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爱情,众说纷云。
古人言情,《诗经》最为经典,向我们展示了,思想保守年代里,男女对爱情的向往、迷惘以及不懈追逐。
现代人的爱情,显得更加便利和效率,寻找和表达的渠道也更加简单和直接,反而不好确定爱情的真伪了。
01
爱情面前,从来都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有人在爱里,笑着哭,有人在怀念爱里,哭着笑。
情人节前夜,朋友老苍给我讲了他和女友的故事。
与平常人一样,相识、相恋、相爱,经历了最初的甜蜜亲昵,走过了中间的磨合了解,最后,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女友提出到异地发展,彼时,女友在异地已有了稳定的事业与房产。
言外之意,老苍必须放下这里的一切,包括父母亲人、朋友同事以及多年打拼的事业和对未来的一切计划。
恋爱的时候,异地或许可以考验和增进感情。当婚姻提上日程时,人的角色就会迅速转变。
恋爱是两个人的事,婚姻是两个家庭的事,复杂性远超百倍。
老苍与女友的爱情,因在哪里定居、未来怎么发展戛然而止。分手那天,两个抱头痛哭,分手之后,老苍一度消沉,直至这个情人节,依然能够触景伤情。
故事很平淡,结局却很纠心。人都是感情动物,四年的相处,即便是一件衣服、一个杯子,亦是舍不得丢弃的,更何况是个活生生的人,有欢笑、有泪水,有鼓励、有奚落,沉迷其中时,或许只是一个过程,当放下时,却是锥心的痛。
邓颖超曾说过:“真挚而纯洁的爱情,一定渗有对心爱的人的劳动和职业的尊重”。很明显,女友没有考虑到老苍的事业,更谈不上真正的尊重。
老苍与女友分手,面子上,分的是男女双方,难舍的不过是多年来养成的习惯。
男女之间,从利益的角度谈起,是最根本的,而在利益问题上,无法达到契合,不能成为一致的共同体,实现相互信任和长久计划,在婚姻里,则会难上加难,倍受考验。
02
才女林徽因认识徐志摩时,已与梁思成有了几面之缘,双方长辈亦有意催成二位的姻缘,只限于年龄等因素,事情未提到台面上说开,其实,两人早已心知肚明,却未捅破。
从文学和才情匹配来看,林徐二人才是当时的顶级绝配。相比平常人,文人的爱情,会更加注重心意相通、志趣相投,在不够开放的时代,能够遇到一个“懂自己”的人难上加难。
林徽因遇到了徐志摩,徐志摩遇见了林徽因。在旁人眼里,亦能看见曼妙的花火。
然而,林徽因没有选择徐志摩。原因之一,徐志摩当时已有贤妻、孝子在家,虽然徐志摩一直对与妻子的那段婚姻不满,人尽皆知,除了常年不回家,并未做出在当时可认定为很出格的事,但她的出现,成了徐志摩与妻子离婚的加速器。
理智如她。在当时,敢于离婚的人,屈指可数,背上“因她离婚”的骂名,更是不堪重负。
原因之二,徐志摩的爱情太过热烈,缺少了平凡人的烟火气,生活在那个年代的林徽因,家庭环境、社会环境,让她渴望有一个安定的家,一份稳定持久的感情。
对比之下,她选择了梁思成,即便徐志摩已经恢复单身,她亦能保持距离。
如果说不爱,我不相信。从徐志摩死后,林徽因的伤心程度就可以看出。
从身世、家庭、背景的匹配度来看,梁思成又超过徐志摩很多。不能说林徽因不爱梁思成,不过,相比起来,与梁思成在一起,更能实现她所期盼的。
林徽因和梁思成的结合,基础便是很好的利益共同。双方家长是世交好友,亦相当支持两个结成连理,同时,梁思成在事业上,给予了林徽因新的突破,林徽因的见识,又帮助了梁思成,互相成长和支持,即是最大的利益共存共荣。
03
有名知名作家说过:
“爱是绝对没有模式和规律的,爱也是不可能说清楚的。说得清楚的即不是爱,而只是一种利益的结合。我从来不相信门当户对的婚姻会幸福,更不相信年龄匹配,学识相似,男才女貌的姻缘会幸福。爱应该象一泓清馨的甘水。”
深以为然。真正的爱情,是能够如水流一般,平静莫然之时,涓涓流淌,大风大浪之时,随风翻滚,波涛之后,仍然可以在阳光的映照下,闪闪发光。
爱,需要纯粹,也需要利益和现实。爱的基础,是利益和现实的平衡与匹配,爱的升华,则是在此基础上,不断纯粹和统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