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回家,打开被尘封已久的纸箱,发现了这些形象各异、生动活泼的木偶(我们那里叫作“木头人")。这门手艺,太爷爷传给了爷爷,爷爷传给了我父亲。
木头人刻好以后,插上一根木签,在人的操纵下,它们会做出各种各样的动作。是当时青少年喜爱的玩具。我爸爸说,他当教师时,有一天,同办公室的同事气冲冲地在批评一个课上不专心听讲的学生,原来他玩木头人入了迷。我爸爸当时隐瞒了内情一一木头人是我家制作的。每次农村大集前夜,我爷爷会整夜地赶工,雕刻、上色,我爸爸也会帮着把木头劈成薄片,细细打磨。动手雕刻之前,没有模子,模子就在爷爷的头脑里,他“因木赋形”一一根据木板的形状、大小,随意刻成各种形象,多半是戏曲舞台上的人物。木头人五分钱一个(批发价),每次几百几千个,卖给中间商,中间商再销往各地。那时候没有电灯,我想,为了生计,当时肯定是祖孙三代挑灯夜战吧。我爸爸说,太爷爷和爷爷长年累月地俯首于老宅西厢房的小桌前劳作,小桌上斑斑驳驳,满是刻痕;小桌也换了一张又一张。
图片中的木头人,全部都是我爷爷的作品。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它们的五官有点“程式化",但帽子和头饰很注重细节,是亮点。这些木头人是卖剩下的半成品,装上胳膊,插上木签,它们就能活起来一一闪展腾挪,舞枪弄棒。
我“认识"爷爷时,他已年近七十,身材矮小,不足一米六;身体硬朗,只一双手颤颤巍巍的,端不住饭碗,拿东西时不停地抖。脾气暴躁,经常因为琐事与我妈妈吵架。他九十岁时,带着对亲人的留恋故去了。
如今,这些木头人让我重新“发现"了一个不一样的爷爷,在爸爸的讲述中,我重温了那段不平凡的、闪着光的岁月。那时的爷爷正值壮年,勤劳,充满着生存的智慧,用自己的手艺养活了一大家子人。
美永远不会被岁月埋没。
我的爷爷原来是位民间艺人,我为有这样的爷爷而骄傲。
愿他在天堂过得好。
清明发现家传“木头人" 清明发现家传“木头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