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的语文老师姓余,从远处看过去,立刻就能感受出这是一位文化程度很高的老师,学识渊博。相处久了更是会发现,跟这位老师交流来会有种莫名的亲切。同时,会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着幽默的“气味”。
余老师上课方式也非常有趣,并不会与其他班保持一致,而是跳越着上课。比如其他班同学还在痛苦的学习第一课的长篇现代文加上背诵的时候,我们已经利用这些时间解决了几篇课本中的文言文,几乎到了滚瓜烂熟的程度。等文言文学完了,再去解决那些同一类型的文章:写人的、写事的、主题先行的……总之,我们上课的进度和其他班从来不一致。不过到最后,该完成的教学任务我们都能完成,时间甚至更短一些。
余老师也是一位很有想法的老师。
印象深的是最近学习的两篇文章《驿路梨花》《一颗小桃树》。按说,这两篇文章既然能载入课本,那就是有挖掘价值的文章,一般难被挑出错误。大家一般也不会看到课本上的疏漏——只要是名家写作,我们往往会想当然地认为非常好。
《驿路梨花》这篇文章,这学期才听说。阅读以后,感觉这是一篇写的很好的小说,情节很生动,对话刻画很真实,符合我心目中完美的叙事小说。但是余老师却让我们找这篇文章看起来不真实的方面,第二天交流。我以为这是教学设计,查一查肯定会有答案。可是回家以后按下搜索键,竟是无果。
这才明白,是余老师自己设计的。
第二天听老师的讲解,才知道这篇文章要表达的主旨过于明显,刚开篇几乎就交代了,情节安排的也有些刻意。后来有同学提出这篇文章有所删改,原文会好一些。余老师也同意了这个说法。但是我再仔细看,发现这篇看似完美的文章的确不是无懈可击的,有一些情节着实有些牵强。不得不佩服余老师阅读文章的能力。
而《一颗小桃树》呢?作家贾平凹的名作,小学老师也常常提起。这总没问题了吧?
可是余老师还是看出了端倪。
这篇《一颗小桃树》有几个情节很刻意、牵强。比如说,那时候是黄昏,天空昏暗,窗外下着雨。小桃树栽在院子的角落,身处屋中写作的作者却轻易地看到了小桃树的残枝上挂着一朵娇艳欲滴的即将绽开的花苞。
还有一点是作者从城里回到小山村,正巧就看见小桃树上的花被风雨摧残的一点不剩。情节有些过于巧合了。
听完这些质疑,再反观这些文章,的确是有这些漏洞可循。甚至会发现,即使是名家的著作,也有可能挖掘价值不大,很轻易就可以看出是虚构的或是刻意写作。
虽然这些质疑并不一定是正确的,但是确实思考的证明。人类能够进步就是因为这种质疑精神,世界也就是在解答这些问号的过程中进步的。
所以,人的确要有自己的观点,不要人云亦云,这是弥足珍贵的品质。名家的作品不一定就是好的、完美的,大众认为好的艺术品也可能会有瑕疵。只有经过自己层层思考、判断其价值的作品,才是最完美的、智慧的结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