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座的诸位,既看过《风声》的电影又读过它原著的人多吗?”作为这场《风声》网友线下讨论会的主持人,我先说话。
哇,这么多都看过。
“太好了,这样我们讨论起来就没障碍了。”我急于导入正题。“今天我们主要是来讨论《风声》后面该不该有风?又该是什么风?说直白一点:原著的结尾是否可信?如不可信,又该是怎样的?请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它一事三说的结构,配上合情入理的……”很快便有人发言。
“请打住,跑题了!”我必须及时制止任何议题跑偏的倾向。我知道从结构上它是完美的,只能说出它好,但现在再说它的好,就如同在四十度的高温天里说热,人所共感的事,说来无意。
……
要是讨论它的好,现在该是热火朝天的景象,但要找出它的漏点并引出新的风来,沉默则是正常,毕竟这是件烧脑的事。
“我觉着电影就是《风声》后的风。”军哥终于打破了沉默。
军哥接着说:“大家都知道,原著里无论潘老、顾老,还是作者,都说有些秘密还是保守为好,而电影里,李宁玉不仅不是地下党,而且没死;顾小梦不仅是地下党,而且死了;……所有这些,我觉着是对那些所谓秘密的解读,可以理解成《风声》后的风。”
“对,我同意这种说法!”还有许多人也在附和着我的话。
“为了便于大家更好的理解,我特意从书中摘抄了几句我认为有启发性的话,现在给大家读一读。”军哥显然是有备而来。
“第一句,作者在与顾老访谈的结尾处说:老人家(顾小梦)之所以对这段往事讳莫如深,一定是想带走她的秘密,让那个不变示人的秘密烂在腹中,永不受人侵扰。——大家可以考虑一下“那个不变示人的秘密”会是什么呢?
第二句,潘教授,也就是李宁玉哥哥的儿子给作者发的短信:我为什么沉默?因为她(顾小梦、顾老)是我的母亲,他们像某些浓缩的原子,因外力而激烈的分裂……,你能对父母的争执说什么?除了沉默,别无选择。——说实话,刚读到这儿的时候,我是惊诧不已的,潘教授竟然是顾小梦和潘老的儿子!?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外力而激烈的分裂”又会是什么呢?
第三句,还是潘教授给作者说,……这是一些不相信眼泪的人。因为我姑姑(李宁玉)的眼泪感动了她(顾小梦),你觉得可信吗(帮李宁玉传递情报)?——我虽怀疑,但没证据。
第四句,王汉民也就是王田香的儿子,想不起来的,想想电影里的王志文就知道了,给作者说:因为那个原因(对不起,我要尊重顾老永远为她保守这个秘密),顾小梦一直没有结婚,直到抗战结束后才与“变节”的潘老结了婚。——那个原因是指什么呢?”
军哥这连引带论的长篇发言,像条鲶鱼般彻底激活了会场沉闷的氛围。
“我觉着作者是故弄玄虚,作为下部著作的伏笔。”
“你说顾小梦和李宁玉是不是同性恋?前文里可是说她喜欢她,态度暧昧。”
“我觉着顾小梦早就是地下党,要不然她怎么会那么轻易地被感动,而冒着生命危险去替李宁玉传送情报。”
“老人们所谓的那个秘密和那个原因会不会是肥原在裘庄强暴了顾小梦,人们出于尊重,才闭口不谈。”
“……”
会场里,交头接耳的议论声此起彼伏。
但我始终没听到令我满意的声音。我忍不住大声说道:“诸位,现在我们已经基本有了个共识,就是《风声》之后该有风。但是,又该是什么样的风却是各有各的看法。”
我要抛砖引玉了:“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在作者访谈顾老的最后一天,书中用一节的篇幅说了这么个事,我来给大家读读。”
……与顾老访谈的最后一天,恰逢解封日,……取回物品里面有一张照片,相框上的人男性,六十多岁,戴一副金边眼镜,看上去像个有身份的人。——(这些看似无关紧要,但下面的话就紧要了)
老人家一看相框,自语道:“看来他已经走了。”
女儿对她点点头。
老人说:“他比我还小十一岁呢。”(这是谁呢?在裘庄时,顾小梦应该在二十左右,那这个人就应该是个九岁左右的男孩。)
女儿说:“他是生病走的。”
老人摇摇头:“反正是走了。这下好了,所有人都走了,只剩下我一个人了。”(所有人都走了,什么意思?可不可以理解成当时参与传递情报的人?)
“作者用了一节的篇幅说这事,绝不会无缘无故,那么当时这个九岁左右的男孩是谁呢?那些不变示人的秘密是否与他有关呢?”
这个观点令大家意外,众人都聚精会神的听我往下说。
“怀着好奇,我翻遍了全书的犄角旮旯,也未找见他的身影;但第一部里的一个细节吸引了我。肥原对李宁玉说:‘你是不是老鬼明天晚上就见分晓,如果是,现在承认,我只拿你一个人问罪,否则我要灭你全家,一个不剩,包括两个孩子(儿子七岁,女儿五岁)。’我预感到,要找的男孩很有可能就是李宁玉的儿子,也就是刚才提到的相框里的那个男人。”
这个观点足够奇特,我不待众人沉思出结果,便迫不及待地把我的想法和盘托出。
“再结合上面列出的种种疑点,我认为,一是书中顾小梦军统的身份不可信。人只有在强烈的爱或恨,亦或有了坚定的信仰后,才会甘愿冒着生命危险去做事;所以顾小梦仅是出于可怜和同情去帮李宁玉传递情报不可信。
“二是情报最终是被老鳖传递出去的说法不可信。那时老鳖的一举一动都已被严密监视着,咋能有机会传递情报呢?
“所以,我认为最合乎实际的该是:顾小梦是位给有信仰的人,她不仅帮助李宁玉传递出了情报,而且还拯救了她的孩子;或者说,她利用李宁玉的儿子传递出了情报并挽救了她儿子的性命。这孩子始终跟随着顾小梦去了台湾,并同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鸦雀无声。鉴于现实,好像说不如不说了。
突然感觉还是公开播放的电影处理的更好:顾小梦伟大而光荣地牺牲了。一死百了,起风助浪,还不如无风无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