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马背
1872年清军攻陷大理城后,迤西乃至全滇回族惨遭杀戮。孑遗的回族众生为了生计只能从事为一般人所贱视的职业。如洗衣服、打线、薰皮、制革、洗染、跑堂、搬运、屠宰、做鞋、腌菜、卖凉粉、兽医等。在农村由于无田,少田只能当雇工,佃户。他们为了生存下来,每天起早贪黑,夜以继日地劳动,省吃俭用,过着贫困的生活。
但是回族谨记《古兰》、《圣训》,在谨守自己信仰的同时,兼守两世荣光,要过好每一天,要富于开拓、进取,勇于吃苦,他们重操老祖辈留下的通衢丝绸之路,从北方大漠打开了盛中国的大门、南方海路从泉洲登陆建立中国海上商埠,更有三保太监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
回族人,承接起这种富于创业的精神赶马帮,走夷方,北上走雅安进西藏,茶马古道是荆棘丛生,虎豹成群,土匪抢劫的羊肠小道,一般人不敢问津。他们千里跋涉,翻雪山、跨江河,走草地,进西藏再到印度、缅甸,西线翻越高黎贡山,穿过瘴气障区跑缅甸进泰国进行贸易互市。
经过几十年的艰辛努力,信誉卓著,作风诚实,经营灵活对外贸易商号和马帮。在全滇最有影响的商号马帮有玉溪大营回族马佑龄于清道光二十六年创办兴顺和,下关回族马名魁所创办的福春店、裕顺店,泰来店等6个商号,当时他们不仅对全滇的商业,工作有一定贡献,还对云南回族文化及伊斯兰教的发展作过贡献,为了追求他们心中既定的目标,他们什么都不怕,径直往前闯!
人们那,不可动摇的是心中的信仰,各自为着神圣的信仰而献身,走向生命的归宿。
叶榆古国历来就是商业互市集散地,南方丝绸之路的通 ,这里商贾云集,店铺林立,商业贸易极为繁忙。
日月如梭、光阴似箭。时下已经是1884年,这已经是马元忠夫妇婚后经商近十年,婚后十年元忠夫妇俩在大理城内,小心做人,一心赴在生意上,榆馨打理家务,元忠随马帮收货、运货,以走丽川进藏区为主要路线。
夫妇俩结婚后第二年喜添千金,马元忠视若掌上明珠,榆馨更是视如心肝宝贝,一心细心调教,女儿渐渐长大却不知五周岁时一次伤风感冒,元忠长时间在丽川中转运货要赶在大雪封山时将货运完,榆馨忙于为元忠收货、发货,让女儿的病稍有耽误,却不幸危及心脏,女儿可能自小就是先天性心脏不好,就这样他俩的宝贝女儿不幸夭折。这次失去女儿马元忠大病一场,近有半年的时间没有上路,家中就靠榆馨撑持。
经过半年的调养,感情上逐步有些淡忘,马元忠这才从中年丧女的悲痛中走出,在爱妻的劝慰下才从走马帮路。
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一批纳西族出身的朝廷命官的将领,参加中法战争之战役,据传这些纳西将领所带的兵,大多数是纳西人,他们在战斗中,勇战而不怕死,打败武装到牙齿的法国军队,打出了国威,为清廷立下了汗马之功。致此纳西人忠君爱国得到赏赐,所以丽川一线经济繁荣,大批丽川藏客过建塘进藏赚取了大量的商业利润。
这时的元忠因在这一线较为熟稔,他选定了北上随马帮藏客进丽川走藏区的运输路线。
在中国,商人经商都竖陶朱公为祖师,把他的商道学说作为座右铭,以儒治商;善于待人,不见钱眼开;以德报怨,不断地化解市场矛盾,不居小德,爱国忠君;不因步自封,博取他人之长,合赢共荣,厚德载物。
回族的经商之路,也是在荆棘丛生的道路上走出,在以儒治商,以德治商的商学之道中成长。未雨绸缪有贤妻做坚实的后盾,马元忠踏上了漫漫的创业之路。这世间之物是无独有偶,马元忠又重新担起了回族先祖进入中华大地的那样一条路。
马元忠虽原是外姓白族,但经过皈依伊斯兰教的庄严洗礼,曾在阿訇的主持下在清真寺内虔诚地宣誓:“我作证,万物非主,惟有安拉;我作证,穆罕默德,主之使者。”严格意义上说,马元忠依然是白族,但他是一位虔诚的穆斯林,再之,他亲历过回族所承受官兵逼压,屠戳无幸,亲历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回族那种坚毅,友爱团结,不屈不挠的性格,这是承载一个民族站起来的脊梁。再看自己的爱妻把一切仇恨深藏内心,对生活对自己的信仰依然充满信心,回族的那种崇尚精神,和蔼可亲的精神面貌,那种价值观都融进了马元忠的血液中,夜深人静看着身边妩媚恬睡的爱妻,元忠那种男人的责任感,振兴家业的信心倍增。
最先,元忠是随别人的马帮搭货,贩运一些土杂山货,药材涉足于滇西各地崇山峻岭,家里由榆馨持家治理,经过这样一来往返做来回生意,经营日益扩大,周转流动资金不断得到扩充,开始元忠走北线上丽川进藏区,北线由于元忠是鹤阳人,加之榆馨父亲早年在剑河一带长期教经学在这一带颇有声誉,并有些人缘基础,说起是“马哈止”的女婿,不仅在回族中,在当地的白族、纳西族都有人会热情帮助接待元忠,加之元忠,秉性厚道,一路上有鹤阳商帮、腾越商帮、丽川商帮的马队,赊货借贷大家对他都很放心。
当时元忠跑马帮过丽川进藏区,长期在丽川周转囤货,就得到一位偰大爹的热心帮助,偰大爹原籍大理芝华回族,大理杜文秀政权失败后,辗转藏身于丽川得到当地纳西族朋友的帮助,最先偰大爹就长期在丽川以制皮,经营生皮,缝制藏用皮具和马帮用具,偰大爹生性耿直寡言,身高魁伟,高鼻梁一脸络腮胡,能讲一口流利的藏话和纳西话,常穿一身藏袍,说起话来声如宏钟,好打抱不平。在信仰上每日坚守五功,斋戒,偰大爹同马榆馨家是世交,元忠随马帮至丽川囤货销货,进货转口进藏都在偰大爹处歇脚,偰大爹不仅在生活各方面对元忠照顾,还时常借钱给元忠进行生意上的周转,元忠在进藏北线经商做生意比较顺利。
初期,马元忠跟随马帮押货,自知经营股本小,抗风险能力弱,但他穷且益坚,心怀青云之志,砥励自身,终究要成就一番事业,这种坚强的毅力早在元忠血液里流淌,少年时的马元忠自知自己的身世,他没怨天尤人,破罐子破摔,而是学会了诚信做人,自强不息,对好心人投桃报李,从而才独闯天下。如今弃武从商,从这马帮路上一切艰辛曲折以及同行的冷嘲,讥讽,崎岖坎坷的山道上前行,元忠依然是忍者为商,坚定不移,敢走别人不摊的险滩,在茶马道上做生意是极其冒险的,西藏和云南虽然山水相连,要进西藏首先要克服语言不通和生活习惯不同的困难,适应风雪交加寒冷刺骨的气候,以及纵横交错的高山、峡谷、河流摆在“开拓者”面前的是数不清的困难,但利润也是丰厚的,这一路崇山峻岭,逶迤的横断山脉,高山突兀环绕,恶劣天气多变,在山脚还是烈日当头汗流浃背,走到山腰霎时恶风暴雨,让前行者无处藏身,这已经是常事,在夜宿时还有豺狼虎豹的袭扰,生命完全无以保障。在马帮上路时形成了许多暗语忌讳,形成一些马帮“行话”为了忌讳“豺狼虎豹”,如柴叫“占格” 兰子叫“筐筐”,虎叫“老猫”,豹叫“搂”。如去抱一些柴来;只能说去“搂一捆占格来”,吃饭叫“吃芒芒”,汤勺叫“顺子”,吃饭时打汤的勺子不能仰放,只能翻下……再加之当地土司头人和匪徒的勒索和打劫,更为可怕,遇到这种情况有时会连货带人有去无回。
茶马商道之路是荆棘遍布,九死一生。大理杜文秀回族政权失败后,一大批灭回有功的朝廷命官,搜刮得到大批田产,他们不仅占有大片土地,而且也拥有万贯财富,这批朝廷命官也涉及到茶马古道的发财之梦中,由于大批大理、丽川、鹤阳走茶马古道的“藏客”由于资金不足,制约商务的经营范围和规模,军门廷督杨玉科为首的朝廷命官,很快把目光移到资金贫匮的藏客身上,行官商合营的商号生意,他们在藏区一线、维西、中甸、德钦、德荣、理塘、巴塘都有自己的势力范围,发展商帮资金充裕,在这关键发展机遇中,元忠通过偰大爹认识了当时军门廷督杨玉科参股经营的丽川藏客和老板,并仗与杨玉科旧时交情,跟随和老板的马帮进藏经营,元忠自知寄人于篱下,在路途中也是勤脚快手,抬驮卸货是抢朝前,宿营歇脚时忙支灶架锅,伺候大马锅头,加上元忠的机敏,一路上细心捕捉商机,长此以往,马锅头、马脚子都把他当弟兄,经过这样摸爬滚打,对沿途的各种社会团伙有关人员关系熟稔,做起生意也就得心应手。
几年以后,经过自己苦断腰梁,妻子马榆馨的精心理财,勤俭节约,积攒了一部份资金他也建起了自己的马帮,拥有骡马二十多匹,雇用了两位纳西族的马脚子一个叫阿甲得,一个叫阿木柯。
元忠不仅自己运货做生意,还承揽运输别家商铺的货物。
元忠时常从大理出发,然后住丽川的大理街这里长期是大理商帮、马队驻扎的地方。元忠他们完成一次进藏区的运输一般要在三、五个月,他从丽川出发,渡金沙江至建塘。向西北到中甸、德钦、德荣三县交界和上桥头,向西北翻桥头垭口至德荣、理塘、巴塘到昌都、甘孜和德格一带地方。或由丽川北上,过金沙江到永宁、木里、直至康定等地域,这一线留下了马元忠创业足迹、开辟财源的足迹。
在赶马途中元忠处处留心生意,每到一地都要访问当地人,了解这里的风俗习惯,本地盛产的地方特产是什么?当地人生活物品缺些什么?都要在一个小本上记满。回到大理本号组织货源才能有的放矢,一般马元忠都组织收购朵美或永白的红糖、大米、凤庆、昌宁的茶。后来他发现了一个商机,进藏一线的寺庙喇嘛需要一些香油,他就组织运输香油沿线卖给寺庙内的喇嘛,利润很是丰厚。由于长期行走于藏区、大理。元忠为人耿直、诚信、对人热情喜欢帮助别人,在几年的赶马做生意中,有一次他遇到一桩赚钱的生意,有一次昆明的一个老板到他店中,托他在丽川买一付柏木棺木,他应承了这件事,到丽川他买了一付上好的棺木、棺木有上盖一块,两腰两块,共三块,约重180公斤,当时他挑出一匹上等母骡,把三块棺木驮载在母骡上由阿甲得、阿木柯轮流赶,日夜兼乘,到站定时歇脚,晚上把母骡拴在枕头旁,一夜不停歇地加料加草,还加喂一砣酥油、一块红糖,由于日夜精心喂养,保证棺木按时运到昆明老板家中,母骡不仅不瘦、反而添了膘水,这一次营运棺木得钱1000银元,加上他能如期运抵,并且是上好的货品,这样昆明好多客户都向他订货,这样每年有这样的生意三、四趟,很是赚了一笔银子。
几年内,元忠夫妇俩置买土地近50多亩,他俩不仅置买大片之地,还建盖一进两院的房子。夫妇俩经过精心规划,并请大理的师傅精心设计,把住宅和经营铺面,库房都精巧的安排在这座别院里,临街建了一排铺面面阔七间高挂“和兴昌”金字招牌,铺面柜台摆放整齐,商架靠墙摆开,靠北面有一精巧的木隔断,木隔断背后摆放一张大理石桌面的水花图案圆桌,桌上有一套细瓷茶具、桌背面的墙上挂有楷书书写的店规及服务公约,仅靠西北角有一架木楼梯上二楼有帐房室和店员的住房。别院的大门朝向南面,与铺面垂直,进大门有前院、后院。前院就是铺面,正对大门的北面是库房、马厩,后院有一月亮门相隔,后院由五间正房、南、北厢房组成主人生活区、接待客人休闲睡觉的寝居。总之,这一院房子布局有序,经商仓储与生活截然分开,总占地面积近八百平方米,内院房屋布局有序、各种装饰构件,大门、照壁、月门、花坛、假山极富园林品位。具有独特装饰效果的木雕小件和彩绘颇具伊斯兰的西域风格,门窗雕花、挂落,雀替是没有人物的花鸟装饰和一些几何图案装饰。
这一院落充分体现了伊斯兰文化与中国民居建筑特点的揉合,是主人审美情趣的充分体现,是“和兴昌”号发展壮大的标杆,是写元忠夫妇不畏强暴,用自己坚忍不拔的精神,勤劳智慧的结晶。
盖这座院房时,马元忠驮了丽川的大量揪木、椿木,还请来剑川的木匠,建房用的材料一一备齐,开始动土建房。立柱上之梁这天马家宰牛宰羊,大宴宾客,千年竖得盘龙柱,万年造得金骨桩。在这种大喜的日子中国人就是寻常百姓家,都要敬神祭天,五味果品摆齐,炮竹香火备齐、案前敬献猪头、鸡头,然后大摆宴席酬谢师傅和各位亲朋好友。由于回族是一个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不敬神不敬天只信独一真主,所以这一天马元忠家请阿訇圆经(诵读三十本《古兰经》后在一特定的日子里集体诵读最后一本《古兰经》然后赞圣叩拜),赞圣完毕后,请阿訇在一块四方的红布上用金粉写上一段阿文——“堵阿”(祈祷词),马元忠亲手将这块红布钉在中梁的桁条上,将桁条架在马凳上,静候,掌墨大师傅登梯而上。
掌墨大师傅一步登梯一路高唱:“上上梯十二台,我上了一台又一台,左手扶你你莫摇,右脚踩你你莫动,爬上高台跨过桥。”
下面对道:“跨的什么桥?”
大师傅对道:“仙人桥,桥上放下两根绳。”
下面又对道:“绳是什么绳?”
大师傅又道:“绳是王母娘娘搓成的金线银线绳。”
此刻,下面用放下的上了红颜色的麻绳将钉有“堵阿”的桁条两头拴好。
大师傅又唱道:“龙头起,龙尾摆,高的一头是龙头,矮的一头当龙尾,摇摇摆摆,摆摆摇摇上天堂”。
桁条吊上去后,架在中梁上固定稳当,掌墨师傅又开口唱道:“我是鲁班师傅的大徒弟、主人蒸得五味香,今天请我来破五方,一破东方甲乙木,日出太阳节节高。二破南方丙丁火,三破西方庚辛金、太阳照在西方上。四破北方壬癸水,五破中央戊金土。馍馍蒸出千千对、万万双,主人面份有一份。”同时向马元忠抛出一个大红馍馍,跟着又唱道:“接得着富贵荣华,接不着荣华富贵”……
然后掌墨师傅将糖果、铜钱,大把大把撒下,嘴里还唱道:“金钱满地飞,龙王大下水……”
屋下的客人乱着一团,有俯下身满地抢的、有跃起在空中接力的,刹是热闹。
马铃声声开启了山谷沉睡的封尘,震响了古道的生机,马蹄踏出一条条各民族间的友谊道路,民族间的陌生感情冰融雪化,拉近了兄弟般的亲切感情,也将回族的坚毅,诚信的人格魅力带到藏族、纳西族,朋友中间。
马元忠聪慧、开朗、坚毅。在马背经商的遥远路途中,不仅要经受恶劣环境的考验,同时也要有果断机智的处事能力,才能应付一切险恶。
在上桥头垭口处时常有一股匪徒,以袭击过路马帮为主,经过此处一般过路马帮到此都要自觉卸下一些货物,交上一些银两才能确保平安过境,这个通道是马帮北上的必经之路口,在崎岖的山路上两边高山耸立,道路极为狭长,此隘口真乃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地形极为险峻,走在路中抬头仰望天空是一线天,马帮走到此地都极为小心,锅头牵好头骡,脚子负责管好后边的马队。这一通道极为阴冷,马帮走到此处都要憋住一口气,大气不敢喘,生怕惊动身边的每一棵草,当你通过隘口不放下银两或是一些值钱的货物,你的马队将死无葬身之地,走出此隘口来到一块开阔的平地,这里流淌着一般清澈甘甜的山泉,一般马帮到这里就要宿营歇脚,也算是平安闯关。离进藏大门也不远了。
但这样长期每趟的犒劳土匪,像马元忠这种小本生意是无法长期承受。
元忠抱定要亲自面见匪头,闯此险滩求得长期平安,于是有一天元忠探得匪头要为母亲办寿,不开杀戒,就事先请鹤阳银匠师傅打制了一对银镶木碗,一对金镶木碗,碗内各用金、银包裹,碗外有金、银掐丝的龙、凤凰图案,每一只碗用掐丝工艺、镶有:福、禄、喜、寿各四字,每一只碗工艺精美、喻意深刻,分别装在檀香木盒子里,这一天元忠依旧赶着马队按时起程,通过隘口,日头偏西来到桥头垭口,没有缴钱卸货的意思。霎时,匪徒将其团团转住,领头问道:“不怕死的马锅头,不懂规矩?还是有意同我们老大作对?今天不开杀戒,将人,马货一并押回寨内。”马元忠被五花大绳捆住连同他的马脚子,马队一起被押走。
刚进寨门,马元忠大吼:“我要面见头领。”匪首老大听到这吼声,心想今天不开杀戒,也不妨见见这长着三头六臂不懂规矩的马锅头,即刻传令,命手下把马元忠押到大堂,马元忠身穿一件青布马褂,头戴小白帽,腰间扎一根氆氇腰带,脚扎绑腿,被大绳捆住在匪丁推搡下,来到匪首面前。匪首起身一双眼睛在元忠身上从上至下细细扫了一遍,看元忠无惧色,头戴小白帽,便知是回子,匪首问到:“你姓甚名谁?今天我为老母办寿,你为何到我处撒野。”元忠答到:“我座不改名,行不改姓,今天是为了送礼物,才想出这下下之策,才能面见到大哥,否则我也无机会见到大哥,敬请大哥海涵。”
匪首命手下,给元忠松梆叫他坐下讲话。
马元忠拜叩匪首老大,便说道:“祝老母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唤手下将准备好的寿礼呈上,福、禄、喜、寿碗各一支、普洱茶一驮,降红色、橙色丝绸布料各一匹、布料都暗绣团花寿字文。
这些礼品一一呈上,匪首老大十分高兴,便邀母亲一一过目,老人更是喜上眉梢,便问道:“谁心这么细?给我送这么稀奇的礼物,愿佛赐予她幸福,保他一生幸福。”
匪首老大忙回答到:“是这位回族兄弟,他姓马名元忠。”匪头母亲便说:“藏回一家亲,愿佛祖也保佑他们平平安安。”
稍候,匪头邀元忠入席开宴,元忠即表。“我们不同口,大哥的心意已领,我的孝心也尽,大哥不嫌气我将货物留下,我带人马上路,后会有期。”匪头忙答到:“小弟,这不是折杀我,我们藏回一家亲,你把小白帽留下,给我留下念想,我也有个回子兄弟在身边同孝老母,人马货你全带走,从今日起你走此道谁要为难你,我将他碎尸万断,你我不同口,也就不强留,你我以茶代酒干了这杯,别过。”
经过这番较量,更加坚定了马元忠振兴家业的信心,元忠带着他的马队在主的护佑下,闯过一道一道坎,翻过一座一座山,也结识了一位位不同民族的朋友,留下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路漫漫兮修其远,吾将上下求索。马元忠自与榆馨结合,就融入到回民族中,他肩担两世,在艰辛的茶马道上来回奔波,依教门教义规避自己的操行,他虽无能像妻子一样每日坚守“五功”,但他坚信真主独一,坚信后世,用《古兰》、《圣训》规范自己的言行。在茶马道崎岖的山路上留下了马元忠拼搏,努力奋斗的足迹。他多少次九死一生,他又多少次目睹同行的马锅头滚入涧而无生还,行途的路上,多少白骨尸首遗弃荒野,但他没有胆怯而退缩,他坚信在真主的护佑下,没有胆怯和惧色,他毫无反故的前行在茶马路上。
长长的马帮路,踏出了赶马人的艰辛和让人痛伤肝肠的故事,也驮回了回族人建设家园的财富。
时间年轮把我们带到辛亥革命后的数年中。这一年马元忠遭遇了一次为朋友诚信、义气所带的厄运。
马元忠在赶马途中结识了一个丽川籍马锅头,此人姓和是江边一线的人,他是汉人长期生活在纳西族的身边,能讲满口流利的纳西话,反到汉话还不怎么顺畅,和锅头体格有些饥瘦,但举手投足间行动敏捷,他人比较机警、鬼点子也很多,平生爱讲一些马锅头的黄段子,他讲什么:“和大妈偷汉,”“嫂嫂手拿芹(情)菜(才)心想汉,妹妹怕日手遮阴”……。马帮的生活是枯燥的,何况是一群精力充沛的男人行进在崇山峻林中与大山、江河、树林鸟虫为伴,那种孤悲远离人世的感觉时时叩击你的心门。在这种时候与和锅头这些人同行,也算是一件快事。和锅头有马近二十来匹。和锅头这个人做人有些不地道,他爱贪占小便宜,元忠手下的马脚子阿甲得看不惯和锅头的行为,每次宿营歇脚他都要占马元忠他们的便宜,阿甲得性格暴烈见不得他那种小动作,几次跟和锅头干仗,马元忠都是劝解阿甲得说:“一路走的同伴还应互相关照,没有必要动肝火。”马元忠为人疏义不把这些小事放在眼里。
别的马锅头遇到和锅头都避让三分,不喜欢与他同行。
事情是这样,有一天,马元忠、和锅头搭伴赶马要前往昆明,而和锅头的一家亲戚在建塘的巫众村,巫众村为建塘土司千总的辖区,为缓冲藏区辖地、丽川、大理等地域已行禁种鸦片烟,而巫众等地还行种植鸦片烟,和锅头通过自家亲戚弄到一驮鸦片烟,驮到大理下关时被查获,此时和锅头乞求马元忠帮助,解救他于危难之中。
和锅头向元忠哭诉道:“他是倾其全部家产买得这驮货,是亲戚千总土司逼他输出,在千总土司的威逼下冒着侥幸心理应承下来。兄弟是大理人,易容与官衙沟通,能不能出面疏通疏通,至少能解禁羁押,能回家伺候老少,兄弟能出面相助我此生莫齿难忘,就是做牛做马也要报答马兄,在大理地界我也只能靠托马兄。”和锅头一把鼻涕一把泪。
一场感激涕零的哭诉,让元忠这位重义气性情耿直的热心人,一时无法推脱只有应承下来,元忠来到府衙说:“这驮货是自己在建塘千总土司的威逼下承运的。”
可是事有不巧,烟土被抄没后,案子又送大理送回丽川县衙审理,这既然马元忠是承运人就押解到丽川,最后关押进丽川死牢,家里榆馨得知这个消息,亲自前往丽川找到偰大爹通过各种关系,找门路,托人给衙门送银钱、礼品,可是衙门里收下重礼后,仍把元忠押在死牢里。榆馨仍不放弃任何营救的可能,长守在丽川找关系托门子。而这时的和锅头骗得这位愿为自己两肋插刀的朋友,自己却逃之夭夭不见踪迹,只可怜这位重仁气的朋友马元忠却身陷囹圄、生死未卜,榆馨一位弱女子身怀六甲,挺着个大肚子奔波于县衙,禁烟局查办所之间,最后经过榆馨、偰大爹的不懈努力,送了几回大礼才证实说:“经过证实驮运禁品的不是马元忠的马帮,而是丽川籍和锅头营运违禁物烟土。”衙门的人轻咳一声、冷冷地说道:“若是你想出狱,只要推翻你的供词说一句烟土不是你的马帮承运,是和锅营运即可立马放你出狱。”元忠听了衙司的这番话,沉吟良久,想一想自己为和锅头背黑锅,被押到丽川打进死牢,他狗杂种快一年的时间也不来打个招呼,没有看透这个杂种的“达黑里”(内在的)这个“杜什蛮”(仇人、坏人)良心黑如锅底,一股闷头火梗住喉头似的干燎着想到:你无情,也怪不得我无义,今天老子就把你如何让我背黑锅的事说个详细,让你狗日的也尝尝这大狱的滋味。马元忠把事情的经过一股脑倒出。
最后丽川衙门,禁烟所查验所又将“杜什蛮”(坏人)和锅头押进大牢经一年五载的折磨榨他的油,最后他家灯枯油尽才将一刀结果他的狗命。
马元忠经过这一次的人生教训,感念真主,让他接受考验,什么人是“多斯达尼”(朋友们)什么人是“杜什蛮”(坏人)要擦明眼睛。知感真主,自己能活着出来只有多说“色瓦布”(奖赏、回赐)。
赶马路上的艰辛,不仅是路途的遥远,环境的恶劣,更多险恶的是人为陷阱之阴狠、社会时事的变数让你防不胜防。在这种环境下马元忠闯过了一关又一关。
在云南护国起义的讨袁运动中,此时马元忠承运了一批丽川“藏客”“荣兴盛”商号的货,从维中运抵昆明。当时昆明正处于战乱起义运动中,时局极为动荡,他的马帮到昆明城时整个昆明乱哄哄让人无法在安静的环境中,经商、生活、学习。马元忠将货物交割后想立即返回大理,然而常言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不幸他的马帮又被强征为护国军运输物资和枪械进四川,无奈之下,他只有让马脚子阿木柯独自把老骡瘦马剩余的东西运回大理。阿木柯后来心尖,他不象阿甲得厚道,阿木柯心想:老板此去入川定会凶多吉少,自己不如神不知鬼不觉把这些骡马物资卖了,回丽川老家享清福。主意打定走到半路上他就一赶伙把骡马物资卖了,所卖银钱全部独吞跑回丽川。
马元忠和阿甲得强征入川。赶着自己的二十多匹马和其它强征入队三十多匹,共五十匹一路随护国军浩浩荡荡行进在蜀道上,一路上他俩遵守护国军的行军纪律,勤脚快手还做了大量的分外之事,将可运物资及枪械平安抵运目的地,护国军将领为了答谢他,将其它马匹一并赠送给他,并将一批官盐抵作运输费给他一并驮回,折返回昆明后他将这批官盐以低于市场价格卖给盐商,赚得银元2000,还带回五十匹骡马,这样又充实了他的马队。
回到家,他向爱妻谈了此次涉险的详细经历。榆馨才知丈夫被征召为护国军运送物资和枪械,元忠也才知道跟随他多年的阿木柯,背着他擅自出卖马匹物资,落井下石。此次长途奔波也是险象环生,托靠真主的护佑才得平安返回,虽然也赚了一笔钱,但回想起来,那种枪淋弹雨中穿行的险情也是历历在目。加之阿木柯这种小人的作为,恰如是在元忠的心口上捅了一刀。
经历了这么多次曲折和坎坷,马元忠对这种长期奔波的马帮生活感到有些心力不足,这也许是人所共有的弱点:当你想的太多,身上的负担太重,对行事的把握是否成功就失去了许多信心。加之经历过一次又一次的挫折,元忠也想暂时退出马帮运输。当他把这想法告诉榆馨后,榆馨非常支持他的决定,况且儿子也渐渐在长大,婚后十多年才得一子这是真主的“舍散”(给予、赐予)教育好犬子这才是正道。
俩口子商议好后,马元忠将五十多匹骡马拉到“鱼堂会”全部卖了,然后拿了一笔钱给阿甲得,让他回丽川盖房娶妻做自己的生意。阿甲得跟随马元忠多年,为人耿直,侠肝义胆,好打抱不平,性情爆裂,他对马元忠忠心不二,任劳任怨,对这位纳西族兄弟马元忠还不忍心辞他,但天下哪有不散的宴席,忠义的阿甲得不善言表,多年跟随在马元忠的左右,生死与共,在马元忠夫妇的照料下吃穿不愁,榆馨把他视为自己的一个小兄弟,每次马帮返回大理,马榆馨都要给阿甲得这位小兄弟准备一些他喜欢吃的食品,每年榆馨亲自给他缝制几身新衣服,回大理休整,马榆馨不让阿甲得做任何事,每天晚上要把床给他铺好,伺候他吃好、睡好、玩好。从不把阿甲得当下人看待。
与元忠一家人的相处,感情甚笃阿甲得打心眼里不想离开这个回族家庭,但阿甲得心里想到,无奈自己家在丽川有老母、老父,自己又是长子不回家去掌门立户,孝敬父母这是万万不能的,加上主人也不赶马营运了,自己又没有什么其它道行,最终也只能回乡种地养马。
回族马锅头经过多年的磨难,赚足了一定的股本,终于放下了赶马的“锣”,在家立房经商,再创他“和兴昌”的又一次辉煌。
东方动亮前,“邦克楼”又唤起伊玛目每日乃玛孜(礼拜),早起的榆馨用水洗好小净,上礼拜床发“台格比勒”(真主至大)开始入拜晨礼,完成两拜圣行、两拜天命,便为在茶马商道上前行的丈夫祈求,求真主的恕饶,求真主的回赐,礼拜对于每位朵斯梯(穆斯林)都是很重要的功课,特别是早起的榜多(晨礼)拜尤为重要,万万不可免去,破晓日出前听到真主的呼唤“礼拜强于昏睡!”这一番拜功时的祈求,最能得到真主的口唤,也最为高强。
完成拜功,榆馨又开始她每一天的劳作。自从跟元忠成婚后,特别是创办了“和兴昌”号,夫妻之间的分别已经是很平常的事,他们之间都各自为对方祈求着平安和幸福,他(她)们之间爱都铭刻在各自内心的深处,特别是女人对男人的爱显得那样细致入微,又在不经意中得到升华,况且榆馨这样自立能力极强,并经过浩劫洗礼的女人,她对男人依偎从外表看似乎是那样无动于衷,她确是用一种对家庭的关爱,对生活的热情以及一种饱满的的激情来体现或是用一种切实减轻男人负担来释放她的爱。
早起,榆馨将各种家具,货架擦干净,铺子门前洒水清扫,然后开始做早餐,榆馨做早餐基本以甜食为主,一般煮一碗油香蛋花滚茶,或是米粉荷包鸡蛋。这天早餐榆馨煮了一碗香甜入味的油香蛋花滚茶,这碗滚茶直冒热气,色如琥珀香甜入味,这是大理回族特有的一种甜食,它将油香切成段然后放入滚沸的糖水中煮,稍许,再调上鸡蛋煮片刻,放入少许姜丝、盛入碗中放适量酥油,吃上这样一碗滚茶整天都不会口干舌燥。吃完早餐榆馨开始一天的忙碌,事无俱细料理家务,摆摊开店,还要忙收购各种山货土产,这些都由榆馨一人操持,榆馨是一个能干的女人,能吃苦耐劳的女人,如今撑起这份家业更是全身心的投入,榆馨做生意是嘴有一张,手有一双,别人的插手帮忙她都不放心,铺面货架上的商品摆放她每天认真布置归类摆放,品种颜色搭配,收进的山货土产都认真归类,等级分明,包装整齐易于运输,每天的账目清清楚楚,经营情况一目了然,榆馨还具有极强的心算能力,算账时都不必借用任何算具,她是大理人称赞的跌一跤,抓一把的女能人。
街坊邻居对她的称赞,还因为她有一颗善良的心。
榆馨对教门的尊崇是虔诚而坚定。榆馨家世代教门人的根脉,有父亲的教诲和感染。榆馨每日五次的拜功都朝着神圣的克尔白方向,向真主求恕-,榆馨具有的那种仁慈之心不是单纯的一种对他人人道的关怀,她宽厚仁爱是一种极深的宗教信仰,有能力她极有可能关爱到每一位穆斯林兄弟姐妹。她做每件事都用古兰的教义来衡量,榆馨将供学“哈里发”作为自己的主命,她供学的“哈里发”在剑河,丽川,永华,巍南各地的清真寺接受经堂教育,学成穿衣挂幛(毕业典礼)后就成为阿訇。对贫穷无助的穆斯林她每都要打散“乜贴”(心意)。榆馨虽没念过书,但她能背诵大段《古兰经》章节,她每天都要诵读,爱诗黑堵,按了一了黑,映弄老胡,娃哈得,了舍利凯来胡,瓦爱诗黑堵,岸乃穆罕默德乃,二补堵胡,瓦来苏鲁胡”译为:我作证,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独一无二;我又作证:穆罕默德是主奴仆是主钦差,“了以了黑,运弄拉胡,穆罕默德,勒苏沦拉息”译为: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真主钦差。她念、礼、斋、课作为自己力行的主要功修,朝觐的条件对她来说还有些遥远,她只能默念,“因沙安拉(如蒙主佑),真主的口唤到了,我将还向克尔白的方向。”
元忠每天跟随着马帮踏着星晨,马蹄撞击石板路的蹄橐、蹄橐声,一声一声都让榆馨揪心的痛,每到这种时刻她极力的掩饰自己,她是要强的女人,她并非是那种离开男人就无法生活的女人,但她毕竟还是女人,女人的一切特性她同样有。这种守盼丈夫的孤伶只能忍受,这是主的考验,元忠每次外出榆馨都为丈夫备齐一路的干粮、衣被。榆馨做得一手好吃的咸菜,每年榆馨都要选购上好的黄豆制作卤豆腐,豆豉,到了农历五、六月山菌上市时,她选购一些鸡纵菌炸油鸡纵,以备丈夫外出食用,榆馨做的卤豆腐,几年不变色,不变味,每打开一坛卤豆腐成色鲜亮,香味扑鼻,放到嘴里香甜可口,咸淡适宜,回族禁酒,榆馨做咸菜从不放酒。榆馨做咸菜都渗透了对丈夫忠诚的爱,她做卤豆腐要用苍山泉水调制面酱,调制好的面酱要装置在宽口土陶制的酱缸里,在霜冻时节将酱缸放在户外的背阴处承接霜露,经过一段时间的霜冻,面酱就会变成棕褐色,也就变为香辣可口的熟酱,用这种熟酱调制事先霉制好的豆腐块,再放上姜块,茴香粉,草菓面,精选上好的辣椒粉,盐多放一些,然后装坛封口,封口前再在瓶口面上撒一些食盐和辣椒粉,一年后即可启封食用。榆馨炸油鸡纵同样也是精工细作,精选原料,主料要用刚上市的巍南、永华一带的黑鸡纵菌,用当年的核桃油、鲜花椒,这样炸出的油鸡纵才香甜入味,色泽透亮实为上好的佐餐。
榆馨对丈夫的爱全部浸透在这些自己新手制作的佐餐食品上,元忠将妻子做得这些咸菜食品带到滇西北全境的山涧马道。
这些食品俨然成了马家的“马帮清真食品”。对马元忠来说这不仅是一种食品、咸菜,而是一种精神的慰籍,只有它胃口才开,才能吃饭。
妻子的关爱和忠诚是元忠足够的精神力量。榆馨在家中的守望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在随着时序的辗转,特别深夜仰望星空,榆馨顿觉内心的酸楚,女人特有的自怜之情油然升起,一股悲楚的泪水不觉滚出,童年时依偎在父亲身旁时,一家人其乐融融,姊妹间嬉戏打闹,背诵不出《古兰经》章段被父亲责罚,这一幕幕抹不去的记忆在榆馨眼前晃过,然而那浩劫的年代,大理回族惨遭灭顶之灾的腥风血雨的岁月中,无辜的回族和抗清志士惨遭屠戮,依布利斯(魔鬼)的幔帐遮了正义的眼睛,乌云密茫的天空下,有无罪的孩童在撕裂的啼哭,倒在血泊中的母亲乳头还在婴儿的口中含着,在战场奋力拼杀的“舍牺德”(烈士)还站立着睁着悲愤的双眼……这一幕幕在榆馨的脑海中不断浮现,使榆馨久久不能入睡,在她最难之时,在她将死之时,是元忠,是这位男子宽厚的胸膛给了她无穷的力量,在寂静的夜晚她多需要这位男人的抚慰,需要男女之间肌肤间的摩擦产生全身血液的涌动,这也是女人应该得到的关爱,也是女人心尖最难的煎熬。
如何度过这孤独的夜晚?榆馨常常在深夜惊醒。
冬去春来,夫妻俩时常在守盼中度过。恰如是,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宠柳娇花寒舍近,种种恼人天气,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栏干慵倚。被冷香销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间!日高烟敛,更看今日睛来?
当然,在盼夫归日时,榆馨是不会用“险韵诗成,扶头酒醒”来打发日子的,她只会用百倍的信心撑持这个家,为运行的夫婿营造一个“清露晨流、新桐初引”的新院环境。榆馨每天都这样去做,这样去努力,特别是几年后儿子马睿明的降生,给她和马元忠增添莫大的喜悦和努力奋斗的动力,第一个女儿的夭折让他俩经受了极大的心灵打击。马元忠一夜之间黑发变白发,榆馨把那种失去女儿的阵痛隐藏在内心,用一种外表的坚强来抚慰丈夫,用女人的忍耐来增添一些丈夫对生活的信心。
儿子的出世,她把全部的母爱给了他,她用母爱的情怀抚育儿子一天天成长。
马睿明长得一表人材,他集中了父母的全面优点;圆圆的脸盘儿,尖下颏儿,鼻直口方,宽宽的额头,两道乌黑的眉毛,眉毛下面,眼窝微陷,嵌着一对清亮聪慧的眼睛,皮肤白皙,一眼望去不用说就是一个回回的后生,父亲给他取名:睿明,睿取睿智聪慧之意,明即取日月之明,心明理智之意,经名:尔林即有知识,学问之意。回族谚语说道:“月亮胜过星星,尔林亮于凡人。”
马睿明出生于1911年。
这时的“和兴昌”号在主人的拼搏下,已经创造了一份不薄的家业,有铺面、宅院,土地……财富的累积,产业的扩大加上要对儿子的抚育,单靠马榆馨一人撑持内务,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每一天黎明即起到了深夜才能上床就寝,到了床上还不能安心入睡,睡前还要筹划第二天的事。
每一天开始,榆馨都要风风火火,照例要扫除庭院,伺候花木、管护儿子、开铺经营,起初这些琐碎的事物都由榆馨一个承担。儿子渐渐长大,生意不断做大,再要强的榆馨也是难以运筹,才请了一位四川来云南逃生的唐师傅管理帐务,应付柜台生意。
说起唐师傅,他是一位四川人,因家乡发大水,冲毁家园,家人失散,他才孤身一人飘流到大理,唐师傅忠厚本份,任劳任怨,并有一手很好的算盘功夫,他能左右手同时拨弄算盘,并且两边计算的结果完全一致,还写得一手好字,起初,唐师傅来到大理举目无亲,到了好几家商号都无人愿意收留,最后为了糊口他只好到清真寺讨“索德格”(施舍),榆馨看到这位四十开外的陌生男子,面容黑瘦,广额高鼻,一双深陷的眼睛炯炯有神,眼神不失那种机敏和诚恳的秉性,身穿一件不蓝不灰的旧长衫,赤脚穿一双草鞋,一副流浪汉的架势。
榆馨走到他面前,目视着他带有几分怜悯,这时,陌生人朝她微微躬身,右手抚胸,道了一声:“按赛俩目而来 坤!”榆馨慌忙答到:“吾而来坤闷赛俩目!”
他们说的是什么?对于穆斯林来说,这是完全不必翻译的,前者是:“求真主赐给您安宁!”后者是:“求真主也赐安宁给您!”这是穆斯林见面时的相互祝福,表示具有共同的血统和信仰。这是全世界穆斯林的共同语言,无论他们走到天涯还是海角,都能凭借这熟悉的声音找到自己的同胞。
听到这一带有川音的祝福声,榆馨很快散给他一些“索德格”(施舍)又才把他带到家中让他饱吃一顿,看到这位女朵斯悌慈爱之心,唐师傅才恳求请留下他做一些杂活,榆馨看他几分忠厚诚实,说话有礼有节,还是一位落难的朵斯悌就同意将他留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杂活。
榆馨尤其喜欢洁净,做每一件事都认认真真,把一个家打理的窗明几净,家中的家俱器皿洁净如新,地仗光洁,家什物件摆放整齐有序,榆馨是一位贤能智慧的女人,她乐善好施,始终有一颗慈爱之心,但她又是太追求完美之人,自尊心也极强,眼中还容不得半粒砂子,家中除外应酬之事,一般大小事情都是她一个人打理,马元忠不用操半点心,夫妻俩内外分工有别,相互支持相互关怀,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使“和兴昌”号得到逐年发展壮大。
这时患难与共的恩爱夫妻,在真主的庇阴下,通过自己的努力,用他们的人格魅力感染着周围的各族同胞,建立很好的人脉关系,用他们的智慧和勤劳创造了不断丰厚壮大的商号财富,并且马帮运输也得到发展。
人们常说:“皇帝要太监,老爷要跟班。”唐师傅加入“和兴昌”号忠心不二,兢兢业业的做事。为马元忠夫妇承担了大量经营业务,特别在柜台经营方面,凭唐师傅的机警和能力,减轻了马榆馨算帐、记帐,核算的烦琐事务,在闲遐之时,他还教授马睿明《蒙学》、《幼学》。还教马睿明书法技艺,他实际已经是“和兴昌”号的大管家和帐房先生。同时又兼任马睿明的启蒙老师。
唐师傅为人谦逊、态度温和、做事认真细心。他也是出生在贫寒人家,幼年时父母出走杳无音信,母亲在他八岁那年得了恶疾医治无效而亡,自小在祖母的抚育下成长,十三四岁飘泊于异乡给别人家做杂活、当伙计,自己肯学肯钻,练得一手记帐、算帐的本事,尔后返回故里开了一个小茶铺淘生,不幸家乡遭灾亲人失散才辗转到云南。
“和兴昌”号的商业成就。浸透了马元忠夫妇的多个日夜的辛劳,甚至是生命的代价,更少不了唐师傅和各位伙计的鼎力相助,才再三迤大地打开一片天地,“和兴昌”寄托了主人们一种别有的寓意和心愿。“和”:以和为贵、和气、低调,“兴”:兴旺发达,“昌”:昌盛发达。人气、财气、天气聚集在一起能兴旺发达,这应该是马元忠给我们的一种释义。
以上这番评论还是唐师傅对新进店的每一位伙计讲的。
这一天,吃过晚饭,马元忠、马榆馨,唐师傅三人同坐在后院正房堂屋的中央,中间放了一盆火红的碳火,榆馨认真的用土陶罐抖烤茶叶,茶叶烤到色黄发出诱人的香味,冲上沸涨的泉水,再涨沸片刻将这茶汁倒回瓷茶盅内,三人一面品,榆馨和唐师傅轻声谈论着,马元忠在认真看着唐师傅用蝇头小楷书写的店规。马元忠一面看一面频频点头,店规十条:“言行一致,取信待人;言出如山,一诺千金;以行立信,无论顺逆;诚信据实,不乱猜疑;信誉为本,绝不轻侮;利以义制,名以清修;雪中送炭,信用第一;背信弃义,仁者不为。”等元忠看完转过头对身边的妻子讲:“唐师傅写得很好,做人做生意就是要突击德和信,我从商这么多年,总结的两个字就是德和信,只有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无德无信可能有时会得暴利,但这种是短暂的、肮脏的,我们“和兴昌”立牌创号时,就树立以德为商,以信为商,学陶朱公,以质胜出。今天这十条店规把我所想的全部总结出来了。”
榆馨插话道:“唐师傅水平高,经书两全是我们“和兴昌”的宝贝。”
唐师傅答道:“东家不要再夸我,有地缝我要钻进去,这几十店规适不适合我们还要讨论再说。”
“以德治商,以信立商。这样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下道人,取得信誉不是谁都知道的道理”唐师傅还说道。
唐师傅细细品着女东家亲手烧的茶,打开话匣说道:“务完物,是先秦商圣陶朱公的一个积若之理,其意是指,在商业贸易的买进卖出中,要严格注意货物的质量,务必使所经营的货物保持完好。”
唐师傅的话讲到这时,马榆馨顿感脸红发热,原来事情是这样:几天前马榆馨收了一批价格低廉的次糖,大家叫这种糖为牛屎糖,因榨糖季节已过上色的永白糖很难进,这种糖虽说吃了没有问题,但卖出去定会砸牌子,榆馨为了顾及生意,家中又无存货就收了一小批这种“牛屎糖”,要将这批糖发往丽川的一家有长期经营往来的商号,发现了这个问题后,唐师傅也不好当面给东家提出,今晚和用这个机会委婉的通过讲故事的方式,给东家提出了此事的不妥之处,榆馨当然也是聪明人,很快就悟出了自己做事没有长远的眼光,目光短浅,确有些妇人之见。
通过这样一次事件,榆馨在采办货物上做到“采办务真,宁缺勿滥。
人们常说,每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贤能的女人在全力支持着他。这话的确不错。“和兴昌”号的发展,马元忠的成功,如果没有马榆馨这位贤内助,这事业的发展有可能不会这样灿烂辉煌。
爱情,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且最具有普遍意义的大事。两性相爱,是人生最重要的部份。在中国传统的观念中,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只有“家齐”,才能“治国”,“平天下”。马元忠夫妇相识于患难之中,他们相儒以沫,承袭回族人祖辈留下的人生准则,坚韧不拔的创业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在马帮路上驮回了“和兴昌”号的商业财富。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和兴昌”号在继续讲述的故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