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小儿子幼儿园的交换日,小朋友高高兴兴的拿了玩具,食物和书,说:“我要和小朋友分享!”穿完衣服就提着东西站门口等着,兴奋的心情溢于言表。每当有这样让孩子和其它人互动的机会,我都特别积极,因为我觉得高情商才是让孩子有幸福感的根本。
我自问不是高情商的人,上学时从不跟同学一起逛街,因为别人一参考我就不会买东西了,经历过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尴尬,所以我现在就特别注意培养孩子与人相处的能力。可情商这个能力,好像不是说教能解决的!
孩子的某些方面之所以跟父母相像,是因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受到了父母言谈举止的影响,也就是说孩子吸收了父母的某些言行,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有了和父母一致的处事观念和生活习性,这些都是孩子在千百个日夜里从父母身上习得的,并非遗传。当一个孩子还没有好坏分辨能力时他只能把父母当成榜样来模仿和学习。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讲过:父母对自己的要求,父母对自己家庭的尊重,父母对自己每一行为举止的注重,就是对子女最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所以在日常具体生活中,父母要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事事都给孩子起榜样作用。
有人曾开展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现在有些孩子存在“三太”、“三无”问题。
“三太”即太爱动、太自私、太娇蛮
“三无”即一切无所谓、生活无榜样、人生无目标。
其中感觉生活无榜样、人生无目标的孩子占两成以上。
父母和孩子接触最早、最多、时间最长,因而是孩子学习的最直接、最具体的榜样。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对孩子终生影响,犹如一本没有文字的教科书。造成很多孩子生活无榜样的原因就是父母没有以身作则,没有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今天晚上是两个孩子上学后的第一个周末,以后一家人要两周才能坐在一起吃顿饭了,我感觉还有那么点紧张呢!买好菜,坐等爸爸接他们回来。
小儿子还没进家门就大声喊:“妈妈,我们回来啦!”大儿子在后面提着拿错的褥子,第一眼觉得他哪里不一样了……?做好饭,开了灯,我的妈呀!大儿子成非洲人了,军训晒的糊黑!我眼泪都要掉下来了,赶忙掩饰说:“我都不忍心看你了!”在家从没吃过这样的苦啊!
学校不能给到父母之爱,家庭也给不到孩子吃苦的机会,孩子一下子成熟了不少。怪不得他爹电话里让我给孩子做点好吃的呢!父爱如山,父爱无言,他应该也很心疼吧!
在饭桌上,我和爸爸说起有人要投资教育机构的事,爸爸没意见。又问了大儿子在学校的情况,再问小儿子今天做了什么。然后我问小儿子:“我们为什么要努力?”小儿子说:“因为我们要买大房子!”“哈哈哈哈……”一家人笑的很开心,这就是生活方式决定思维方式,如果我还像原来那样无所事事,孩子们也会没啥追求吧?
《孩子从生活中学到什么》是一本美国家庭畅销书,作者在书中写道:
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们将学会指责;
如果孩子生活在敌意中,他们将学会争斗;
如果孩子生活在恐惧中,他们将学会担忧;
如果孩子生活在遗憾中,他们将学会自怜;
如果孩子生活在嘲笑中,他们将学会畏缩;
如果孩子生活在猜忌中,他们将学会嫉妒;
如果孩子生活在羞辱中,他们将学会自责;
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们将学会自信;
如果孩子生活在宽容中,他们将学会耐心;
如果孩子生活在赞美中,他们将学会感激;
如果孩子生活在认同中,他们将学会去爱;
如果孩子生活在肯定中,他们将学会自爱;
如果孩子生活在认可中,他们将拥有目标;
如果孩子生活在分享中,他们将学会慷慨;
如果孩子生活在诚实中,他们将学会正直;
如果孩子生活在公平中,他们将学会正义;
如果孩子生活在友爱和体贴中,他们将学会尊重;
如果孩子生活在安全中,他们将学会信赖自己和他人;
如果孩子生活在友善中,他们将知道世界是居住的乐土。
做个积极乐观的妈妈,其实也不太难,自我和谐了,生活也就顺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