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贵的一生,只能用因祸得福诠释。赌博输了钱,但侥幸逃过了被枪毙。亲人一个个离去,却活成了“老不死”。得知“有庆”被抽干血,躺在那间让人窒息的石砖床上的时候,福贵是最为痛心的,后来凤霞因生孩子出血致死,到战友春生,妻子家珍,女婿二喜,外孙苦根的逐渐离去,福贵的才看懂“活着”这俩个字的简单和沉重。
抗日战争时期,福贵家境并没完全败落,整天无所事事的他只会往女人堆和赌场钻。后来被抓去当壮丁,整天也只顾着吃饭睡觉,成为老蒋手下窝藏一堆败将之一。后面被共产党俘虏后的福贵得到一次回家的机会,他又重新开启了自己的农民生活。
可命运总喜欢捉弄人意,好不容易看着这一大片庄稼长起来,俩只羊也肥硕了,想着往后日子定能应了那句“先有一只鸡,然后会有羊,之后会有……”,却没想到一下子就遇上了人民公社化,大家的粮食都归公,家里的锅都被砸了拿去炼铁。吃大锅饭有肉吃也好,可好景又不长,一转眼公社没了吃的,又遇上天灾,家家都没米下锅,只能刨树根,连挖到一条番薯都差点抢出人命。
就这样一家老小赖死的活着,有庆凤霞家珍都饿得不成人样。相比被枪毙,活着本身是件很美好的事情,至少还有妻儿,还有一个完整的家,可活着伴随的希望,却又让人心痛的开始,一步步逼得人苦不堪言。如果没有家珍,福贵不会有家的念想,也就不会有了失去有庆,凤霞,家珍,苦根,二喜的痛苦,但是如果没有这些痛苦,也不会有福贵如今如此平淡顽强活着的心。人真的很难想清楚,到底有怎样“活着”才是最理想的状态,会不会现在经历的痛苦正是所谓“福分”?
如果一定要为这本书的某个人物打抱不平,我会选择家珍。
作为一位女性,每每翻开一页,我都在为家珍感到可惜,父亲是商会会长,米行老板,在城里又上过几年夜校,容貌称得上是个佳人,理性配个才子。可偏偏又遇到了个不让人省心的福贵,身为地主家的福贵的前半生是风流公子,吃喝嫖赌样样精通。刚开始我实在是难以置信,此种婚姻何以坚持?大体是出于门当户对,父母说媒,更关键的是生在那个时代的女性对于“家和婚姻”是固执和忍耐的吧。
家珍在福贵赌嫖,家境败落,甚至人间消失的俩年中(拉去当壮丁),都从未离开过这个家庭,一直在等待福贵回家,这份爱承载的不是爱情的甜蜜,而且满满当当的责任。
后来家中无米下锅,身体十分虚弱的家珍为了家中几口人,硬着头皮到老父亲家要了一点米,直到没法下地干活的家珍,也一直没有停止过在床上缝缝补补,做衣服做鞋子。
为家珍打抱不平,不是觉得她懦弱,而恰恰是因为非常佩服她的善良,果敢,真诚,责任,勤奋,以至于死活也没有一句让人取笑的闲话,这些品质不管是从前,又或者是现在,我都一样将其看成是可贵值得学习的品质。
今天翻完《活着》的最后几页,我深刻感受到三年前第一次读这本书,和这几天重读这本书我看到的内容太不一样了。每本让人称赞的书都有其多元的价值,也许是我们读者阅读时间不对,也许是我们的经历还没有走到这一步,相信一本书,收获一种价值观,祝大家都爱上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