淀。
又赶上一周的周记时间,正好也趁此来清点一下生活、工作、家庭的方方面面,捋出个条条顺顺来,查出自己困惑混乱的根源,早日下手解决,让自己能够高质量的度过每一天,乃至以后的人生。
先来说说工作吧,支撑我的生活,占据我一天三分之一还要多的时间。3月份以来工作岗位有所变动,所承担的事情较之前多了很多,也不是自己所熟悉的,压力还是有些大的。尽管在刚刚接手岗位的时候列好了工作计划,无奈经常被打乱,另一方面自己的工作状态还没有完全调整过来,专注力很差,工作效率一般。每天写日志反思工作这一块总是不能让自己满意,反复调整也依然不能如意。想来或许是自己把自己逼的太紧了吧,至于下一周的工作按计划执行,增强专注力,重新启用番茄钟。另一方面集中时间段看手机,以免被一些不重要不紧急的信息打扰。保持写工作日志,记录工作中的一些事情,好的方面继续,不好的方面调整改正,尽快让自己进入工作战斗状态,熟悉本职工作的 一切事务,包括相关的专业能力陆续都要跟上来,想要工作中的一席之地,这一年绝对是至关重要的,无论如何也要好好完成这个挑战。要不然~嗯~说好的给孩子做榜样呢,不能只是一句空话,所以,老母亲,加油吧。
说到给孩子做榜样,就不得不说说对于孩子的陪伴,这一周基本上都是在陪小孩玩,没有所谓的读绘本什么的高质量的陪伴(也是自己偷懒),心里有些小小的愧疚。前两天给小朋友团了乐高积木的课,周六去看了一下,小朋友很喜欢,小朋友的动手能力很强,也是他的长处之一。只是作为妈妈,我给忘了(也是因为懒),这次的积木课程很适合他,以后陪伴他也有了去处,当然读绘本还是要继续的。小朋友的课外学习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越来越丰富起来,作为妈妈一方面要给他选择合适的课程,另一方面也要能和小朋友一起成长,扮演好除母亲之外的另一个角色——朋友。
说完小朋友,接着要说的就是小朋友的爸爸,小朋友的爸爸是一名程序员,平时工作也是挺忙的,回到家里该做的事情也是一样不落,没有任何推诿。比如洗碗,带小朋友玩耍,给小朋友洗澡等等。基本上没有你忙着他躺在沙发上看手机打游戏之类的状况。对于我提的一些要求都会很支持,算是一个很好的搭档。只是对于一些事情依然是男人视角,少不了也会吵吵架,气人归气人,总体还是能打80分的人。这样想想老公也是不容易的,哈哈,也不忍苛责了,总之就是他很好。
接下来再说说我基本时刻不离手的让人又爱又恨的家伙—手机。它占据了我很多的时间,让我欲罢不能。从我早上睁眼那一刻开始就忍不住先看它两眼,一直到晚上最后放下的也是它。我被它吸引是它的奴隶,它对我的消耗多个我对它的利用。它塞给了我太多片段性的信息,一时爽,回头却什么也能没有留下。而且总时不时的干扰我,工作的时候,看孩子的时候,坐车的时候,甚至上厕所的时候,无时无刻,无孔不入,给我造成太多的干扰,想要将它同化为盟友还有一段路要走。目前解决办法就是手机碎片信息集中时段处理。还有我想说我是人,一定不能被机器控制。
关于健身,健身对我很重要,基本上一两天去一次,调节心情,释放压力,外加减肥,毕竟又到了露肉的季节。有时候会带小朋友一起去,尽管他时常干扰我运动,总还是能动一动,比赖在家里还是好很多。
关于读书,本周读书不多,当前在阅读的书籍是《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书中句句精华,有些地方理解起来有点困难,读书笔记一时也不知道该怎么记录。记录一下周一听的一本有声书《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部分读书笔记如下:
有声书《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如何做一个坚韧的人,不被挫折击垮》
太想拥有一个这样的人生了,现在做的很多事情大概也就是为了这件事,拥有一个自己说了算的人生。
挫折商是美国职业培训大师保罗.斯托茨提出的概念,简称AQ(Adversity Quotient),也称为逆商。顾名思义就是一个人应对挫折的能力。
挫折商低的人,会被挫折带来的挫折感给淹没,甚至自我瓦解,失去应对能力。他们面对挫折时,启动的时应付机制。
挫折商高的人启动的应战展机制。
斯托茨认为,挫折商有四个因素:控制、归因、延伸和耐力。
所谓控制,即你多大程度上觉得自己能控制局势。斯托茨认为一个人的控制能力来自他的控制感。
控制感高的人总能透过种种消极因素,看到积极的、自己可以做主的地方,绝不轻言放弃。
控制感低的人,一遇到挫折,即便仍然掌握着很多资源,也容易觉得“大势已去”。
我应该处于中间吧,遇到挫折的时候,整个人情绪会很低落,会影响到自己的生活,比如吃饭、睡觉,但同时也不会放弃,还是会尽全力做自己能做的事,只是我真的很讨厌情绪低落的自己很折磨人,但是也没有好的办法来应对。
控制感的关键,在于有没有形成一个牢固的自我。科胡特的术语 “内聚性的自我”,可以理解为“抽象自我”。
当一个人有了内聚性的牢固自我后,在遭遇挫败时,他就能做到对事不对人。就是承认这件事他失败了,但并不意味着他这个人不好。
没有形成抽象自我的人,会将自我等同于任何一件自己在做的事。于是,任何一件事的成败都会让他们觉得,这是“我失败了”,因此会产生羞耻感,甚至自我瓦解感。
我没有将事与人完全剥离,当我做不好一件事的时候会怀疑自己,以后是要注意这方面的问题,不拿一件事的好坏来评价整个人。形成一个牢固的自我。怎么形成牢固的自我,对于我这种不自信的人来说,我觉得还是需要有一些资本吧,有了资本认可自己,也不会因为某件事而否定自我。假若没有任何资本可以佐证自己,也是很难形成一个牢固的自我吧。
关于内聚性的自我,特意上网百度了一下:
个人成长史上,内聚性自我的形成是一个里程碑事件,在内聚性自我没有形成之前,你经受不起情绪的惊涛骇浪,经常会是一点儿情绪就把你打碎了。这种自体瓦解感其实就是自我死亡的感觉,一旦产生这种感觉,你再也没办法集中注意力做事情,感觉好像被撕裂。
但是,当你形成内聚性自我之后,情绪的惊涛骇浪会穿越你的身体、穿越你的自我、穿越你的头脑,你能够觉知到这一切,接受这些信息,同时有一个自我稳稳地站在那,你能够消化处理这一切,所以我们称之为内聚性自我。
在内聚性自我形成前,一个人就像是环境的响应器,对别人的评价特别在意,而努力调整自己,以争取做到环境认同的最好。形成内聚性自我后,你仍然会对环境敏感,环境的变化会激发你的反应,但难以动摇你的根基。由此,你就有了从环境中跳出来观察的能力。这个内聚性自我有一个核心的感觉,这个感觉就是建立“我基本上是好的”基础上,实际上这是人性的一个基本需求。如果你想象一个自我是一个圆的话,它需要一种内核,这个内核需要有一种凝聚力,这个内核只能是“我基本上是好的”。如果我说我基本上是坏的,这个时候我就会四分五裂。
那么内聚性自我如何形成?
只有一种东西可以形成内聚性自我,那就是真实。
你必须真实地活着,除了真实,再也没有别的道路,真实意味着你要真实地展开你的生命力。
精神分析常见的动力是三个:自恋、性和攻击性。很多精神分析师把这些东西都概括为攻击性,就是你必须带着攻击性来展开你真实的生命。
你要有点任性地活着,按照你的感觉来呈现真实的自己。只有这么真实的呈现你自己的时候,你才会获得一种感觉,说这是可以的,这是好的。这样才能够把这个真实的好东西内化到心里,才能形成坚定的内核,除此之外没有别的道路。
有关内聚性自我有四个不同的层次,能形成内聚性自己,已经是一个非常好的境界,最高的境界是无我,天人合一。四个层次分别是:
1,破碎自我
你根本就没有形成一个真正的自我,无论是假的还是真的,都还没形成;
2,头脑自我
是指一个人活在头脑里,整天都在理性地思考,很少展现情绪、展现动力,通常这样的人会缺乏魅力,总是感觉自己不够真实,这叫做头脑自我。
头脑自我比起破碎自我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头脑自我是一个完整的壳,这个时候它已经是一个容器,能够把关于心灵的各种各样的素材、各种各样的碎片容纳到这个容器里,但是仍然会觉得很不真实。
3,内聚性自我
如果我们把头脑自我理解为是一个壳的话,这个内聚性自我就是一个内核,这个内核就是你充分地展开了你的攻击性,很真实地活着,由此形成了一个坚定的内核。
当你有一个非常真实的内聚性自我的时候,你就会变得既稳定又灵活。
4,无我
你逐渐觉得自我是可以放下的,自我没那么了不起,这时候会觉得自己和周围世界融为一体,生命力在你周围流动,甚至会体验到天人合一的感觉。
回顾这一周的混乱,本因很大程度上就是没有形成一个内聚性自我,自己不够强大,致使很多不良情绪趁虚而入,也使得很多事情脱离自己的掌控,才会一团糟糕与混乱,也就是自己没有一个稳固的根基,当这些不好的事情全部袭来的时候,自己的根基开始动摇,搞不好会把自己连根拔起,就像17年的那次长达3个月的抑郁。而没有形成内聚性自我的内核还是觉得自己不好,而内聚性自我的内核只能是“我基本是好的”,否则很容易四分五裂。
原本这次周记只打算记录一下本周的混乱的,混乱的生活、混乱的工作、包括带娃等等,不想居然在读书环节挖到了混乱的本因,没有形成一个内聚性的自我,对照了内聚性自我的四个层次,勉强够上第二层次。
人生的选择丰富多样,从破碎自我到内聚性自我显然是一大难关,但不论如何,每个人只要做出最真实的选择,拥抱一个真正的自我,人生的多面性也会随之展开,你的人生才会是自己说了算。自我感觉很难,但是也太想拥有自己说了算的人生了,既然找到了一切混乱的本因,就努力的去解决、追寻吧。毕竟当我们拥有一个非常真实的内聚性自我的时候,也是到了你的人生你做主的牛B时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