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与小肠之间的关系
①手少阴经属心络小肠,手太阳经属小肠络心,心与小肠通过经脉相互络属构成了表里关系。
②生理上相互为用。心主血脉,心阳之温煦,心血之濡养,有助于小肠的化物功能;小肠主化物,泌别清浊,吸收水谷精微和水液,其中浓厚部分经脾气转输于心,化血以养其心脉,即《素问·经脉别论》所谓“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③病理上相互影响。心经实火,可移热于小肠,引起尿少、尿赤涩刺痛、尿血等小肠实热的症状。反之,小肠有热,亦可循经脉上熏于心,可见心烦、舌赤糜烂等症状。
![](https://img.haomeiwen.com/i13601256/5b8c8ce6b8d9ef68.jpg)
2、肺与大肠之间的关系
①肺与大肠亦是通过经脉的络属而构成表里关系。
②生理:肺气的肃降,有助于大肠传导功能的发挥;大肠传导功能正常,则有助于肺的肃降。
③病理:若大肠实热,腑气不通,则可影响肺的肃降,而产生胸满,喘咳等症。如肺失清肃,津液不能下达,可见大便困难;肺气虚弱,气虚推动无力,则可见大便艰涩而不行,称之为“气虚便秘”。若气虚不能固摄,清浊混杂而下,可见大便溏泄。
3、脾与胃之间的关系
脾与胃同居中焦,足太阴经属脾络胃,足阳明经属胃络脾,两者构成表里配合关系。脾胃同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在饮食物的受纳、消化及水谷精微的吸收、转输等生理过程中起主要作用。脾与胃的关系,体现为水谷纳运相得、气机升降相因、阴阳燥湿相济等三个方面。
(1)运化水谷
胃主受纳,脾主运化。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脾为胃行其津液”,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其精微的输布,从而滋养全身,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
(2)气机升降
①脾气升,则水谷之精微得以输布;胃气降,则水谷及其糟粕才得以下行。故《临证指南医案》说:“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②脾气升则肾气、肝气皆升,胃气降则心气、肺气皆降,故为脏腑气机上下升降的枢纽。
③在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方面,脾气上升,将运化吸收的水谷精微和津液向上输布,自然有助于胃气之通降;胃气通降,将受纳之水谷、初步消化之食糜及食物残渣通降下行,也有助于脾气之升运。
(3)燥湿相济
胃为阳明燥土,脾为太阴湿土,胃喜润恶燥,脾喜燥恶湿,两脏燥湿相济,阴阳相合,方能完成饮食物的传化过程。故《临证指南医案》又说:“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病理上也是相互影响的。
①脾为湿困,运化失职,清气不升,即可影响胃的受纳与和降,可出现食少,呕吐,恶心,脘腹胀满等症。
②反之,若饮食失节,食滞胃脘,胃失和降,亦可影响及脾的升清与运化,可出现腹胀泄泻等症。
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瞋胀”,这是对脾胃升降失常所致病证的病理及临床表现的概括。
4、肝与胆之间的关系
肝与胆通过经脉的相互属络构成了表里关系。肝与胆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同司疏泄、共主勇怯等方面。
(1)同司疏泄
①肝主疏泄,分泌胆汁;胆附于肝,藏泄胆汁。两者协调合作,疏利胆汁于小肠,帮助脾胃消化饮食物。肝气疏泄正常,促进胆汁的分泌和排泄;而胆汁排泄无阻,又有利于肝气疏泄的正常发挥。
②病理上,若肝气郁滞,可影响胆汁疏利;而胆腑湿热,也可影响肝气疏泄;最终均可导致肝胆气滞、肝胆湿热,或郁而化火、肝胆火旺之证。
(2)共主勇怯
①《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胆主决断与人的勇怯有关,而决断又基于肝之谋断,肝胆相互配合,情志活动正常,处事果断。
②病理上,若肝胆气滞,或肝郁痰扰,均可导致情志抑郁或惊恐胆怯等病证。
5、肾与膀胱之间的关系
肾为水脏,主司二阴,膀胱为水腑,足少阴经属肾络膀胱,足太阳经属膀胱络肾,两者构成表里相合关系。肾与膀胱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共主小便方面。
①膀胱的贮尿排尿功能,取决于肾气的盛衰。肾气充足,蒸化及固摄功能正常发挥,则尿液能够正常生成,贮于膀胱并有度地排泄。膀胱贮尿排尿有度,也有利于肾气的主水功能。因此,肾与膀胱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小便的生成、贮存与排泄。
②病理上,若肾气虚弱,蒸化无力,或固摄无权,可影响膀胱的贮尿排尿,而见尿少、癃闭或尿失禁。膀胱湿热,或膀胱失约,也可影响到肾气的蒸化和固摄,以致出现小便色质或排出的异常。
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扫描下方二维码
![](https://img.haomeiwen.com/i13601256/72ed78bb522b8905.jpg)
中医考研的同学可以到Q群636214958、1016661936 一起学习交流
想了解更多刘应科老师的中医考研书籍请到天猫云图盛世图书专营店选购,更多强化知识点可关注高教考试在线官网,有免费中医课程相送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