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东坡这样突围

东坡这样突围

作者: 薛定谔的猫666 | 来源:发表于2017-06-13 20:25 被阅读0次

                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一首词的小序,交代了词人是准备前往沙湖买田,遇到大雨。同行的人都狼狈,不知是进是退,唯独苏轼,何妨吟啸且徐行。正文展现的是词人当时的经历及感悟,瓢泼大雨穿越厚厚密密的树林,噼里啪啦不管不顾地砸在一片片小小的树叶上,“哗哗”声不觉于耳。“真正打在身上,滴落身上的雨滴、雨水,又能有多少呢?既有阳光,就有风雨,有斜斜雨丝飞舞,就有瓢泼大雨倾泻,又有何妨?”心里想着,依旧不紧不慢,平静喜悦,缓步前行。即兴吟啸:“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面对山谷,大声说出激荡胸怀之激越诗句。   

      我将这首词分为三境界,以“一蓑烟雨任平生”为依托。第一境是:苏轼坦然面对着此刻的自然风雨,第二境是:苏轼借此去直面政治风雨,第三境是:千万个面对挫折的人,直面人生风雨。三重境界,依托都是苏轼面对挫折的旷达乐观。无论是自然风雨、政治风雨、还是人生风雨,词作传递给我们的,都是一种勇敢直面的勇气。         所理解的重点,在“一蓑烟雨任平生”上。此时的苏轼经历了宋代最大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从曾经的朝廷大员沦为了罪官,身份落差极大、心理落差更大。其实,在此之前,他就先后创作《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和《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抒发自身的遭遇。 

        《卜算子》是苏轼初到黄州之作,正所谓“捡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整首词里寂寞、孤独、寒冷,写满了落魄,痛苦。此时的苏轼,还沉浸在乌台诗案的打击之中,难以走出。他从未想过,那么天才的他,差一点就死在了一首诗里。  

      《西江月》里,苏轼感慨“人生一场大梦,世事几度秋凉”,虽然还是落寞,还是悲情,但已经开始学会释怀。只不过这释怀之句,这自我劝解之语,并未让心情真正平静,反而充满落寞。      

        而到了《定风波》里,苏轼的境界再度提升,不再是寂寞悲凉,不再是心中愤懑,一转为旷达乐观,你看“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多乐观自信的话语,即便是再大的风雨,词人都可以吟啸且徐行。  

        所以,再解《定风波》,我更了解了苏轼,知道乌台诗案是他人生的一个大转折,在那之前,他是宋朝储备的宰相之才苏轼,在那之后,他是千古文人墨客之典范。苏轼蜕变为东坡居士,《定风波》便是标志。            可是如果仅仅如此,苏轼无法成为苏东坡。这一次再解这首词,当我将目光放到了最后那两句“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时,心中豁然开朗,原来这一句,才是真正的东坡境界啊!       

        回首过去的萧瑟、回首曾下雨的地方、回首那人生的挫折,苏轼瞬间大彻大悟,放下了所有的执着。人生路上,有大璀璨、大辉煌、有大失意,大痛苦,可是再度回首呢,无论是璀璨还是痛苦,都是过去,都不可能再度出现。与其沉浸在过往的辉煌或者痛楚之中,还不如放下,让心平静,做到“也无风雨也无晴。 “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一句,才是东坡居士的境界。       这一种境界,苏轼在四十七岁的人生里,终于到达了,从此刻起,苏轼不再是大宋朝所储备的宰相之才,终于蜕变成了千古闻名的苏东坡。         就像苏轼在词中写道的:“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谁没有过一辈子都会在天上飞的错觉,可是“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经历足够多之后,却发现自己一直在地上行走,就有微冷的感受,不过,苏轼很乐观且有智慧,他不沮丧,因为微冷之后“山头斜照却相迎”,会有一丝温暖等着你,有时未必能很快找到那抹斜照,但是相信东坡,一定会出现的。人生的最后,如果能“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也算是活明白了。人生不是马拉松,没有跟你一起跑,没人跟你比,都是自带基因和环境独自狂奔,跑到最后,应该能理解也无风雨也无晴了。

        面对人生中的风雨,或许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感觉:胆怯的心理不时浮上水面,如宽广水域之浮冰,不时随波逐流,而又冻结于此。但细细品味这首词,内心深处对未来的希望又如一棵绿色的小嫩芽:深埋于土壤,有着破土而出的倔强、希冀、以及生命本有的生生不息。最终迎着风雨长成参天大树,在烈日炎炎的盛夏投下一片开阔阴翳的笃定,又有着尚未扎根、立根不稳的摇曳、纤细与羸弱。    

        这种顿悟是极难的,尤其是像苏轼这样的天才级别的人物更难,可谓是难于上青天。一个文章、诗词、书法、绘画,样样精通,样样都可做大家的人,一个只等政绩够了,就可以成为大宋朝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之人,又怎能做到真正的放下?                可是苏轼做到放下了,古往今来,和苏轼一般经历不公的人太多太多,但多数人都是心中郁结,所写诗文也放不下那股郁结之气。即便是看上去洒脱,也充满一种自我劝慰的落寞。      

        唯有东坡,真正“也无风雨也无晴”。              “也无风雨也无晴”,不是心如死水,不是辞官归隐从此不问世事,而是学会用平静超然的心境,去面对接下来的人生。所以苏轼在《定风波》后,还会写下“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念奴娇•赤壁怀古》),但不会再为之而久久走不出,一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重新恢复平静。虽然还会感慨“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但又能写出“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赤壁赋》),与天地融为一体。    

        苏轼看淡了,却更热爱生活了,他每到一处,工作更加务实,正所谓“东坡处处筑苏堤”他每到一处,以吃为乐,“先生一笑而起,渺海阔而天高”。虽然还会感慨壮志未酬,虽然还会感慨人生失意,但却真正用一种平静旷达的心态,去面对这些人生的挫折。    

        这是一种大智慧、大境界,无论是怎样的挫折失意,在他的眼里,都会过去,都会变成也无风雨也无晴。而在这个过程里,他唯一要做的,也许就是他在1074年,还未经历乌台诗案这般大风雨前,所写的那句“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叶嘉莹先生讲:“一个人,要训练自己在心情上留有一个空闲的余裕。我们不但不被外界的环境打倒,而且还能够观察、能够欣赏、能够体会。”而这一点正是苏东坡所体会到的。      

        阴阳,本是一体两面,无论物质、精神,还是心灵;无论时间,还是空间。没有绝对的好,没有绝对的坏。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禁也。既享受如沐春风、如鱼得水,亦享受物质、精神和心灵的磨砺,于消极中寻找其积极意义的一面。

相关文章

  • 东坡这样突围

    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

  • 东坡突围

    纵观苏东坡一生,他走过的地方很多,其中不少地方远比黄州美丽,比如那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杭州,比如那左牵黄右擎苍的密州!...

  • 苏轼,住在隔壁的老王叔叔

    喜欢苏东坡的人很多,林语堂特意为他作了《苏东坡传》,其中赞美欣赏溢于言表,余秋雨也在《东坡突围》也丝毫不掩饰对东坡...

  • 读余秋雨先生《苏东坡突围》

    读余秋雨先生的《苏东坡突围》,在文坛官场声名鹊起的苏东坡和黄州这样一个小地方结下了不解之缘。事情的开始就是所谓的“...

  • 苏东坡突围

    苏东坡突围 作者:余秋雨一 住在这远离闹市的半山居所里,安静是有了,但寂寞也来了,有时还来得很凶猛,特别在深更半夜...

  • 苏东坡突围

    苏东坡突围 余秋雨 一 住在这远离闹市的半山居所里,安静是有了,但寂寞也来了,有时还来得很凶猛,特别在深更半夜。只...

  • 苏东坡突围

    心里立即为苏东坡高兴,他的作品是中国文人的通用电码,一点就着,哪怕是半山深夜,海峡阻隔,素昧平生。 大艺术家即便错...

  • 苏东坡突围

    余秋雨 (一) 住在这远离闹市的半山居所里,安静是有了,但寂寞也来了,有时还来得很凶猛,特别在深更半夜。只...

  • 苏东坡黄州突围

    夜色凄迷,远处几点渔火,忘了归期。乡愁如同今夜淋淋沥沥的雨,无处停驻,心中却总有一盏灯,透过暮霭沉郁的窗棱,...

  • 黄州突围-苏东坡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述...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东坡这样突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brjq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