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护孩子的自尊,唤醒孩子的热情,这才是深耕教育这方热土最简约最经济的路径。
唤醒热情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给教师的建议中》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
醉心于自己所教课程的老师都善于燃起对自己那门最有趣的科学的爱恋之火,在这种情况下,每个孩子的天赋一定会显露出来,形成爱好、能力、志向和才干。
还是那句话,教育就是唤醒,就是点染。教育绝对不能“异化”成推推动动、不推就不动,更不能演化成“赶鸭子上架”。
学习和教育的作用首先表现为每个学生在科学基础知识的“和谐乐队”中都能找到自己喜爱的乐器和自己最喜爱的旋律。
归根结底,这世界只有自己,归根结底教育和学习乃至成长都是自己的事。
作为教师,“责任大于天”就体现在不仅需要把最基本的学科教程知识牢牢地传授给每个学生,还担负着教学过程中的“创造活动”,即让孩子们爱上这门课,最起码燃起他们对该学科乃至该领域的兴趣、热情。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教室里边就开辟出这样几个小角落,分别叫“思维之角”,“难事之角”,“向往之角”。
在“思维之角”里,孩子们可以睁着闪闪发亮的眼睛,拿出有趣的、吸引注意力的书,洞开各自的思维,在智慧老师的诱导下,能够超越课本知识乃至教学大纲,奔向未来那远方的星星之火。
在这一方小天地里,孩子的思维大门经由书籍、智慧引领吱吱呀呀打开,发现一方新天地,从此以后“沉醉不知归路”。
在“难事之角”里,会有一些拔高性的、超出平均水平的、需要克服相当大智力的困难问题。在这个特殊领域里,思想懒惰将无处遁形,在这个领域里,智力焕发和敢想敢做不会引来目瞪口呆的指指点点。
在这里,孩子们会理解“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在类似游戏小通关一样的解决一个个小难题之后的喜悦中懂得了“困难像弹簧,看你强不强,你强他就弱,你弱他就强”。
经过这样历练的孩子走上社会,绝对能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还有一处“向往之角”,这里的孩子们一个个的都闪烁着热烈兴奋的目光。
眼中有“光”,脚下有路,心中有梦想,前途才会光芒万丈。
相信经由这些领域的坚韧和历练,科学知识的大篝火会点燃孩子们立志献身的星星之火。
经由这些淬炼的孩子们,过程可能不轻松、甚至复杂,甚至会有精疲力尽的时候,但曼妙的是得到了无可比拟的愉快——认知带来的愉快。
这是因意识到我能主宰知识而产生智力的一种自豪感,这种成就感远非物质所能衡量、所能比拟。
要知道我们,看到的那些聪明的有天赋的儿童或少年,其实一开始起始阶段和一般孩子区别不大,分水岭就产生在他们只是亲手参加了一些创造性的劳动史,对某学科某知识某领域产生了求知的兴趣。
呵护自尊
学生如果在某门课程上落后或是成绩不如人意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孩子们的冷漠态度。为什么?因为孩子们的自尊体系早已被破坏殆尽,甚至碎成了渣渣。
苏霍姆林斯基说必须唤醒那些漠不关心者的意识,而克服智力冷淡的最正确的途径就是思维,只有通过思维才能唤起思维。
认知能使人精神焕发,通过认知使人焕发精神,意味着使思维同人的自尊感融为一体。
这里再次重申自尊。
自尊在人的整个成长过程中特别重要——高自尊水平才能带来高自律。
如果学生能在某件事情上显示了自己的知识,且在这类活动中能表现自己、展露自己,这样就更容易唤醒秉持冷淡态度的孩子,把他们从智力惰性中拯救出来,所以关键点得让孩子们尝到甜头——
我不是孬种,我能!我行!我可以!
一个人在没有感到自己是个有思想的人之前,是不可能真正会自豪于自己是个有用的人。
这话听起来有些拗口,说白了还是感觉到自己有用,然后自尊水平得以提升,有了足够的自信,接下来的一切就是水到渠成,静待花开了。
谙熟孩子成长的规律,了解一些教育的智慧,就可以扔掉背篙撵船的低效,摒弃一味报班一味压制的误区,只需要“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呵护孩子的自尊,唤醒孩子的热情。
教育着实是一件超级复杂的事情,因为孩子的成长有着太多的可能性无法预测;教育同时又是这么简单,做到这两点就OK。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