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朋友,我打电话给她的时候她正在打麻将,听着电话里的打牌声我跟她说了见面的地方。点了两样吃的,然后就坐着等。不过几分钟,就看见她穿着艳丽的衣服风姿绰约地朝我走来。我看着她侧身落座,不由说道,你怎么这么像《金陵十三钗》里的玉墨啊!看到她朝我翻白眼,我赶紧补充道,有一种浓浓的姨太太感。
这似玉墨的女子听后挑眉一笑,愉快地道,我喜欢你这样形容我,然后嘟嘴将一个飞吻隔空送到我脸上,说亲爱的,谢谢你……
——我顿时起了一身的鸡皮疙瘩。
我这朋友为什么会享受别人对她姨太太感的评价呢,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什么是姨太太感。
很多文学和影视作品的对人物形象的描写与塑造,往往传递给我们的姨太太形象是艳丽、美艳、风情感十足、甚至稍向风尘感倾斜、同时具备不羁式的放浪形骸感。这么多的特质糅合在一起,会产生一种向外胶着的力量感。当这些特质以及这些特质糅合后的力量感投射到他人身上,会产生更为复杂的东西。
先说男人。
老实的会有羞耻感,觉得不该看,因为他感受到了一种类似于邀请的东西。正直的觉得不干己事,套用一句很现代的话说根本不是他的菜。岳不群式的伪君子们阴着脸正襟危坐,却有些按耐不住地偷着眼瞧。那等花花公子纨绔子弟上下打量后,已经开始盘算是月上柳梢头还是再等个几天……
再说女人。
当家主母们觉得丢人现眼,恨不得上去踩一脚才解恨,可又碍于“老爷”宠着,不得已就罢。识大体的女佣人谁都不敢得罪,但又觉得她连半个主子都算不上,也不甚恭敬。精明又有些姿色的大丫鬟一边在女主人面前露出鄙夷姨太太的表情,一边又在心里想着什么时候自己也能飞上高枝做凤凰……
——各人琢磨各人的,谁都有符合自己情况符合自己格局的打算和计划。然后各自行动起来,上演一出出啼笑皆非的戏码。看戏容易,却不知大家都是演戏的人。当人在局中,不管多聪明的人,都会被这局牵着鼻子走。我们自认为聪明并且全盘皆顾,却有可能是最笨的那一个。不信?且先去细细思量吧!
又扯远了。
其实妾与姨太太都是同一种身份,同一种社会地位。中古末期以前,多把这种身份称呼为妾,而这个时间点以后,则多称为姨太太。这身份,尴尬至极,并不是什么正经主人,甚至于,这种身份从不被社会所正经看过一眼,举个恰如其分的例子,这身份好比是主人房里的一支漂亮花瓶,摆在书桌上是不合适的,最好就藏在卧室的角落里待闲时把玩吧。
我第一次知道妾这个称呼,是在语文课本的课后注释里。贺知章在《咏柳》中写,“碧玉妆成一树高”,然后我就知道了汝南王的小妾叫做碧玉。后来碧玉的形象在我幼小的内心深处无限丰富起来,她清秀,如她的名字一般美好而又弱小地需要保护,因此,又有些被她的占有者金屋藏娇的意味。
封建时代能够有条件纳妾的男子大多来自名门望族,这些男子的婚姻多与政治联姻、权利共同体、利益共同体有关,这样在两个家族之间,会有微妙的不平衡感和相互制约感。这些望族男子与名门闺秀出身的妻子之间更多的是承载着两个家族的意志。他们之间充满着矛盾性与一致性,一致性中和着矛盾性,矛盾性又削弱着一致性,他们之间,不是普通平民百姓的夫妻关系。当然,有时的权利、利益共同体在社会变革中又会奔赴两个阵营,最终走向敌对和极端。所以,实际上,这一时期的得宠的妾得到了善良的男主人更多的宠爱与情感,因为与妾的情感不带有任何附加条件。但也因为社会地位的低贱,会沦为道德低下的男主人的玩物。
综合这所有,妾的形象是温柔、美丽、体贴、聪慧、柔弱、单薄无力的如“碧玉”般的温润形象。
同样的身份,两种称呼,给人的想像空间却大有不同。中古末期以前,社会持续封建地繁荣着,人人都须遵守既定的生存法则。即使是妾,也在自己的本分上小心翼翼地生活。而中古末期以后,社会在封建制度的末路与固步自封的穷途逐渐崩坏,整个社会也都有着隐隐的山雨欲来风满楼的不安感。连姨太太都开始不安分起来,她们仿佛开始觉醒,开始倔强,开始泼墨挥洒人生,尽情享受人生,她们敢叫嚣着,似乎想要卷入时代的浪潮里去,不再依附于人,而是做自己的主人。裹挟在几千年封建文化中的“妾”们,终于逐渐进化成风情万种款款走来的“姨太太”。
姨太太感意味着媚态流转、有骨有肉、妖冶动人、大胆狂野、敢爱敢恨。
我看着我的朋友,真心觉得姨太太感是美的,美得那么勇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