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参加了一天的培训,内容是学校请来北京的专家对学校的大单元教学进行指导,这一天的活动分为三大板块,上午是学校五位骨干教师对自己本学期任教的教材进行“一册书三研”(即研课标、研内容、研实施),专家进行点评;下午先是专家针对九个学科组汇报的本学期科组的教研计划进行点评,然后由专家之一的房院长作科组建设的专题报告。一整天的培训听下来,虽然有一些累,但还是很有收获,老师们的汇报精彩,专家的点评也非常中肯、精准,特别是下午房院长的专题报告,确实为我们的科组建设拨开了迷雾,找到了方向。
但是,上午听老师们对教材进行“三研”的时候,我的心里一直闪着一个大大的问号:人去哪儿了呢?
老师们的“一册书三研”本来是非常精彩的,她们以立足一册书,首先围绕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等方面解读本学科课标,接着从教材编写体例、编写特点、内容结构以及教材的横纵向整合几个方面分析了本册教材,最后从教学设计的思路、教材的重难点、实施方案、评价等方面对本学期的教学实施进行了汇报。可以看出,老师们是做了很多功课,下了不少功夫,真正是用心研读了课标、教材,也认真思考过教学的实施,汇报内容既有深度又很细致,是实施的非常好的蓝本。
但是,我听着听着,却感觉所有人的分析背后,只见课程不见人,我以为,不管是课标还是教材,都是为学生的成长服务的,课标当然要研究,教材当然要研读,教学实施策略也要通盘思考,否则,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的引领,没有对整册教材架构的把握,没有对教学方案的全面思考,所有的教学都只会是老驴拉磨——日复一日地重复无效的劳动。但是,光有这些,我们的教学还是如空中楼阁一般,看起来非常光鲜亮丽,实际上却缺少了最重要的内核——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我以为,在研读了课标、教材以后,应该对本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规律以及本校学生在本学科学习方面的优势与不足进行分析,在这个基础上,结合课标要求以及教材特点,才能编制出符合本校本年级学生特点的教学实施方案,也只有在研究了学生的情况下,我们的“一册书三研”才能真正落地,才能真正地为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服务,才能真正地将我们的教学助力于学生生命的成长,而不是只服务于学生的学科知识的学习。
就像成尚荣先生说的:“教师的第一专业是儿童研究。”只有认识儿童、发现儿童、研究儿童,才能让我们的一切教育教学研究有目标,有方向,有效果。不管研究什么,首先应该眼中有人,心中有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