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
《大理回族茶文化小考》

《大理回族茶文化小考》

作者: 索真 | 来源:发表于2020-05-29 10:15 被阅读0次

    《大理回族茶文化小考》

    引  言

    文献名邦,大理文化名城,早在唐宋时期就有栽种、制茶的历史。自唐朝以来,大理佛教兴盛具有“佛都”之美誉,所以具史料记载,当时的大理名茶与佛寺有着不解之缘,最早栽种于三塔寺和感通寺,以感通茶最负盛名。

    感通寺又名荡山寺,创建于唐,扩建于元,而盛于明,是大理建寺最早,有代表性的佛教丛林,极盛时有大小佛寺三十多院落。由于佛教提倡坐禅,饮茶可以提神醒脑,驱除睡魔,有利于清心修行。这样茶的引种,采制在大理的发展就与佛事活动的兴盛有着不解之缘。当时光的钟声定格在十三世纪中叶时,随着元帝国“探马赤军”直捣大理国都,随征的大批色目人留居大理,与当地的土著族群结婚续延子嗣,近七百多年的发展,回族已经在大理形成一个世居的族群,他们根植繁衍于大理这方水土,是这方水土养育了他们。由于他们来自于父亲的信仰文化,所倡导的和平礼让,忠效感恩,清洁除浊,正好与母系那里的汉儒文化有着一脉相通之缘。这样由于文化上的投缘与互补,形成了大理回族文化的特征性。这种文化的特征性,又存在于他们的精神生活和礼仪文化,价值取向,道德评价标准中。又表象于他们的生产、生活、审美情趣当中。当然也就少不了在中国茶文化当中的民族独特性。

    大理不仅有较早的栽茶、制茶史,它还具有厚重的茶艺文化,运销茶货的茶马文化。诸如响誉世界的“白族三道茶”,歌舞表演已经是大理的一张旅游名片,大理沱茶制作,行销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被誉为“下关沱茶名满天下”,在大理这座上千年的文化古都,玉洱银苍养育着,白族、彝族、回族在内的13个世居民族,她们共同吮吸着一个母体的乳汁,她们在这方水土和睦相处,团结共融,当然这其中也有她们各自的特色性和民族个性。

    回族是一个全民信教的民族,由于宗教信仰的禁忌,他们在饮食文化方面更具自己的独特性,在此笔者就茶文化这一命题作个考据性的论述。

    茶是大理回族的情感交流媒介和纽带

    茶在大理回族的日常生活和情感生活中是万万不可少的必需品。茶每天与他们的生活相伴,每天餐食饮品始终是离不开茶,宴请待客离不开茶。回族由于禁酒,所以筵席聚会都不敬酒,一般以茶为敬,回族的这一禁忌既遵循了自己民族的信仰戒规,又吸收了中华文化的“君子之交淡若水”,奉茶为敬的文化精粹。当然我们也不排除回族长期与其它兄弟民族杂聚,且这些民族又极具深远的酒文化,诚然还存在于城市层面下,现代交际的需求,一种无酒不成宴的陋习,暗含于人们的交际行为中,所以个别回族村寨,回族个体人群中也有饮酒嗜好的人。这种放纵自我的个案,不能形成回族文化的主体原由。这种形为没有历史的佐证依据,况且还是一种与信仰禁忌冲突的个人形为,所以也就不存精神层面的依赖和享受。

    在大理回族的生活中,茶不仅局限于饮品的范畴,茶还大量出现在礼仪交往、婚丧嫁娶、探视老人、亲友交往的诸多活动中,晚辈看望老人特别是对信仰堪守好的老人,都是准备一份上好的茶叶和糖,回族家请“圆经客”(在特定的纪念日敬诵全本《古兰经》,邀请亲朋好友团聚的一种家庭聚会),被邀请的客人都要送给主人茶叶、糖果、糕点以表寸心;回族青年恋爱谈婚论嫁,男方父母到女方家提亲要先送上一份糖茶礼,叫“订开口糖”,回族助丧吊唁送礼金一般称着“点茶”。大理回族在自己的生活交往中,已经给茶赋予了一种人文情怀,茶叶作为一种中华文化特色的饮品,回族更是通过它传递一种感情气息,茶已经是构成回族文化重要组成部份。

    大理回族的茶道礼仪

    大理回族饮用茶品,他们最钟情于云南大叶种绿茶,一般特别偏爱春茶和夏秋之际采摘的“谷花茶”,他们偏爱那种绿色淳香,汤色清亮的烤青茶。他们嗜饮那种经过冲泡,略有苦涩味,苦涩过后的甘甜从口中余余透入沁人心脾。吃过肥厚浓香的牛肉汤,泡上这样一壶绿色珍茗,会让你荡气回肠,余香满口。大理回族一般不大爱饮普洱茶、红茶、花茶。当然这种认定仅只是一种普遍形为,不代表个人的喜爱和偏嗜。

    大理回族钟爱茶,同时对饮茶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礼仪茶道。回族家最常饮用的是苦而香淳的烤茶,在招待贵宾时煨烤、冲糖茶、沏花茶,敬之茶道。

    大理回族家喜欢烤茶,特别是上了年纪的老一辈人。茶叶选用云南大叶种绿茶,再用陶釉或纯粹的土瓦茶罐,在火塘边或是火炉上,用炭火(非明火)边烘边抖,直到茶叶呈赤黄色发出诱人的香味。精细的方法俗称“百抖茶”,即是在火塘边慢烤细抖,掌握好火色,烤好后,稍停片刻,便将滚沸的开水徐徐倒入茶罐内,随着水沸涨慢慢添加开水,这头道茶味浓淳厚,一般平时不喝茶的人是万万不能喝这头道茶的。这香气扑鼻的“老苦茶”喝来苦涩,喝后确回甜甘淳,余味无穷,有心舒胸畅之感,且体味出一种先苦后甜,苦中带甜的人生百味。大理回族的这种茶罐烤茶是吸收了其它周边兄弟民族的饮茶习惯,在此基础上添加自己民族的生活习俗。回族在烤茶、煨茶时,都要把茶具清洗干净,烤茶用的茶罐先要把水气烤干,才将茶叶放入,盛茶水的杯子一般都干净光洁的细白瓷茶盅,过去大理回族老人,早起烤茶都钟爱于永胜瓷窑的白瓷粉彩茶盅,教门好的老人冲水,倒茶都要说“太思米”(诵真主之名)

    在大理的回族生活中,因长期与其它兄弟民族杂聚生活,在饮茶、敬茶、送茶的生活习俗中,也就糅进了许多白族彝族的习俗,在民族的融合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习俗文化。在茶艺文化的产生过程,大理回族同样创造了具有自己民族鲜明特色的“一苦二甜三清味的三道茶”。一苦就是前述的“老苦茶”,二甜就是二道“甜茶”,也叫糖茶,茶罐中注水在火糖边涨沸约五分钟,倒在细瓷茶盅地加入核桃片来,片末要薄而脆,入口不用喝却可以化,然后将另一水容器内煮沸的泡姜糖水加入掺和(糖一定是土榨红糖),此茶味道香甜带辣,有健味润肺,发汗除表的作用。以此寓意生活先苦后甜,甜不忘苦,做人要厚道真诚。这第三道茶,是在茶水煮沸后,稍加茉莉花、金银花、菊花的“满盅茶”,茶味道淡而甜,香郁爽口,暗喻人生平平淡淡,和和美美才是真,“苦、甜、清”三道茶蕴含大理回族七百余年,根植于玉洱银苍间所品味出的人生真谛,人的一生所经历的三个阶段。

    大理回族在敬茶上也有自己的礼仪和规矩,客人来家中一定要敬上一杯清苦茶,盛茶的杯子要光洁鲜亮,茶水不能太满,在传统的回族人家,敬茶一般不用满杯冲泡,而是用茶壶泡好,先将头道洗茶水倒了,再续入沸水,稍泡才斟入茶盅内,倒入茶盅的茶水以满足客人喝一口有余为限,当第二次再续茶水时,如客人没有喝都要把凉茶水倒掉,再续入热茶水。在敬茶的同时,还要端上糖果、瓜子、点心或是一些糯米做的传统甜食。平时的宴请席面上都是敬客人烤茶,结婚时男方到女方家接新娘,随行的接亲客人进门后,新娘家要先敬上一盅“糖茶”,寓意双方甜甜蜜蜜,和和美美。女方家送亲到新郎家,同样也是先给客人敬“糖茶”后才开饭,到阿訇证婚念喜经时也要敬客人“糖茶”。在婚庆的整个过程中糖茶唱了主角。对茶的钟情不仅如此,大理回族在生活中挖掘一些利于身心健康,消除病痛的饮茶方式。诸如为解咽喉肿痛的烧盐茶,用砣盐一块(见方2-3公分),在塘火中碚烧,然后放入茶盅将涨沸的苦茶水注入搅匀,此茶饮后能消解咽喉肿痛。在我小的时候记得外婆给我饮过一种茶,是将核桃仁用羊油烤糊,再将烤糊后的核桃仁捣成碎末,用茶水掺合,加入适量红糖,这种糊核桃茶饮后起到消食健胃的功效。

    茶是大理回族生活中必备的饮品,回族对茶有一种情感上的寄托,并冠以“伊茗”的雅名。

    阐扬茶文化礼仪营造和谐氛围

    前国家文化部部长高占祥曾有“文化力”的论述,北京大学哲学教授楼宇烈说“文化就是人类创造性的实践和理论的结晶,它包含着一个民族价值观念、思维方法、生活样式和信仰习俗等……”大理回族茶文化也将是大理回族族群文化不可缺失的一个部份。它对促进文化教育功能,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特殊的积极作用。

    展开讲,大理回族茶文化的形成,是构筑在本民族信仰文化,礼节习俗以及生活习惯的基础之上,首先回族禁酒这一鲜明的特征性,就铸成回族对茶的依赖,长期生活习惯中,且茶有独特保健功效。自然的一脉相承回族必然就选定茶为首先饮品,由于茶功用性的外延不断延伸就形成了饮茶、敬茶、送茶的习俗文化体系。这种单一的茶文化体系又依赖于儒学文化与伊斯兰文化二元一体文化结构体系中。从而从内容和形式上都具有它的民族特征性;再一个层面回族的饮食偏重于味道浓厚,香燥的菜肴,牛羊肉性火燥,茶能消燥解渴,这种实用性的功效依然就离不开于回族的生活中。

    反之,我们又将这种从属于信仰禁忌,生活习惯基础上形成的茶文化礼仪,推广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把这种文化特征的标签大胆运用于我们的饮食文化活动、礼仪交往,这将会有助于民族的团结。有助于回族族群中年青一代人的价值取向的提升,有助于促进构建和谐社会的功效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大理回族茶文化小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bfxz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