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作者余华,大部分人都是熟悉的,尤其是他的作品《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也是很多人都看过的。
记得有一段时间网上流传一些和余华有关的文章,有人写到,本来以为能写出《活着》这样故事的人,一定是那种比较悲苦的、饱经沧桑的人,结果和余华接触了之后才发现,他属于那种特别乐观幽默的人。
余华谈起自己之所以会走上文学这条路,完全是因为他不想当牙医了,觉得当牙医太辛苦了。后来发现文化馆的人都很轻松,每天都可以在街上走来走去,就想着一定要去那里工作。
他还在采访中提到,当他第一天去上班,特意晚了两个小时,结果到那里一看,才发现自己是第一个到的,他当时第一个想法就是,这个地方来对了!
通过他的言谈举止,确实很难把他和《活着》的作者联系在一起,毕竟《活着》里面的主人公福贵,可是一辈子活在苦难之中啊,这么乐观的人,笔下的人物怎么会那么凄惨呢?难怪世人评价余华——这是一个呗写作耽误的喜剧人,他把悲伤留给读者,快乐留给自己。
再回到这本书《我胆小如鼠》上,里面一共有三个短篇故事:《我胆小如鼠》《夏季台风》《四月三日事件》。
在看的过程中难免联想到作者余华,然后越发觉得这不像是他这种性格的人写出来的文字,实在是太压抑了。或许这就是他的写作风格?把所有的不如意全写进文字里,然后生活中就都是开心与快乐了。
第一篇《我胆小如鼠》写的是一个老实人杨高的故事,他胆子很小,不敢下水游泳,做事老实本分,对自己的生活很满意。可是身边的人看不起他,还常常嘲笑他。
吕前进和杨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吕前进做事偷奸耍滑,但要好处时却绝不手软,不管是换一份清闲工作,还是涨工资、要新房名额,他都做得得心应手,甚至还教杨高怎么做。可是杨高却不为所动,他虽然沉默少语,心里却有一杆秤,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杨高的父亲也是老实人,可是最后为了争上一口气和别人同归于尽了。这件事多少给杨高带来了一点影响,但气到极点时他也差点拿着菜刀去和吕前进拼命,让读者忍不住心生联想,会不会有一天,杨高也和父亲走上同样的路?哪怕是老实人,也是有自己的尊严的。
第一篇故事还算是有清楚的情节,人物关系也很清晰。但到了第二篇和第三篇,我是真的看得很乱,人物太多了,事情也很混乱。尤其是第三篇,其实就是主人公的幻想,而且是那种有被害妄想症的感觉,他觉得所有人都在监视他,连他的父母都不值得信任。
特意去豆瓣上找了这本书的书评,发现很多读者都说看不懂,那我就放心了,原来不是我一个人有这样的感受啊!还有读者留言提到了意识流,这更是一个让我看了就觉得心里发怵的专业名词。罢了罢了,我可不打算进行深入了解。
不过还是能够感受到,不同年代的作者难免会带上那个年代的烙印,他们所写的背景,笔下的人物性格,有时候要回到那个年代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
或许这也是我对莫言、路遥等著名作家的作品敬而远之的原因之一吧,尽管我知道他们写得很好,但看起来还是太费劲了,或许等我年纪大一点心沉下来了,才能看得进去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