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被安慰的孩子,为什么还在哭

被安慰的孩子,为什么还在哭

作者: 江东富老 | 来源:发表于2018-06-07 14:17 被阅读0次

转发,心乐士

我女儿一有情绪总是大吼大叫的,每次被弟弟欺负了,都不会好好说话的,基本靠吼。

我有时候就想到要接纳孩子,就跟孩子说,我知道你难过了,妈妈知道了,你别哭了,你让一下弟弟。

可是女儿还是要哭,我就控制不住吼她了:你话不会好好说,非得要我吼吗?”

“我也是这样吼孩子的,当她发脾气时,我跟着她吼,我也想接纳孩子啊。

我学习了你们说的“接纳”孩子之后,我开始试着不指责她、不制止她、理解她、接纳她的情绪。但结果往往是她哭的更厉害了,接纳没用。”

“接纳了之后,孩子还是哭啊,这是为什么?”

做这行这么久以来,我经常看到这样的留言。

“我说了理解她了,怎么还是哭,怎么样才能不哭啊?”

妈妈们纳了闷了:

我明明有做到接纳孩子啊,她还是要哭,接纳没有用,看来,教育孩子基本还得靠吼。

当接纳成为一种工具

不是接纳没有用,真相是,我们理解错接纳的含义了。

我们接纳孩子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听从我们的,这是把接纳当成了一个工具--止哭大法。

我们嘴里说着:

“唉呀,宝贝,妈妈知道你难过了。”

心里想的却是:

“你够了没有,你什么时候可以闭嘴啊。”

(心口不一)

接纳不背这个锅:接纳不是为了止哭,而是一种深深的懂得,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先来看看以下的两个场景:

场景一

场景一:一个孩子的东西被人拿走了,孩子大哭,妈妈的反应。

1、“我知道你难过了,你的东西被隔壁小王拿走了,你心里很不舒服了吧,好了好了,妈妈知道了,不要哭了,没事的。”(然后会做一些事情想让孩子快点开心起来)

2、“你的东西被隔壁小王拿走了,你很生气吧,如果是我的东西被人拿走了,我也是会很难过的,妈妈知道这种感受很不好,想哭就哭吧。”(不做什么,只是拥抱,或者无声陪伴)

场景二

场景二:一个女生的猫咪丢了,她很伤心,男朋友的反应。

1、“猫咪丢了,我知道你很难过,我也为你感到难受,不要哭了,猫咪会回来的,会好的。”(然后会做一些事情,让女朋友心情好一些)

2、“猫咪丢了,我知道你很难过,我也很难过,我以前也有只小狗走丢了,那时候我吃不好睡不好,我特别能体会这种感受。”(不做什么,只是拥抱,或者陪伴)

如果你是场景里那个正在难过的人,你的感受是什么?

第1种反应是同情,是劝导;

第2种反应才是共情,是接纳。

两种反应的区别在于:我是否能够理解你的经历,我是否能够是允许你有情绪。

人们对另一个人的经历感同身受时,通常能理解他为什么这样,于是就能够接纳他有这样那样的情绪。

“你可以在那个情绪里面,我并不想着把你拉出来。你可以呆在难过里面,跟这种情绪处一会,我陪你。”

如果一个人在失去后,没有经历过哀伤,就会进入抑郁,弗洛依德如是说。

哀伤不是病理状态,因为哀伤是没有“让人感到低自尊的”,如果能够体验哀伤,那么过一段时间后,这个人会自己走出来。

那些走不出来的,是没有办法哀伤,进入转为自我攻击了(对自己的批评责备否定)。

你到底要我怎么做才能不哭

我想起了一个故事。

有一个女性得了抑郁症,她的先生很想帮助她,于是把她带到了咨询室。

在咨询室里,妻子一直默默不语。

先生告诉咨询师,妻子发生过什么事,怎么突然就进入抑郁状态的。

当妻子听到先生说自己受了很多苦的时候,她的眼泪不由得唰唰往下掉,如断了线的珠子般滚下来。

看到妻子在哭,先生突然手足无措了起来,他着急地问妻子:

“你怎么了,到底是怎么了,你跟我说啊,你不说我不知道你怎么了,你倒是告诉我啊,你这样我很不舒服。”

妻子没有回答他,只是默默掉眼泪。

咨询师告诉先生:“你可以试着不去追问她为什么吗,试着去理解她现在的情绪,她在难过,可以试着允许她难过吗?”

先生安静了下来,试图控制自己不要把妻子从难过里拉出来。

他对妻子说,我知道你现在很难过。可是妻子还是在哭,并且哭得大声了起来。

先生慌了:“她还是在哭啊,怎么样她才能不哭呢,我看着她哭,我很想为她做点什么让她好起来。”

……

先生控制不住自己的焦虑,所以他当下所做的一切,都是在阻止妻子不要哭,试法让妻子情绪好起来,因为当下哭泣的妻子,让他非常不舒服。

当有个人在我们面前哭的时候,通常我们的反应是:搞清楚她到底为什么哭。

我们急着要让她告诉我们,她是怎么了,然后开始各种放大招,别哭啊,别哭。

上面例子说的那位先生就是如此,他想要妻子尽快从情绪里好起来,他说,我都试着去理解她了,她怎么还要哭啊。

你的陪伴,是无能为力的陪伴

当一个人在哭的时候

不需要解释为什么要哭,因为这个人用眼泪代替语言在表达了。

也许我们听不懂,但是,我们可以允许她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哀伤,这就是陪伴,这样子的陪伴,才是接纳。

当一个人在哭的时候

另一个人斗志激昂地喊口号,这是无能为力的陪伴。

他正处于哀伤当中,另一个人却想尽各种办法逗他振作起来,“别哭啊,明天会更好,别哭啊,人定胜天,别哭啊,不要难过”。

这两个人是处在不同状态的,一个人觉得无力,另一个人觉得你应该要有力气的。

这个时候,问题就出现了,一个想当拯救者,另一个人变成了是有毛病的人。这就是无能为力的陪伴。

无能为力的陪伴,是很多人携带多年的陪伴模式,如果成长过程是被大人无能为力陪伴着的,后来就会变成无能为力的陪伴者。

这种陪伴是带着焦虑的,也就是说,你看到对方有情绪,你很焦虑不安,然后会失控,忍不住做一些阻止对方哀伤的行为。

我们很想要把这个哀伤的人拉出来,可是硬是要拉这个人出来的话:

不但我们自己有挫败感(我没有能力帮助到他,我是一个没有办法的人);

对方也有挫败感(难过是不可以的,我又做不到马上开心起来,那我是一个有毛病的人)。

所以,当孩子在哭的时候,我们如果带着焦虑,无论我们对孩子说出怎么样高大上的共情的话,也是假共情。

因为我们是无法控制住自己的,我们所谓的“我理解你”,不过是为了要孩子不哭。

“我理解你”变成一个精心包装过的手段,代替了粗暴的“不准哭”。

只是方式不一样,目的都是一样的。

这也很多妈妈学习心理学的目的,找高大上的手段,来更好地控制孩子。

能让事情变好的是彼此的联接

接纳是,我理解你当下的状态,我接纳你现在的无力感和哀伤,接纳你现在的痛。

你可以跟你的情绪在一起,如果我找不到办法去陪伴你,我不打扰你,静静在一旁就可以了。

这就是有所作为的陪伴,当我们找不出任何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时候,要做的是滋养对方,允许他们有哀伤在流动。

所以,接纳并不是止哭大法,接纳首先是共情,当一个人被共情连接时,他的神经化学物质就会发生改变,平静的神经化学物质会取代压力激素,压力随之消散。

接纳是我理解你的无力,同时我接受你现在是无力的,我不会去拉着你离开情绪,我是陪着你在情绪里。

接纳是一种涵容,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滋养。当一个人被这样滋养过后,会体验到爱的流动,会有修复哀伤的能力,会理解自己的情绪,会有能力走出哀伤。

另外,重要的是要学会自我接纳,一个能接纳自己的人,接纳他人的能力是自然而然的。

回应是很难让情况好转的,而真正能让事情变好的转机是彼此的联接。

对孩子情绪的理解与共情,是每个抚养者的必修课。下一次安慰孩子时,试着理解孩子哭泣的真正原因我女儿一有情绪总是大吼大叫的,每次被弟弟欺负了,都不会好好说话的,基本靠吼。

我有时候就想到要接纳孩子,就跟孩子说,我知道你难过了,妈妈知道了,你别哭了,你让一下弟弟。

可是女儿还是要哭,我就控制不住吼她了:你话不会好好说,非得要我吼吗?”

“我也是这样吼孩子的,当她发脾气时,我跟着她吼,我也想接纳孩子啊。

我学习了你们说的“接纳”孩子之后,我开始试着不指责她、不制止她、理解她、接纳她的情绪。但结果往往是她哭的更厉害了,接纳没用。”

“接纳了之后,孩子还是哭啊,这是为什么?”

做这行这么久以来,我经常看到这样的留言。

“我说了理解她了,怎么还是哭,怎么样才能不哭啊?”

妈妈们纳了闷了:

我明明有做到接纳孩子啊,她还是要哭,接纳没有用,看来,教育孩子基本还得靠吼。

当接纳成为一种工具

不是接纳没有用,真相是,我们理解错接纳的含义了。

我们接纳孩子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听从我们的,这是把接纳当成了一个工具--止哭大法。

我们嘴里说着:

“唉呀,宝贝,妈妈知道你难过了。”

心里想的却是:

“你够了没有,你什么时候可以闭嘴啊。”

(心口不一)

接纳不背这个锅:接纳不是为了止哭,而是一种深深的懂得,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先来看看以下的两个场景:

场景一

场景一:一个孩子的东西被人拿走了,孩子大哭,妈妈的反应。

1、“我知道你难过了,你的东西被隔壁小王拿走了,你心里很不舒服了吧,好了好了,妈妈知道了,不要哭了,没事的。”(然后会做一些事情想让孩子快点开心起来)

2、“你的东西被隔壁小王拿走了,你很生气吧,如果是我的东西被人拿走了,我也是会很难过的,妈妈知道这种感受很不好,想哭就哭吧。”(不做什么,只是拥抱,或者无声陪伴)

场景二

场景二:一个女生的猫咪丢了,她很伤心,男朋友的反应。

1、“猫咪丢了,我知道你很难过,我也为你感到难受,不要哭了,猫咪会回来的,会好的。”(然后会做一些事情,让女朋友心情好一些)

2、“猫咪丢了,我知道你很难过,我也很难过,我以前也有只小狗走丢了,那时候我吃不好睡不好,我特别能体会这种感受。”(不做什么,只是拥抱,或者陪伴)

如果你是场景里那个正在难过的人,你的感受是什么?

第1种反应是同情,是劝导;

第2种反应才是共情,是接纳。

两种反应的区别在于:我是否能够理解你的经历,我是否能够是允许你有情绪。

人们对另一个人的经历感同身受时,通常能理解他为什么这样,于是就能够接纳他有这样那样的情绪。

“你可以在那个情绪里面,我并不想着把你拉出来。你可以呆在难过里面,跟这种情绪处一会,我陪你。”

如果一个人在失去后,没有经历过哀伤,就会进入抑郁,弗洛依德如是说。

哀伤不是病理状态,因为哀伤是没有“让人感到低自尊的”,如果能够体验哀伤,那么过一段时间后,这个人会自己走出来。

那些走不出来的,是没有办法哀伤,进入转为自我攻击了(对自己的批评责备否定)。

你到底要我怎么做才能不哭

我想起了一个故事。

有一个女性得了抑郁症,她的先生很想帮助她,于是把她带到了咨询室。

在咨询室里,妻子一直默默不语。

先生告诉咨询师,妻子发生过什么事,怎么突然就进入抑郁状态的。

当妻子听到先生说自己受了很多苦的时候,她的眼泪不由得唰唰往下掉,如断了线的珠子般滚下来。

看到妻子在哭,先生突然手足无措了起来,他着急地问妻子:

“你怎么了,到底是怎么了,你跟我说啊,你不说我不知道你怎么了,你倒是告诉我啊,你这样我很不舒服。”

妻子没有回答他,只是默默掉眼泪。

咨询师告诉先生:“你可以试着不去追问她为什么吗,试着去理解她现在的情绪,她在难过,可以试着允许她难过吗?”

先生安静了下来,试图控制自己不要把妻子从难过里拉出来。

他对妻子说,我知道你现在很难过。可是妻子还是在哭,并且哭得大声了起来。

先生慌了:“她还是在哭啊,怎么样她才能不哭呢,我看着她哭,我很想为她做点什么让她好起来。”

……

先生控制不住自己的焦虑,所以他当下所做的一切,都是在阻止妻子不要哭,试法让妻子情绪好起来,因为当下哭泣的妻子,让他非常不舒服。

当有个人在我们面前哭的时候,通常我们的反应是:搞清楚她到底为什么哭。

我们急着要让她告诉我们,她是怎么了,然后开始各种放大招,别哭啊,别哭。

上面例子说的那位先生就是如此,他想要妻子尽快从情绪里好起来,他说,我都试着去理解她了,她怎么还要哭啊。

你的陪伴,是无能为力的陪伴

当一个人在哭的时候

不需要解释为什么要哭,因为这个人用眼泪代替语言在表达了。

也许我们听不懂,但是,我们可以允许她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哀伤,这就是陪伴,这样子的陪伴,才是接纳。

当一个人在哭的时候

另一个人斗志激昂地喊口号,这是无能为力的陪伴。

他正处于哀伤当中,另一个人却想尽各种办法逗他振作起来,“别哭啊,明天会更好,别哭啊,人定胜天,别哭啊,不要难过”。

这两个人是处在不同状态的,一个人觉得无力,另一个人觉得你应该要有力气的。

这个时候,问题就出现了,一个想当拯救者,另一个人变成了是有毛病的人。这就是无能为力的陪伴。

无能为力的陪伴,是很多人携带多年的陪伴模式,如果成长过程是被大人无能为力陪伴着的,后来就会变成无能为力的陪伴者。

这种陪伴是带着焦虑的,也就是说,你看到对方有情绪,你很焦虑不安,然后会失控,忍不住做一些阻止对方哀伤的行为。

我们很想要把这个哀伤的人拉出来,可是硬是要拉这个人出来的话:

不但我们自己有挫败感(我没有能力帮助到他,我是一个没有办法的人);

对方也有挫败感(难过是不可以的,我又做不到马上开心起来,那我是一个有毛病的人)。

所以,当孩子在哭的时候,我们如果带着焦虑,无论我们对孩子说出怎么样高大上的共情的话,也是假共情。

因为我们是无法控制住自己的,我们所谓的“我理解你”,不过是为了要孩子不哭。

“我理解你”变成一个精心包装过的手段,代替了粗暴的“不准哭”。

只是方式不一样,目的都是一样的。

这也很多妈妈学习心理学的目的,找高大上的手段,来更好地控制孩子。

能让事情变好的是彼此的联接

接纳是,我理解你当下的状态,我接纳你现在的无力感和哀伤,接纳你现在的痛。

你可以跟你的情绪在一起,如果我找不到办法去陪伴你,我不打扰你,静静在一旁就可以了。

这就是有所作为的陪伴,当我们找不出任何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时候,要做的是滋养对方,允许他们有哀伤在流动。

所以,接纳并不是止哭大法,接纳首先是共情,当一个人被共情连接时,他的神经化学物质就会发生改变,平静的神经化学物质会取代压力激素,压力随之消散。

接纳是我理解你的无力,同时我接受你现在是无力的,我不会去拉着你离开情绪,我是陪着你在情绪里。

接纳是一种涵容,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滋养。当一个人被这样滋养过后,会体验到爱的流动,会有修复哀伤的能力,会理解自己的情绪,会有能力走出哀伤。

另外,重要的是要学会自我接纳,一个能接纳自己的人,接纳他人的能力是自然而然的。

回应是很难让情况好转的,而真正能让事情变好的转机是彼此的联接。

对孩子情绪的理解与共情,是每个抚养者的必修课。下一次安慰孩子时,试着理解孩子哭泣的真正原因

相关文章

  • 被安慰的孩子,为什么还在哭

    转发,心乐士 我女儿一有情绪总是大吼大叫的,每次被弟弟欺负了,都不会好好说话的,基本靠吼。 我有时候就想到要接纳孩...

  • 被安慰的孩子,为什么还在哭?

    ▌导读 为什么当孩子、爱人哭得很伤心的时候,我们的安慰会让他们越来越伤心? 是否想过?我们接纳孩子的目的是为了让孩...

  • 读《被安慰的孩子,为什么还在哭?》感想

    感想 晚上睡觉时,小满忽然间碰到积木,可能弄疼他了,他哭了,凌晨两点啊,困死了,我听到他哭,心理一阵烦恼,手去拍拍...

  • 接纳,是允许你做自己

    《被安慰的孩子,为什么还在哭》 真正的接纳是,我理解你当下的状态,我接纳你现在的无力感和哀伤,接纳你现在的痛。 你...

  • 亲子日记9||如何与孩子共情

    《允许孩子哭,是培养情商的第一步》亲子学习2 【原文】 表达共情:被安慰的孩子,为什么仍在哭共情从来不是站在自己的...

  • 雨阳

    天在哭?天在哭? 太阳又为什么还在那里呢? 是的,她在哭, 在那里,她, 被冻哭、被薰哭、被讲哭…… 她想告诉别人...

  • 对待孩子的心态

    之前孩子每次哭一下,我就心疼得不得了。现在遇上这样的情况,我会仔细观察宝宝为什么哭,然后适当给予安慰,不会再有自责...

  • 没人跟你说,安全感其实是泡泡糖

    同事小吴掩面哭泣。还是个女孩子嘛,遇到委屈哭一哭,别人也不会说什么,反而还会安慰安慰。可是小吴的哭和她的发...

  • 随笔

    昨天跟爸妈视频,对于自己的处境,是有些怨念的,为什么别的孩子能够被父母安慰,为什么别的孩子的父母不舍得孩子风吹雨打...

  • 《时代通病》

    今天突然好想哭,不知道为什么。 遇见不顺心的是想哭。 看见房间被孩子弄的乱七八槽也想哭。 孩子调皮不听话还是想哭。...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被安慰的孩子,为什么还在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args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