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第一次听到森老师讲安全管理是在一所大学的教室,森老师开篇的一些话令我印象深刻:“安全事故是概率事件,很多人问我从业40多年零安全事故的秘诀是什么?一般都会回答说是我运气好,但其实是我做的事先计划与准备比较充分,这样可以降低事故发生概率。如果记录和控制好‘吓一身冷汗的’事,大事故是可以避免的。”
森老师说的安全事故概率——鸵鸟整理起初,我听的挺认真,笔记也做的很详细,但两个小时的室内课呀,脑袋渐渐变得混沌,到后来越听越听不进去,只觉老师的声音忽近忽远的飘来,随后便左耳进右耳出。“遇到蜂如何处理”便是在那时讲的,只听脑子里有个小小的声音在说:“估计我带队遇到蜂的可能性不大,听不听的吧!
户外时时刻刻、随地随处存在各种安全风险,“安全”是活动目标中的重中之重!之后每年都参加的安全培训和急救培训中,又多次听到户外遇到蜂的紧急处理。“为什么每次安全培训都讲蜂的问题呢?看来户外遇到蜂的概率应该不小。”
初生牛犊不怕虎,反而越带活动变得越胆小,北京本地的活动还好,每次带外出的冬夏令营前都把安全管理笔记和安全预案看上几遍,才稍稍安心!谢谢盖娅妈妈的眷顾,之前几年的活动都顺利圆满,每次闭营后都长长舒一口气!
有句话说“常走山路必遇虎!”,那么,换到自然教育圈可以说是“常带活动必遇蜂!”就在去年,连续两个朋友在活动中偶遇群蜂攻击。所幸,两次都有很好的应对经验总结给大家学习,虽然处理方法与众老师们讲的大同小异,但因为是身边的实际案例,处理过程的分享如情景再现,令人记忆深刻!
又是一年夏令营到,不知道营期天气怎样?30多名大小营员有没有很调皮的?营期间会遇到什么突发情况?……开营前我的小心肝依然紧张焦虑的吃不下睡不着,心中暗暗祈祷:盖娅妈妈保佑我们营期平安顺利吧!
活动的第一天,有着不同生活习惯、不同价值观、不同经验能力的陌生营员们,开始了集体活动,还要完成共同任务,彼此之间小摩擦不断。这太正常了,学会与伙伴相处也是自然教育的三大目标之一,不怕问题暴露出来,接下来学会如何解决就好了。但暴露如此之快之多超出预期,如何化解这些说小也小说大也大的问题呢?想想还真是有些令引导员们头大!
第二天一大早,看着大大小小长长的队伍陆陆续续来到活动场地,我准备要开始讲解考古探方。但人还未到齐便突然听见有人连哭带喊:“好疼好疼好疼!”喊疼的伙伴就在我旁边,作为一个多年户外带领者,下意识地赶紧去看是什么情况,不由得心头一揪:“不好,被蜂蛰了,不想来的来啦!”快速帮她拔了蜂针,一边安排同事帮她挤毒血一边通知其他人快速撤离。因为大部分人没有遇到过这种突发情况,刚开始的几秒钟大家呆在原地不知所措,能感觉到连空气都凝固了。虽然撤离还算迅速,但还是晚了,哀嚎声接二连三的传来……(详细场景会在另一篇文中描述)
涂药半小时后红肿渐渐褪去肇事蜂
多少人被蛰了?怎么处理?
营员们心里慌乱不知所措没关系,带队的引导员们必须知道该如何处理,第一时间要做的是心里暗暗告诉自己要冷静要紧而不乱!
一,拔毒针、撤离:
迅速、安静的撤离案发现场到安全地带,接下来为被蛰的每位营员检查是否尚有毒针留在皮肤上,忙中有序。
切记在现场大喊大叫,手忙脚乱的乱挥乱赶,可能会激怒蜂群引发更大规模的攻击。
事后,蓝天说当她看到柔柔弱弱的鸵鸟居然能双手托着60斤重的小仙鹤飞奔几十米,都惊呆了,问我沉不沉?事实上当时我是很无感的,真没觉得沉,大概是危急时刻人的潜能被激发出来了吧,哈哈!
二,检查与分离:
听着此起彼伏的哀嚎声,心中暗暗一惊,估计中枪的人数不少。很快就发现一共六人被蛰,其中最严重的两个小朋友各被蛰了七针,其余是一到三针。被蛰部位除一针在后背一针在大腿外,其余都是小腿和手指。再看蛰后症状,全部为手指肚大小的红肿,据说疼痛无比。
撤离现场后,很重要的一点是把受伤营员和其他营员分开,一方面便于对伤员的检查和处理,这次就是因为伤员们都集中在一起,很方便接下来的检查和药物处理。另一方面也防止因围观而造成二次伤害,同时对安全的营员们做情绪安抚,为什么?因为身体没受伤不代表心理没受惊,一样需要心里建设。
三,紧急处理:
迅速撤离所有营员后,引导员把受伤的人安顿在树林下,一边清点受伤人数和检查是否有蜂遗留在衣服内、是否有蜂针尚在皮肤,一边帮忙冲洗伤口和安抚中枪营员的情绪。从案发到紧紧处理的十几分钟内,看到伤员们的红肿症状没有迅速扩大的迹象,没有人出现呼吸困难、全身皮疹等过敏性症状,虽哀嚎声岁还在持续,但心中暗知均无大碍,但疼痛是免不了的。随后车前赶忙去现场寻找殉职的蜂,鸵鸟带领伤员们向村中医院转移,并给有经验的人一一打电话确认处理是否有疏漏,以及请景区当地伙伴准备好车辆以防万一需要去更远的县医院。
注:有人说要用肥皂水、清水、碘伏、酒精等清洗,有人说用酸性水清洗,现场用的是解虫毒蛇毒的非处方中成药溶液。由于我本人对昆虫不是很了解,到底该用什么?希望专业人士能帮忙解惑。
四,医生确认:
到医院时离案发已近半小时,此时大家的红肿已经开始消退,医生先一一检查了伤员情况,又看了带去的殉职蜂尸体,然后告诉大家:“这是我们本地的土蜂(可能是某种泥蜂),很多人都被蛰过。你们处理的很及时,都没事儿,还继续用肥皂水或你们的药片冲洗即可,24小时内红肿和疼痛都能消除,对了,记得回去要休息和大量喝水以尽快把毒素排出去。”“真的没事儿吗?”大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再次向医生确认,直到医生说了好几遍真的没事儿为止。至此,大家才把一直悬着的心放回肚子里,然后带着轻松的心情,迈着轻松的步伐走回客栈去。
五,持续观察:
经过24小时的观察,所有受伤营员全部康复,红肿、疼痛症状均已消失。中枪小分队为大家做了亲历过程和事后心理分享,并总结出了很好的遇蜂应对经验。
这一天来,大家彼此之间的心结在为中枪小分队共同的担心和祝福间悄然打开,此时不约而同的给了勇敢的中枪小分队最热烈的掌声,此后更是相亲相爱一派和谐!是呢,一起经历了中枪事件,深深地体会到:需要帮助的人,今天是他,有一天可能是我,对身边的伙伴更多一些关爱和包容吧!
蜂窝在哪?为啥被蛰?
一天的活动结束,晚上引导员必要认真的对这次蜂事件做总结。才记起早在踩点时车前说她看到有蜂在草地上一个小洞口进进出出,听是听到了,但当时我心头一个念头快速闪过:第一期浩浩荡荡的队伍也来了,很安全,蜂们应该是临时来的,不应该是蜂窝不用在意。车前说她去捡的殉职蜂就在那个洞口附近,如果不特别寻找很难看见,她再去也没被蛰,当时应该是有人踩了蜂窝口。再次证明:只要我们不主动伤害蜂,蜂群不会主动攻击人。虽说如此,但还是会“不小心、没看见、没在意”误闯误入。不管什么原因,事实是因一次疏忽,着着实实“吓了一身冷汗”,必须毫不保留的记录下整个过程,以示后戒。
以后户外活动或游玩时注意什么?
如果是自己或和家人朋友出去游玩,记得先仔细观察活动场地附近是否有蜂在飞舞。不仅看树上或墙角有没有蜂巢,还要检查草地上是否有蜂出出入入,比如泥蜂的巢是在泥土里。
如果自己是户外活动的领队,除了事先仔细勘察场地,急救包随身带,每年学习、复习急救知识。
注意注意:蜂喜欢攻击黑色衣服,喜欢钻进裤管和头发里!
户外活动有蜂险,是不是干脆不去野外玩就好?
答:非也,莫要因噎废食。人的成长过程就是培养孩子们在各种天气、各种环境以及突发状况下的适应和应对的能力。自然教育的目标与此是一致的。再说的直白些就是:该来的总会来,来了不过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莫急莫怕!
有了这一次的应对经验,以后再遇到类似的突发情况就能淡定冷静定处理了,这样你的生存能力就增加了。
那么,恭喜你,又多了一枚成长徽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