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当文章,当故事看。
想在图书城找本书,一进图书城被一大姐喊住。她说她要找情感方面的书,问我要怎么找?我问要解决什么问题?她说解决家庭情感方面的书。
我脑子里立马蹦出那本两性经典《男人来自金星女人来自火星》,虽然我也没看过,但据说这本是经典,想了解两性,男女必看。
我帮她在电脑搜索了下,发现没货,然后我建议当当网上买。我说了好几遍,她一直没听懂,我把我手机上的当当软件给她看,并告诉这本书是外国人写的有中文翻译。说完就有点后悔,我不确定这本书她能不能看完。
书,这东西很有意思,每个人对不同的书有不同的接纳度,同一个人对同一本书在不同的时间和成长阶段也会有不同的接纳度。
比如我就偏爱于故事书,一本书,一个领域的知识,能用一个故事写出来,那绝对是我的偏爱。对于一个知识一个段落的那些,一个观点一个人物证明的那些,我大多记不住,有时还会弃书。
曾经有个作者从北京给我寄了本他的人生第一本书。他向我要反馈,我记得我当时的原话是:这是一盘子珍珠。这是我当时最真实的感受,书的内容很好,像珍珠,但它是一盘子散落的珍珠,它少了那条线,永远无法成为珍珠项链。
说回大姐,大姐把我说的书拍照记忆后,来回在书架前徘徊,嘴里说着太贵了。她手里拿了本情绪自控的书,问我这本书是不是解决家庭情感的书,我说这本你也可以看看,自己的情绪调节好了,对家庭情感会有很大帮助。
后来她还提到了心理学。
大姐给我感觉更偏向于像个家庭主妇,大概是谁给她普及了些东西,让她去学习心理学。
坦白说我敬佩她的这种出了问题寻求自救的勇气,但我却不建议她专门找心理学。感觉得心理学偏宽偏深,而她的理解和阅读偏浅,书,不一定能读进去,倒是是情绪方面浅显些的书,我更建议她试试。
后来还是大姐上了二楼,心理学的书设在二楼。我在一楼逛了逛,后来也上了二楼,一不小心,两人又撞见了。她找心理,我找传记。
她看见我又跟我聊了起来,手里拿本书,她说现在的书都好贵。我看了眼,49.9元。我说现在的书基本都要30-40,好点的更贵。
我给她建议,有的书没包装可以先试看看,看的进去再买。她说没时间在这看,然后又说书太贵买不起,我说可以手机上看。
我给她看我手机上的微信读书,告诉她怎么下载。认真确认了好几遍,微信读书对她说是个很陌生的东西。我说要不我帮你下载,她立马戒备起来,说不用。
好吧,我手伸太长了~~
我只好反复跟她解释微信读书跟当当是干什么的。走之前,她不放心,还在跟我确认,生怕自己忘记或听错了。
我心想我应该解释够清楚了。我想说其实还可以买二手书,或者我有合适的书也可以给你~但想想而已!生活中,不是每个人都值得相信,反之亦然,也不是每个人都愿意相信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