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接到一个妈妈的求助电话,说自己上六年级的女儿“不听话,非常逆反……不好好学习……”
她和爱人很头痛,就这一个孩子,却现在都管不了了。
我们约了见面时,是一家三口来的。
刚开始女孩看着一脸无所谓,还有些倔强。
好在我是真心喜欢孩子,见的孩子也多了,开场和孩子建关系建得挺好的,漫谈了几句,说到自己在郑州和洛阳给六年级孩子讲课时的一些见闻,她就很有兴趣。频频点头,“嗯,是的,我也是这样说的……哈哈,我也这样想过……”瞬间距离拉近了。
当问到孩子的困扰时,她说自己压力大,有8-9分。
用小物件呈现时,看到她把学习放在压力上面,而自己是没有看向学习和压力。
“你的压力来是来自于哪些方面?”
孩子唉了口气“有学习本身的,有父母给的,也有同学关系的……”她认真梳理 了下,说占的比重分别是60%、20%、20%。
她也吐槽:我妈还好些,我爸一开口,我都不想理他了。
“他说我不是学习的料,是个废人……”孩子尽量语气轻松,但我还是看到她眼角强忍的眼泪。
爸爸有些不好意思。“我也是着急,看她不好好学……”
人在愤怒的时候,经常会口不择言,说出来的话如同“利刃”一样,割在孩子的心中。可能父母的怒气来的快,去的也快,事后就会忘了自己说过什么。但是孩子不同,她会深深记得父母的责骂,记得那些伤人的字眼。
相较于“棍棒”教育,责骂的杀伤力更强。还可能为此改变孩子的性格,给他成功路上埋下更多隐患。一旦孩子养成胆怯害怕怀疑自己的心理,未来还怎么勇往直前的应对挫折和困难呢?
“我觉得我根本学不好数学,我不是这块料,语文英语还可以……” ,她一想到数学就是难、烦,根本不太想学。和孩子分享了加得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同时也跟父母和孩子分享了小虎四五年级吧,数学还考过39分,但是我做对了一件事,没有诋毁他,虽然当时我也气得够呛,而是和他一起分析原因,迎头赶上。高考时他考了139,还得过全国数学建模竞赛的二等奖。
孩子说自己以前数学学习还是可以的,五年级下半期有次考得不好,当时她自己也有是沮丧和自责的,没等她自我反省,老师父母骂她,她一下子就不想学了,也给自己贴了个标签“我就是学不好数学,不是学这的料”。当然后面她的言行也证实她的观点。
当我引导孩子看到那次考不好的自己时,她眼眶都红了,“她很难过,很委屈,觉得很难,她也很想考好的……”与那个自己连接、和解、拥抱,再看到那个过程中可以学习到的“一个确实是难,还有就是我那段时间上课也没有好好听……”孩子客观地反省,也想到了解决方案。
再带孩子看到未来的自己,“大公司的高级经理……高冷 职业 自信 嗯,可美啦!”孩子眼中未来的自己是职场高级白领,她很喜欢,各方面都挺好的,说“让我加油呢”。孩子很开心,关于假期如何过,她也给出了自己的初步计划。
再和父母聊时,孩子说到父母不支持她,她有什么不想和父母讲,因为“他们根本不听我说……还不如和同学说呢”同学之间呢其实也会有小矛盾,再通过松动信念,看到她的特质、热情、友善等,孩子觉得也不是个事儿,就是和父母吧,“有时我也忍不住就想和他们对抗,过后也有些后悔……”
”你爸妈和爷奶、外公外婆的沟通怎么样?“
孩子想了想”他们好像都不怎么沟通的……“
”可能爸妈当年也没有被他们的父母懂得,也没有有效沟通、他们可能也不知道如何来支持你……“
孩子点点头,”这倒是有可能的……“
”即使爸妈现在开始学习这些部分,可能也需要一些时间,才可能越来越懂你,是吧?你能接受吗?你愿意做些什么呢?“
这是个非常聪慧的孩子,她说”这我能接受呀……我也可以跟他们多说说我的想法……不理人不对的……“
和父母分享了简快有效沟通的三不:不教 不否定 不对抗
现场做了游戏,一家人感触颇深。
三给:给倾听 给信任 给支持
父母尤其要改掉下断语的习惯。从身份层面给孩子赋能,而不是打击 讽刺 挖苦……
有效赋能三句话:
我看到你做了很多尝试和努力(肯定过程和努力)
别怕,我们一起面对 (和孩子站在一起解决问题,而不是和问题站在一起,解决孩子)
你想让自己更好的,你有过很多的成功经验,你也愿意再 做些尝试的对吗 (肯定孩子的动机和效果,给到方向)
孩子最后把小物件做了调整,自己选 了个更大的,看着学习 又拿了个小物件代表学习,还说“其实学习也很有意思的,学会了还有成就感……”“自己变大了,压力就不可怕了”
打分时,她的压力从8-9分到2-3分,对学习的信心从2-3分到7-8分。
她还愿意和爸妈一起制订假期规划,弯道超车。
看到父母眼中的亮光,脸上的笑容,看到孩子走时轻松的样子,微笑着表达感谢,我的心里也是非常感慨:
父母的语言里藏着孩子的未来!
用您的语言去塑造孩子,而不是用语言废掉孩子!
做导师型父母,伴孩子快乐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