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日开始学起了车,每日奔波于驾校和家之间,风吹日晒,有些回到了过去时候。
我不喜人多,喜欢自己待着。小城里的人,也是有着自己的特质。
同期学驾照的那一群人中,无论年轻还是稍微上些年纪,女士们都极爱说话,像一群麻雀,操着自己本地的方言,和着自己特有的语调,如一首本地特色的调子,时有起伏,却从未停止。偶尔大声的一起嘲笑车里的学员犯的错误,偶尔低声私语离场的那位如何不道德的插队,并一起暗暗起誓,下次一定不能让他得逞。转个弯,就开始变换了话题,相约一起买相同造型的运动鞋。
男人中,无论十八九岁的小孩,或是四五十岁的大叔,都极爱抽烟。如果这是北京,我早已上前劝谏。可这是一个四五线小城,满城能有几个禁烟的场所就不错了,但一定不是驾校的场地。教练车上抽,等待区域抽,想避都不知避往何处。那些刚成年的孩子抽烟不知道是家风还是耍酷,但是在这个小城,二十年后,便是旁边的老烟枪大叔了。如果不走出去,遇到些什么,找到令自己更有趣的供养,如何舍弃自己都毫不知觉的陋习呢。
晚上与先生讨论起来,先生说,他竟然从未在意过。这曾是先生成长的小城,他话不多,不吸烟,不喝酒,不打牌,他与这个小城格格不入。但是生养自己的地方,一辈子都带着这般的印记,比如父母,比如腔调,比如底色。只是同一片地方,有人选择原地等待,一代代,仅是更替。有人选择出去有人选择再回来,我想,只有新的东西回来,才能搅动这一城春水吧。
我与先生生于八九十年代的交界处,这代人承担的责任与义务不言而喻。有些时候我会很是犯难,觉得为人很累,上一辈固执己见不易劝勉,下一代灵活欢脱不易把控,中间的自己如果不是功底很强大,真的是身心俱疲。先生倒是云淡风轻,对上有个最高原则,对下有个最低底线,自己做好自己,不必强求。
回了小城,感觉完全掉入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陌生、嘈杂、自然又脏乱、喧嚣而孤独。读书这件事,是我的每日必备。在京虽有装x嫌疑,在此却是一个真真的异类。每一个人都觉得奇怪,竟然没有一人觉得平常。而除了自己房间,在哪儿翻开一本书,都是一种异常。这种感觉很是复杂,我倒不会因为他们的诧异而停止,只是有些感叹: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还有太多的路要走。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礼节与荣辱,都是可以通过阅读获得的,其实我们离衣食足已经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了,然而知礼节与荣辱貌似还在路上。我们在衣食足后并未立刻寻求精神粮食而是衣食更足,这是真的穷怕了,还是没有意识发现阅读的好处。我并不反对读书的入门是从一种装x的心态,很多事情都不一定从正确开始的,比如读书,比如爱情。总有那么一本书,一个人,一段文字,一句真情,让你动了心,从此交付了自己。这都很平常,如若再能发展到恋人,读一本书,爱一个人,成为你的日常,小处能共同成长,大处则塑造环境。环境一旦建立,则周围的人会受其供养,这个环境会越来越好,才会真正成为你的生活。
小城生活,有诸多不便之处,还有很多未必认可的人,幸好能够参与其中又能置身事外,作一看客,更加深入的思考。
他们像电影里面的人物,过于喧嚣而孤独。越滔滔不绝越是乏味的可怜,越猛力的吸一口越难以填满空虚的心肺,但是他们都真实的存在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