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养的父母必須將孩子的親生父母放在心裡,他們必須知道他們只是在替孩子的親生父母照顧孩子,但是他們不能取代親生父母,更不能将别人的孩子占为己有。
领养必须非常慎重地对待,不是像养宠物那样,觉得自己有能力,想要孩子,就去领养一个。领养的父母,最好是自己已经有了孩子,但是因为某些机缘,有余力去照顾别的孩子,再去领养。因为自己没有孩子而將别人的孩子当成替代品,不是恰当的理由。
亲生父母放弃孩子这个决定是不能收回去的。当他们因为疾病或是其他原因,知道自己没有能力照顾这个孩子,因此决定放弃,他们就已经放弃了接下来做为父母的权利,因此如果之后情况有所改善,他们也最好不要再去找那个孩子,或是将孩子要回来。他们应该要感谢孩子的养父母,帮他们照顾孩子,并且让孩子留在养父母那里。
至于被领养的孩子,他们必须接受自己的命运。不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之下放弃孩子,這都是一个痛苦的决定,孩子不要因此而责怪自己的父母,而要感谢亲生父母给予他们生命,也给予他们活下去的機會。或许,留在亲生父母身边,他们会无法活下来,无法拥有现在所拥有的,因此,与其责怪父母当初放弃他们,他们更应该向亲生父母鞠躬,感谢他们给了自己生命。对于养父母,他们更应该感谢,因为他们承担了撫養的责任。
孩子被领养之后,就属于两个家庭系统:亲生家庭和领养家庭两个系统。在这两个系统中发生的事,都会影响孩子。那么如果我们不知道孩子的亲生家庭有些什么事怎么办呢?如果孩子想要知道,又怎么办呢?
我给大家举一个我们小岛上最长寿的人的例子。
我们小岛上最高壽的老人家剛剛过世。再过两个月她就满96了,所以其实她是圆满地壽終正寢。之前一直想好好寫寫这位老人家,我在小岛上只住了三年,又常常飞来飞去,和她相处的时间实在不多,但是就仅仅是几次短暂的相遇,已经十分受益。
老太太的芳名叫玛丽,她还是个婴儿的时候就被她的养母收养,她的养母同时还收养了另一个比她年长的女孩子。她告诉我,她们姐妹非常幸运能被收养,她的养母是一个富有的單身女人,而且终身未婚,这在100年前来说,是相當特别的事。她们被收养不久之后,养母就从英国搬到加拿大,由于加拿大当时的法律并不允许单身女人收养孩子,所以她们一直和养母不同姓。这在她心中来说,或许一直是个遗憾,因为就在她过世的三天前,她还在叨念这件事。玛丽自己也终身未嫁,她年轻时曾经订过婚,但是她的未婚夫意外死亡,然后她就没有再找别人。
一般人可能会以为,一个被收养的孤兒,没有老伴,也没有子女儿孙,連一个在世的有血緣關係的親人都沒有,一定十分孤单寂寞,但事实正好相反,玛丽可忙了,小𡷊上至少有五六户人家把她当成自己家人,輪流照顾她的生活起居,陪她散步,陪她吃饭聊天,给她打扫清洁,以前她有一个吃饭社交的时间表,星期天早晨是和誰一起吃早餐的时间,星期三晚上則是她和哪些人共进晚餐的时间。要和瑪丽一起吃饭是特权,是享受,而不是义务。
买菜买东西也有时间表,老太太虽然90岁,身体还很硬朗,毕竟不再能自己开船开车,因此每周二周五有固定的人接她,她在這一頭登上小渡輪,另一頭有人接她下船,开车带她去买东西、看医生、寄信等等。去年初她的健康终于不允许她再继续住在小岛上,因此去了安养院,但是她这些固定的行程和班底,基本上都维持着。安养院里别的有儿有女的老人家,都没有像她这样络绎不绝的訪客,有人开玩笑说,去看玛丽要抽号码。
我在小岛上讲过一次家排,因此有机会和玛丽交流这方面的事情。玛丽说,她的姐姐后来回去找她的亲生母亲,她或许也有机会,但是她从来不想去找她的亲生母亲。她的态度是:事情已经是这样,还回去找什么?我见过她姐姐的女儿,也就是她没有血缘关系的外甥女,一个五、六十岁的人,精力还不如玛丽,当然也没有玛丽那样的人格魅力。
瑪丽長壽和做人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呢?我认为就是她概括接纳所有发生的一切,并且以如其所是的态度对待她的人生。她从不追问:亲生母亲当年为什么棄養?也不想知道當年發生了什么,但是她也从不否认自己是被领养的,她非常尊敬她的養母,也認為自己是養母的女兒。
我对她心怀感恩的态度印象深刻,我曾經有機会请她来家里吃过一次饭,过两天在小岛的渡轮上遇见她,她颤巍巍地拿了一张卡片给我,上面还贴了邮票,原来是谢卡,她正要去寄,既然在渡轮上遇见我,就直接拿给我。我先生在她离开小岛去安养院之前,以医生的角色去看过她两次,也耐心地回答了问题和安撫她和她的照顾者的情绪,后来玛丽去了安養院,也寄了谢卡感谢他所做的一切。
你能想象这是一个被领养的孤儿吗?没有怨怼,没有自憐,儘管她的人生也並非一帆風順,盡管她也有理由可以自怨自艾,或是将什么不幸的事归咎于家族或命运,但她就不这样,她以一个勇往直前的拓荒者姿态概括承受一切,硬朗地活下来,活到95,並且活在許多人心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