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的接檬形式是“卷”①。“卷”是中国最古老的书画装裱形式之一,后来逐渐发展出立轴、册页等形式②。“卷”也叫“手卷”,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欣赏手卷时,是以“左舒右卷”的方式,展开一段看一
段,看完一段卷起来再展开下一段;每次展开的长度都
是在双手控制自如的范围内。下面我仔细描述一下古人
欣赏手卷的过程,请你随我想象吧:
这个古人要欣赏手卷了。他左手轻持手卷,右手拿着卷轴,向右徐徐地展开,当手卷开到与肩同宽时他就开始欣赏第一段了。欣赏完第一段后,接下来他持轴的右手先把手卷向左卷起来,一直卷到左手的位置,这时左手再放松,由右手再重复第一次的动作,徐徐展开第二段。就这样,他一段一段展开,一段一段欣赏,直到
《清明上河图》画的是清明时节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从郊区到城内的情况。它不是画汴京的全景,而是选择了一条主线,从郊区的一个小桥出发,走一段
路,到了汴河码头,路绕河走了,它就舍路而取河,由
河道继续往城门方向走,经过河道上的一座大桥(称为
虹桥,这是全卷的中心),再走不远河道就拐弯了,于
是它又舍河而取路,上岸继续向城门走。这样再走一段路,就来到了城门,穿过城门到了城里,最后描绘了一段路,全卷结束。
当然,《清明上河图》不是为了画道路河流交通图(那就没意思了),而是为了画街市、河市(虹桥附近、汴河两岸热闹的市集)的种种情况。换句话说,它画的
其实是汴京市井众生相。这就有意思了,是吧?《清明上河图》全卷画了八百多人,都画了什么人呢?从人物角色来说,画的有官吏,有仆役,有商贩、轿夫、搬运工、说书的、算命的、行脚僧、理发匠、医生、乞丐……妇女、儿童虽然出现得不多,但是个个画得有意思。比如左侧小图中的那个小孩,他张开双臂求关注,可是那两个大人只顾着说话。小时候我妈带我上街就这样,动不动就停下来跟人说话,一说起来就没完没了,所以看到那个可怜的宋朝小孩受忽视我就义愤填膺。画家画这好几百人,画得个个鲜活生动,是很不容易的。不容易,不仅是对绘画技术要求高,还因为画卷尺寸限制大。《清
明上河图》的高度只有24.8厘米,可想而知,既要画场面,又要画人物,人物就只能画得很小。多小呢?一般只有二三厘米①,你可以拿尺子比一比,看看画中人物
多么小。画一个二三厘米的小人儿还能画出情态来,相
当不容易,你说是吧?尽管不容易,画家却不甘于模式
化,而是尽力把每个人画得不同。这样,我们就能看到
各色各样有情感、有个性甚至有故事的宋朝人物!说到
“有故事”,前文提到的那个行踪诡秘的人(右侧下图),
我就总怀疑他有什么特别的故事。你看他,把自己包裹
得严严实实,只留下一个背影,那么与众不同。有时我
恨不得朝他“嘿”一声,叫他转过头来让我们看看。总之,
画中这么多人,全都没闲着,各有各的事情,各有各的
情绪,各有各的细节,我们津津有味地慢慢看,一晃半
天就过去了。
除了画人,画家还画了大船。宋朝的大船在当时世界上可是“高科技”,画家画得特别仔细。比如,大船舵叶的结构是用木板竖向拼接而成,再用横木来加固,我们能看得清清楚楚。除了河上的船,街上还有多种车辆。有的大车轱辘有一人多高,整车高度足有两人高!
你可以想象一下站在这样一辆大车旁边是什么感觉。
既然是画市井,肯定少不了画各种买卖。比如,街头有卖“饮子”的,这是一种秘制饮料,有点像现在的
凉茶。还有卖甘蔗的,北宋时候长江以北没有甘蔗,所
以在汴京吃到甘蔗可以说明当时的运输状况。还有卖花
的,宋朝人超喜欢花,嗯,尤其是男的!画中可以看到
有大胡子大叔在买花。除了卖东西的,还有卖手艺的,
比如给人刮脸的理发匠。除了买的和卖的,还有撮合买
卖的中介,我们可以看到他甩着长袖子走在街上,随时
准备着在长袖遮挡下捏住顾客的手,促成一单买卖。
除了人物、车船、买卖,画中还有一些匪夷所思的细节。比如左侧这两位。他们是政府快递员,不知为何一个在缝补衣服,一个在趴着睡觉。但这还不算什么,匪夷所思的是他们对面就是熙熙攘攘的街道,但那个人怎么不害臊?趴在地上睡觉还露出红裤头。
除了上面说的,画中还画了许多树木、许多建筑、许多家具、许多动物。这些东西好像不怎么有趣?其实不然。比如,画家画了一棵老柳树,那树干明明是完全断了的,却还好端端地悬在空中,你说奇怪不奇怪?有的楼前有一种栀子灯,是模仿栀子果制作的,请想象一下,晚上点亮以后该有多么漂亮!至于动物——城门外
有一群猪,也没有人管,自顾自地要上街去。
好了,关于《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就暂且说到这儿吧。下面我们说说它的作者。
2.画家和画的命运
《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名叫张择端,字正道。从他的名字我们可以揣想,他的父母希望他成为品行端正、走正道的人。张择端是东武(今山东诸城)人,他的家
乡儒家文化(儒家主张仁爱)深厚,并且有注重现实的
艺术传统,这给了少年时期的张择端潜移默化的影响。张择端长大后,离开家乡到都城汴京去游学,准备参加科举考试。但不知为什么(有可能因为政策变化,有可
能是考试失利,或者是他家中发生变故而无力再供他读
书),张择端放弃了读书,改学绘画,并且考进了宫廷
画院——翰林图画院。
宋朝翰林图画院高手云集、各有所长,张择端擅长什么呢?他擅长界画。所谓界画,就是依靠界笔①、直尺划线的绘画。不过读者可以看到,张择端的画艺兼工带写,不仅界画技艺高超,人物画技艺也很棒,准确与传神兼备。并且,由于他是先读书,而后才学习绘画,所以他画的市井人物非但没有粗鄙的习气,反而有一种
清雅温润的气质。对于《清明上河图》所呈现的独特风
貌,最早的评论者金人张著称其为“别成家数”,也就
是“自成一家”的意思。
除了《清明上河图》,张择端还画过《西湖争标图》,
这两幅画卷都非常棒,被评为“神品”。可惜的是,《西
湖争标图》早已失传了。
1127年,北宋被金国灭亡,半个多世纪后,1186年(金世宗大定丙午年)清明后一日,金人张著为《清明上河图》写下了一段跋文,总共仅仅85个字。后人对张择端生平的了解,主要就是依据这一段短短的跋文。
除此之外,人们所关心的很多问题,就只有靠推测来寻
找答案了。比如,张择端是在什么时候画的《清明上河
图》?有学者认为是在徽宗朝初期(1101年至1110年之间)画的,当时张择端是40岁左右;但有学者认为是在宋神宗统治时期(1068年至1085年)画的。宋神宗就是任用王安石推行变法的那位皇帝,他38岁就去世了,传位给他的第六子赵煦。赵煦就是宋哲宗,他10岁即位,25岁就去世了。然后在宋神宗的向皇后的大力支持下,宋神宗的第十一子赵佶当了皇帝,赵佶就是后
来的宋徽宗。
15
13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