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小札记》
(十七)三表哥
作者:徐志海
大姑的三儿子早年入伍当兵,后置家在邓县城。去年秋天我搬新家,三表哥从河南老家来到湖北十堰给我“送菜”,我倍感欣慰。平时我们也没怎么来往,只是偶尔微信聊聊天而已。今年春节期间,其它老表们都去他家拜年了,而我没有去,顿感有些歉意。毕竟本是一脉相承,礼尚往来的情谊不能忘怀呀。
他住的县城与我老家的县城是挨着的,我回老家必须经过他住的县城。我7月份回家的时候,他提前告诉我说,路过县城让我停车下榻他家做客我没去。我想:去年夏天老表们在一起大聚会热闹非凡,这次再在一起聚会见个面岂不更好。可是聚会那天他告诉我们他出差了。所以才有今天单独的客访。
临来的时候,我考虑着给他家带点什么。正值立秋之即,还是有些老虎般的酷暑,买点饮品更恰到好处些。
到了邓县城我俩交谈着路过城东,我随口说了句,邓县城有没有好玩的地方。三表哥就说,有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叫花洲书院。花洲书院始建于宋代庆历年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教育家、思想家,范仲淹任邓州知州期间创建。他为学风不兴而忧心忡忡,感到百花洲一带环境幽静,景色宜人,是理想的治学场所,于是在百忙中谋划,创办花洲书院。范公闲余之时到书院讲学,一时邓州文运大振。三表哥心平气和的给我讲解,但是我听得很疑惑。范仲淹不是个小官嘛,怎么有这么多头衔呢?还是个军事家,他打过仗吗?表哥不厌其烦的说,北宋时期范公坚守边疆十几年,政治、军事上多次跟金国周旋交涉。我害羞的心里不断数落自己,确实得好好补习一下历史了,亏我还是文学写作的酷爱者。作为一个文学的酷爱者,要想在文学这条路上有所作为,必须对于文、史、哲有一个全面的认识。顿时,我明白了三表哥带我来花洲书院的目的。
我的这位三表哥,他大概跟我大哥年龄差不多,皆是70后生人。他是军校毕业的高材生,现退休在家闲置。
三表哥个头不高,一米六一的样子。走起路来不慌不忙,说起话来娓娓而谈,看样子矫健干练。唯一不足的是,表哥今天总是唉声叹气。说话之前或之后,“哎”的一声。我问他是怎么了,他却说是近来气血不足感染风寒而致。我感觉他是血气不顺。他应该有他的小心情。
三表哥他四十多岁,正是风华正茂之时,又是行伍出身,怎么会轻易的感染风寒呢?一个国家级正旅级别的高官,怎么年纪轻轻就过早的退休了呢?去年我们老表们聚会,我坐三表哥的车,闲谈间,他说退伍后被分配到省里纪检委上班,到地方上任却一直没有给分配具体的科室,由于出身贫寒、关系不硬被“拖”字决一拖再拖有两年,他气不过干脆就提前选择退休了。这个社会当官需要关系,所谓的“护官符”没有真的不行。我仿佛看到了腐烂废腐的肉,酒色糜烂的臭。难道寒门再难出贵子了吗?此身此景,我站在范公大员曾经待过的地方,祈求像范公一样的大才能够降临百花洲,无论贫寒,不拘一格。
我与表哥观赏了一个多小时的书院风景。正午时分表哥约了几个好友简单的吃了个便饭。饭前表哥带我回他家一次,饭后又一次走进表哥的家里。这次我仔细的看看表哥的家什和院子。本以为表哥家一定是“亭台楼阁”雅俗共赏的,没想到他家的院子里还放着一辆普通常见的三轮摩托车和几把扫院子的笤帚。没有豪华亮眼之处。他家的家什也一般平常。不像富贵人家金丝楠木做椅,黄金屏风为墙。没有鲜艳光亮之处。连映入眼帘的背景书法框裱都没有。我原想表哥家应该是,进屋拖鞋换上,一股茉莉清茶之香扑鼻,抬头之间,映入眼帘的是豪华阔庭的背景墙,挂着名人字画,什么博览群书、海阔天空、军人之家等彰显儒雅高贵身份的象征。反而这些都没有,瞬间我感觉到他一贫二白。贫的凄凉,白的贫瘠。
表哥复原了,脱了军装不脱农民本色。这种接地气,使得表哥一身正气,浩然坦荡。他一儿一女,刚好写成一个“好”字。人生好比普通的平面镜,拥有一儿一女,刚好写就了人生完美的好境。三表哥足以!
2018.8.18书于老家贾宋
2020.9.5修改于锦绣翰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