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大学》
1. 找理由的心态
有时候太习惯一些方式,会让我们忽略这些方式带来的隐形问题。如何把每一个当下作为学习的新起点,永远是一件值得长期实践探索的事。因为每一个今天的学习和领悟,都是每一个明天的更新与进步。
在我们家,衣服一直是爸爸洗。上周二,爸爸为妈妈洗好了衣服,也按照惯例收放在卧室的大床上,并提醒妈妈及时把衣服收拾整理好。妈妈随口应了一声好,然后就继续忙自己的事,心想晚一点点收拾也不迟。可忙东忙西,妈妈终于还是忘记了收拾衣服……
等到临睡前,爸爸看见床上他收下来的衣服依旧原封不动地躺卧在那里。他瞬间燃起了一股无名火,于是板着脸严肃地责备妈妈到:“刚才就让你收拾的衣服,怎么到现在都还没有收拾?”
妈妈听出爸爸的情绪,本能地为自己的行为辩解到:“我刚才一直都在弄资料,还没来得及嘛……”
妈妈话音刚落,爸爸的语气更加不满了,他火气很大地说:“你收拾了再弄不行吗?”
爸爸的火气让妈妈觉得很委屈,心里不禁嘀咕着:不就晚收拾了几件衣服嘛,至于那么生气吗?真是太小气了……紧接着内心对爸爸一系列的论断不由得如潮水般涌来……
但有趣的是,妈妈啥也没说出口。因为按照妈妈的经验,只要不接爸爸的话,他的怒气很快就会消失。否则就没完没了……
妈妈的沉默换来了清静。在这份清静里,妈妈突然静下来想,或许爸爸确实容易发火,但是不是自己也可以换一种方式让他不要那么容易发火呢?比如,面对自己的失误,正确的做法不应该是先承认自己的过失或者道歉吗?但我为什么本能地只是为自己找理由呢?
突然一下子意识到,其实自己还是习惯性地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的情绪放在第一位,把自己的感受放在第一位。所以,当矛盾出现了,很少理性分析,只是一味让自己的感受合理化,甚至不惜给别人贴上各种标签……
细思极恐,突然发现自己这一路走来,这种习惯性思维几乎存在于我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而不可否认的是,这一思维的本质就是将自己的缺点合理化,将别人的缺点妖魔化。而它所带来的恶果就是——止步不前,永远在自己以外的地方找理由。即使理由是真实的,但只要无益于我们改变现状和更新成长,再合理的理由也只能成为我们生命沉重的负担和羁绊。
2.不逃避的胜利
周三给学生们上课,突然有两个组长来找我。因为他们在分组活动的推进上和自己的组员们出现了摩擦,于是希望我能解散他们的小组,并撤销他们组长的身份。
让学生进行分组学习活动已经不是一两次了,在过往这类活动设计的过程中,我也曾发现会出现一些组长推进不下去任务,最后自己一个人默默做了全组的功课,却无人支持和感激,于是独自委屈的情况。
我认真倾听了组长们的委屈和抱怨,和以往的也基本如出一辙。但这一次,我从两位同学的描述中,更多观察到的却是和自己前一晚同样的情绪。他们不停地强调自己尽了本分,但组员们各种不配合。而每当我给他们分析并提供组织推进过程中有效的改进意见时,他们本能地不愿意接受,并且主动给自己贴上一个标签——我真的不适合做一个组织管理者。
其实,更换组长,重组小组,对我来说本不是一件难事。甚至可以说是更直接简便的处理方法。但是不知为什么,看着这两个孩子,我总是想起自己曾经给自己贴过的各种“不行”“不能”“不会”的标签……我清楚这些都是我当初为了让自己情绪合理化而寻找的各种理由,而我更清楚的是,这些理由都不同程度地成为了我人生路上的各种绊脚石。
所以,今天我不愿意再用对我来说最简单的方式解决问题,更不愿意学生们因此而给自己贴上某方面“不行”的标签。我想见证学生的不同,更想见证自己的不同。
于是,我耐着性子,并努力地将组员们找来,一起解决问题。课后,我花了很长的时间和孩子们沟通,并分别努力和他们每一个人交流。
倾听……安慰……鼓励……支持。
一遍又一遍……
过程挺曲折,甚至有几个瞬间我也不太有把握我真的应该这么做。
但到了第二天,孩子们居然出乎我的意料,两个组都顺利地完成了任务。而当我开心地鼓励和称赞那位头一天还失落哭泣的组长时,她自信满满地回复到:“谢谢老师,我也不想做那个失败者,所以也想变坚强 ,我要挑战自己。老师放心吧!我以后会努力的!”
一瞬间,满满的感动在心头。感谢孩子们的努力,感谢孩子们的信任,但更感谢他们真实的改变,是他们让我见证了改变的力量和美好。并让我相信所有改变自己的痛苦经历都是值得的。
不逃避本身就是一种胜利!
3.自省需要代价
周六和儿子们一起聊历史,讲起了晋文公和介子推的故事。
当年晋文公逃难时,介子推曾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只为了不让主公饿死乡野。而数年后,晋文公做了王,介子推却不邀功,反而请辞回乡。后来有人提醒文公当年介子推的忠心耿耿,文公才突然意识到要重用介子推,几番邀请后,换来的依旧是介子推的婉拒。最后,文公决心亲自去请,但介子推始终躲藏不肯面见。情急之下,文公尽然放火烧山,希望能逼介子推见他一面。不想,介子推宁可被火烧死,也不进城为官。临死之前,介子推给晋文公留下了一首诗,作为遗言。最后,上山看到被火烧死的介子推,文公痛悔不已,于是砍下介子推死前抱着的那棵树,做了一双木屐。从那以后,每天早晚,晋文公都要向他的这双木屐问安:“足下,别来无恙啊?”
至那以后,“足下”一词,也成了对别人的一种尊称。
给孩子们分享完了这段历史典故,妈妈找来介子推留下的那段遗言,读给孩子们听———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读毕,哥哥和弟弟同时问到:“妈妈,这首诗什么意思啊?”
妈妈解释道:“介子推说,他当年割下肉来侍奉主公是自己一片赤诚的丹心,而忠心就本不求个人回报,只是希望主公将来做一位清明廉政的王。如今他死在树下做了鬼,终身不能再与主公相见,却胜过天天在主公身边提醒……”
说到这里,哥哥突然疑惑不解地打断妈妈:“为什么呢?为什么做鬼都比在他身边好呢?”
妈妈想了想,突然问道:“你们觉得造成介子推的死,晋文公犯了什么错吗?”
弟弟突然说:“晋文公太骄傲了。”
妈妈回答到:“我也觉得,晋文公一味只考虑自己的想法,并且觉得自己是对介子推好,于是完全不顾及介子推本人的选择。其实说到底,还是没有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尊重,犯了自大的毛病。
“所以,介子推坚持自己的选择,以死来表明自己的忠心,并提醒主公自省。他说,如果主公真的心里有我,那每当你想起我来,一定会为自己今天犯下的这错自省。若能让主公常常自省,那我在九泉之下也没有遗憾了,因为自省必会让主公勤政为民,成为一代清明的君主。”
妈妈说到这里,哥哥已经眼圈通红,他感动得咬紧嘴唇,强忍住不让眼泪流下来。
妈妈摸摸他的头安慰到:
“介子推虽然附上了生命的代价,但晋文公也因着这份自省,成为了一代明君,成就了‘春秋霸业‘。有时候,改变是需要有代价的,但只要代价铸就了价值和意义,牺牲也成了一种美好。”
或许自省永远都不是自发产生的,一切自省都必有某些痛苦作为代价。只是有的人需要的代价大些,有的人需要的代价小些罢了。
Kathy
2021.11.10
贵阳·万达广场西西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