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朋友说我对《天道》(遥远的救世主)入迷了。确实,我加入了2个共读拆解群第二遍阅读这本书,和一群热爱这本书的伙伴,每天阅读一个章节复盘自己的想法,我倒是乐在其中。
对我来说,这本书确实需要好好琢磨,所以我这段时间暂停了其他阅读计划,一心扑在这本书的理解中,我把自己身心都沉浸其中,以便领悟更深入。
为什么我像入魔了一样?因为虽然很多道理之前都知道,但是并未带来改变,而这本书带给我的是“觉醒”,是行动改变的力量。本期继续谈谈我的新思考新感悟。
我发现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一定在圈子里,不在网站里。
在公共平台比如某度某乎等网站上,是难以找到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虽然某乎稍微好一点,很多回答看上去非常专业深入,但也是比较之下而言的。我以前找答案最喜欢去某乎,近两年发现里面的广告贴和水分贴越来越多,信息冗余严重,慢慢的也看的少了。
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是内幕情报,优秀的思考方法论,成功的秘诀等,这些东西都是好不容易才能提取出来,谁会轻易免费分享他人?天道有一段台词非常经典:“写书的不可能教你炒股,炒股能挣钱谁还写书”。就是这个道理。
现在涌现除了很多所谓的“副业导师”,各种教你在自媒体怎么赚钱的,就要留个心眼,未必所有的“导师”都有真才实学,有的只是为了捞一笔而已,赚点韭菜钱。
那么真正厉害的大神都去哪儿了?极个别可能真的分享大众乐善好施,但绝大多数大神都是深山隐士一般的存在,不会轻易在外面各种露面分享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他们都扎根在自己那个圈子,除非你认识他,你在他的圈层里,否则难以知道这个人,更别提接触到他的思想和方法论。
再拿丁元英来说,他是高人在于他的思辨能力,但高人一般都不会在公共平台传播思想方法论,反而是希望越低调越好,所以最受益的是他身边的那些人。
而他身边的人,就在他的圈层里,比如受益的有肖亚文,叶冯刘三人。叶冯刘是收益的是直接资源(人脉和明确方向),但是他们没接住。而肖亚文知道丁是高人,所以提前筹划保留联系让自己能留在他的圈子里,最后她得到了自己的事业。
曾经遇到一个非常厉害的上司,偶尔交流具体工作,指出问题时我们没有谁不服,反而觉得他说的太对了,自己之前怎么没想到。哪怕他换了工作,我们部门的同事都期待还能和他一起共事,因为这种近距离学习非常可贵,如果能贴身跟着几年,个人能力一定是飞速的提升。
其次,有价值的东西要流通,一定是有交易存在的,比如金钱行为,还有就是圈子里的资源互换行为。
比如肖亚文通过丁得到了事业价值,但她其实也是付出了情感价值的,比如她为丁安排住处等。不排除极少部分的流通是出于某种缘分,比如五台山的高僧不要大笔钱财,却因为丁的一首诗而答应见面,因为这首诗凝聚了高僧关注的"道"的问题。
这个发现带给我的自我反思是:
(1)真的想要得到特别有价值的东西,不要指望公共平台,而是尽力接近优秀的人,进入更优秀的圈层,才能看到优秀的人到底是怎么思考问题的,怎么做事的怎么处世的,怎么运筹帷幄的。
(2)但是如何进入优秀的圈层呢,那是自己得有足够的价值交换,诸如人脉链接能力,思辨能力,专业性能力等。所以,打铁还是需要自身硬。
审视自己的某个观念到底怎么来的,这个很重要。
“没有主, 主义(主意)从哪儿来?主无处不在,简单得说,支配人的价值取舍行为得那东西就是主。”这句话,对我的启发很大。
每个人的价值取舍是来源于内心的价值观判断,那么,内心你的价值观又是从何而来?我想起了小时候爸妈的教育,学校的教育,以及身边人的行为做法等等。
我在幼年时被这些影响了,自然而然形成我的价值观,支配着我的行为。但是这些价值观怎么来的,怎么影响我的决策和行为的,我的脑子里从未有过观察和思考。
为什么要观察和思考,这是因为有些价值无厘头,还有的还是文化属性的映射。比如做人要谦虚这句话就一定要了解其深意所在,而不是流于表面。如果有人夸奖自己,那一定要觉得不好意思,为什么不能大大方方接受这种夸奖呢?接受夸奖就一定是骄傲吗?
再如人一定要结婚生子,这在家乡老年人眼里是人生的任务,那么谁规定这是任务必须要完成?只是因为身边人都这样做,你不这样做那么你就是异类,会被排挤。人毕竟是社会性群体动物,还是会害怕被排挤,所以不少人屈服了。
而且国家要发展,家族要繁衍,也需要传宗接代,繁衍后代。但是在人口多的时候计划生育,人口少的时候三胎二胎。人的生育权也随着制度文化的因素而变化着。
小时候被洗脑,又缺乏思考力,那么就会发现自己的决策和判断,都被这些因素左右了。我按照人们规定的那样做着人生的选择,不敢打破规则,中规中矩的活着。
然后我发现“聪明”的人很少这样,他们处事圆润会利用人性规则达到自己的目的。比如我们讨厌别人送礼拍马屁的虚伪样子,但事实上走上高位的反而是这样懂得人性的人。
我以前还看过一本书《沧浪之水》,也翻拍成电视剧《岁月》,一个清高的研究生在体制内,不愿意“低头”虚伪奉承,只想做点实事,但他却被边缘化越混越差。最后现实狠狠拍醒了他,他顺应体制内规则并加以利用(人性),一步步走上了逆袭高位的道路。
再看看,丁元英他很厉害是因为他不被这些文化属性的东西束缚,他只思考道也就是事物的本质,包含杀富济贫的市场本质,人性的本质,所以他总能做出精确的判断,最后他给别人的印象是“似神似魔不似人”。
书中也提到法律问题的探讨,冯刘叶三人认为法律一定会惩罚坏人,可以制裁所有的事。而事实上法律只是规定了一个底线,法律是一种制度一种约定,那么就存在还未管辖的空间,这就是法律条款为何一直还在不断完善修缮。
当我越成长越发现这些真相,一种三观的崩塌感随即而来。是的,我脑子里坚持的那些观念,似乎太正太理想化了,这样的“正”这个社会里并不吃香,真正受益的是那些会根据具体情况变通的人。
接着我深刻的明白,要想成事需要两个条件,一个是做事的方法一个是做人的变通。做事需要的是思考能力,也就是格局思维方面,做人需要的是人性洞察,要摒弃自己身上所谓的虚荣面子清高等包袱,要遵循人性办事。这都来自道的规律。
说到这里,我想起很多中文词汇被负面化。举个例子,你以为送礼是形容拍马屁巴结人,但有的人看来,送礼的本质重点在于送,是能关注到别人的需求,拿点东西去也加强一下感情联络,于是就变成会做人情商高的体现。
以上这些理念似乎和学校教育的有点点出入,但这是社会这所大学教给我们的东西。这个社会运行的真实规律不完全是按照课本上说的那样,所以印证了那句话,越是缺什么就越倡导什么?越是越少正,就越宣传正。
从中我又得到一些自我反思:
(1)审视支配自己决策的价值观,别再那么墨守陈规,认为自己必须那么做那么选择。也要适时懂得变通,很多时候也是有中间地带的。
(2)做人和做事都非常重要。不要以为直接直白是高效率的沟通方式,不要以为只要专心做事就一定能成事。有人的地方,就应该考虑人这个变量,考虑人性,考虑人与人的关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