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不想听别人抱怨?想戒掉抱怨?先弄清抱怨背后隐藏的真相吧

不想听别人抱怨?想戒掉抱怨?先弄清抱怨背后隐藏的真相吧

作者: 唯一的孟小喵 | 来源:发表于2019-08-26 18:01 被阅读0次

    “工作好累啊!赚钱好难啊!一天天地感觉真没意思!”

    “为什么别人那么容易成功,我却总是怀才不遇?什么时候才能遇到我的伯乐啊!”

    ……

    抱怨的声音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

    我们都不喜欢抱怨,仿佛一与抱怨的人聊天,就会被卷入负能量中心,原本好好的心情也会立马被破坏。

    但仔细想想,我们每一个人,几乎都或多或少地抱怨过。有一句话说得很形象:抱怨就像口臭,当它从别人嘴里说出来时,我们深恶痛绝;但如果出自自己口中时,我们却浑然不觉。

    于是,这导致的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明明每个人都不喜欢听别人抱怨,却偏偏每个人都喜欢抱怨。

    为什么会这样?我们能不能戒掉抱怨?能不能在别人抱怨的时候还能保持一个好心情?

    想搞清楚这些问题,我们应该从现象入手,探索抱怨背后的本质,了解当人们抱怨时,究竟想告诉你什么。

    1.抱怨的人,往往有未满足的需求

    在一段关系中,当一方对关系产生不满时,他们最常做的就是抱怨,而不是简单明了地表达自己的意愿。

    面对别人的抱怨,你如果直接说一句:“别抱怨啦。”对方可能会委屈地反驳道:“我没抱怨,我只是在陈述事实而已!”这只会让抱怨者的不满成倍地爆发,并且会感到更加不满,更加不痛快,更加认为自己有理,从而损害双方的关系。

    抱怨是所有不愉快关系的共同特征,并且会对一段关系造成腐蚀性的损害。

    谁也不喜欢听别人抱怨,抱怨是在归咎,是在分配错误,但实际上,抱怨并不是因为被抱怨者做错了什么,而是抱怨者的需要和期待没有得到满足。

    然而,爱抱怨的人往往并不擅长说出自己的真正期待。

    某女孩儿向男朋友抱怨:“你竟然忘记了今天是我们的一周年纪念日,真是气死我了!”表面上,她是在抱怨,其实事情并没有这么严重,一个纪念日并不足以上纲上线。她男友也并非错得不可救药,只是她想收到礼物、想庆祝纪念日的期待落空了。

    矛盾升级,往往是因为“对人不对事”的沟通习惯:把当下的事件扩大到批判对方的性格缺点,把偶尔的坏表现扩大到长期表现。

    如果上面的女孩儿继续对男友抱怨,并将对这件事的抱怨扩大到批判对方的性格特点,比如抱怨对方自私、不珍惜这段感情,就会激化矛盾,导致矛盾升级。

    而这种“对人不对事”的否定评价,会让对方感觉被诋毁,从而进入防卫反击状态,要么激烈地为自己辩解,要么反唇相讥;这种否定评价并不会让对方的行为有所改变,反而会让对方更加固守这种行为。

    你看,不理智的抱怨,让双方的关系仿佛陷入了恶性循环,不仅达不到抱怨者的初衷,还会让矛盾白热化,甚至损害一段原本可以修复的关系。

    那么这种未满足期待的抱怨究竟该怎么表达?

    心理学家海穆·吉诺特提出了“XYZ法则”:当你做了X,我感到Y,我希望你能Z。

    简言之,就是客观地描述对方的行为,陈述自己的感受,并且向对方提出合理的期待,将“对人不对事”的抱怨转化为“对事不对人”的期待。

    比如,面对天天打游戏的男朋友,“对人不对事”的抱怨是:你天天打游戏,一点都不关心我;而运用了XYZ法则后,你可以这么说:我跟你说话的时候,你还在打游戏(X),我感到自己被忽视了(Y),我希望你能停止打游戏专心地跟我聊一会儿天(Z)。

    XYZ法则包括三部分:事实+感受+需求。这种表达方式坦率、直接地表达需求,但冷静克制,就事论事,不上纲上线,可以有效避免毫无意义的相互攻击。

    相反地,当面对抱怨时,我们要明白,抱怨的背后是未满足的期待和需求,作为成熟的沟通者,我们不要把别人抱怨理解为攻击,急着为自己辩解和反驳,而要认真倾听对方的话,找出抱怨背后潜藏的需求和期待。我们要清楚地知道:他们并不是在说“我讨厌……”,其实是在说“我想要……”。

    面对这种抱怨者,有两种禁忌:反向抱怨;向第三者抱怨。

    反向抱怨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会陷入互相攻击的恶性循环中;而向第三者抱怨,往往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而且有可能制造新的问题,让原本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尖酸刻薄的抱怨背后,其实是虚弱可怜的需求。

    抱怨就像哭泣对婴儿的作用:婴儿通过哭泣传递自己“饿了、渴了”之类需求,抱怨者通过抱怨来传递自己的需求。但婴儿哭泣是因为他没有能力,迫不得已;抱怨者明明可以为自己的需求做点什么,却还选择像弱小的婴儿一样,确实是种不明智的选择。

    2.善于识别“假抱怨”

    罗宾·柯瓦斯基博士在1996年的《心理学报》上发表的文章认为:很多抱怨反映的都不是人们对某个事物或某个人真实的态度,人们只不过是想借由抱怨引导出一定的人际反应。

    有些人的抱怨,表面上是对环境或者他人的不难,实际上有着丰富的潜台词和更为隐蔽的动机。

    “假抱怨”主要有五个动机:寻求关注、推卸责任、自夸、为欠佳的表现找借口、获得操纵力。不过,人类的心理活动太过复杂,一个抱怨行为背后常常涵盖多重动机。

    (1)寻求关注

    人是害怕寂寞的群居动物,获得他人关注是人的一项基本需求。

    很多人习惯用消极的陈述来展开一段对话,工作、住所、交通、天气……任何事他们似乎都可以去抱怨。但你要清楚,他们的抱怨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在对你说:“跟我说话,快来关注我呀!”

    比如唐嫣最近在一个专访节目中透露,自己胖了被粉丝嫌弃“圆”,瘦了被粉丝催着“多吃点”,实际上并不是真的抱怨粉丝,只是一种与粉丝互动的方法,在调侃的同时,也让大家知道当明星的不易。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过:“人内心深处最深切的渴望是被看见。”不管与你的关系是深是浅,交往时间是长是短,人们都渴望他人对自己给予关注。

    所以,当你把这类抱怨者所渴望的注意力给予他们之后,他们或许就没有那么多抱怨了。

    (2)推卸责任

    很多人在抱怨时,其实是以一个受害者自居,他想让你知道:现状已经形成,但他无力改变,都是客观因素或者别人的错。最好全世界都知道这一点。

    拥有这类动机的抱怨者,当你热心地为他提供建议时,他总是会一次次地否定,让你感觉他根本不想改变现状。因为这样,他们就能顺利摆脱改变现状的责任。

    每个人都应该成为自己生命的舵手,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如果不满意,就应该拿出实际行动去改变,这样,人生的航班才会一帆风顺。虽然抱怨比改变简单得多,但如果一味抱怨而不负责,就永远无法掌控自己人生的航向。

    (3)自夸

    有些人的抱怨,其实是在暗示:我不是这样,所以我比他优秀;有些人的抱怨,是为了凸显自己优越感,比如抱怨大家一致认为好看的衣服难看,抱怨大家认为还可以的饭菜难吃。

    这种消极的评价背后,是渴望被欣赏的优越感,但在他们内心深层,隐藏着的却是满满的自卑。

    (4)为欠佳的表现找借口

    有些人的抱怨是在为欠佳的表现找借口,以此来维护自我价值感和自尊。比如学生在考试前抱怨身体不舒服,如果考试不顺利,也是顺理成章,而并不是自己能力和努力的问题,不至于颜面尽失。

    这可以用科温顿自我价值论中的论点来解释:成功难以追求,则以逃避失败来维持自我价值;长期获得失败经验的人不承认自己能力薄弱,但也不认可努力就能成功,以此来达到既维护自我价值、又足以逃避失败的目的。

    (5)获得操纵力

    有些人的抱怨,则被当成操纵别人的工具。在同事、同学、朋友之间,人们通常通过抱怨同一个对象,把更多人拉到自己的阵营,以便获得更多的力量去对抗某对象。

    在《欢乐颂》中,关关的两位同事抱怨米雪儿勾搭上层,抱怨竞技场不公平,实际上就是想与关关取得共同立场,进而拉起共同对抗的小团体,把“我与她”的较量,变为“我们与她”的较量。

    希特勒联合人民的方法也是如此,她通过怒不可遏、尖酸刻薄的演讲来抱怨自己创造出来的国家的敌人。正如他在《我的奋斗》中所说:“所谓领导者的艺术——从各个时代那些真正伟大的领导者的事迹来看——就在于联合人民的注意力,并将其集中到一个共同的敌人身上。”

    3.努力做一个不抱怨的人

    了解了抱怨背后的心理机制,我们可以更加理智地对待抱怨。

    当再次听到别人的抱怨时,就不会只有厌烦和躲避,而会更多一层理解和慈悲。因为他们只不过是有某种困境的可怜人,其实更需要我们去关注、去开导。所以,遇到这种人时,我们才不会避之唯恐不及,而会耐心地倾听,衷心地问一句:“了解你的痛苦,我能为你做些什么?”

    而对于自己的抱怨,我们会更清醒地知道,自己的抱怨其实是一种需求或者焦虑的信号,并能够勇客观地正视它,进而想出好的方法去消解抱怨。

    和谐愉快的生活,想必是每个人都期待的,没有人喜欢听到抱怨。既然如此,不如从今天开始,就开始行动吧!

    《不抱怨的世界》的作者曾经发起一个“不抱怨运动”,目标是连续21天不抱怨。参与者佩戴随书附赠的一个特制的紫色手环,只要察觉自己抱怨,就将手环从一只手转移到另一只手,直到手环持续在一只手上戴满21天为止。据说参加这场运动的有好几百人,声势浩大。

    这样真的会有用吗?是的,而且类似的行为从古代就有了。

    《韩非子·观行》中有这样一句话:“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缓己;董安于之心缓,故配弦以自急。”西门豹佩韦、董安于佩弦来自戒修行。看来,修行从古代就开始了。

    那为什么佩戴一个手环可以起到修正行为的作用呢?

    这是因为,所有能力的养成都分为四个阶段:无意识的无能、有意识的无能、有意识的有能、无意识的有能。

    没有佩戴手环之前,我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爱抱怨,处于无意识的无能;戴上手环之后,我们就进入了高度自我监督状态,似乎有一个声音在提醒你:不要抱怨,当手环移动,说明我们抱怨过,处于有意识的无能;而当手环不再移动,说明你没有抱怨,改变几近成功,处于有意识的有能;足够长的时间之后,纵使摘掉手环,你也不抱怨了,这就处于无意识的有能。

    如果你也想戒掉抱怨,阻止抱怨毁掉你原本快乐的生活,那就从现在开始行动,戒掉抱怨吧!

    或许这需要很大的努力,或许并不一定能成功,但至少我们已经处于有意识的无能,离我们向往的生活,已经迈进了一大步!

    与君共勉。

    作者简介:孟小喵,90后小仙女,爱生活,爱写作,专注心理和情感。希望用我真挚诚恳的文字,打动你柔软善良的内心,陪伴你我悄然成长的每一瞬。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不想听别人抱怨?想戒掉抱怨?先弄清抱怨背后隐藏的真相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avde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