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修的叛逆之花

作者: 本心88888 | 来源:发表于2019-06-11 16:28 被阅读6次

    奥修的叛逆之花

    白民说:“推荐你看一下这个电影《叛逆之花》”。白民懂克氏也懂奥修,他含蓄地问我要不要看,我当然不会错过这次推荐。

    克里希那穆提是害羞的,内敛的,奥修从小就敢于反叛、性格张扬。

    克的内敛为他赢得了“世界导师”的称号,奥修则用生命来反叛这个社会,最后落得了恶名被十多个国家拒绝入境。

    敢于质疑的孩子

    克在陌生人面前在不善于言谈,而奥修小时遇到说法的“圣人”会直接提出疑问:“你看过地狱吗?你有看过神吗?”

    圣人从不直接回答这个问题,他们不敢说有,更不敢说没有,照例是一套玄之又玄的托词。“好顽皮的孩子,去外面玩!”

    宽容慈爱的外婆并没有站到圣人的一边,而是也坐过来请求圣人解答孩子的问题:“你应该解答孩子的疑问”(孩子有疑问也应当得到神的解惑)

    “我研究过经典,无论我说什么,都是神的话语。”(我是权威,我说什么就是什么,不容质疑)

    “那么你的神也必定是一个罪人,那就是他为什么创造我们罪行的原因。”(既然我们的罪行是神创造的,那么这个神就不是万能的,不是全善的,也是罪恶的。)

    奥修的质疑冒犯了圣人,这同时引起我们的好奇:“既然是那么多人证明过的真理,为什么不愿意接受公开的疑问?”

    好在开明的外公并没有责怪奥修,他只是为自己多年来的疑惑感到苦闷,精诚潜修几十年,心中依然没有感到安宁,困惑仍然像座大山一样遮挡着光明。

    小时候的奥修表现出一种不畏强权的勇气。

    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从来不默默忍受而是去上诉,(直到上级处罚了那个对他进行人身攻击的老师,把他调去了边远的学校)。奥修看着其他同学欢呼雀跃的样子,笑了。

    这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孩子,对外界充满了好奇,他一直用心来感触这个世界。老师讲到树木的美丽时,他不像其他孩子盯着课本,努力记忆一些知识片段,他把目光转向了院子里高大丰茂的树木,完全沉浸在树木的美丽当中。

    当老师用强权惩罚他的时候,奥修感到老师是不对的,他一定要知道正确答案,如果校长对这件事不予理会,是不是还有更高一层的领导会重视这件事?

    于是他把老师告到了乡长那里。

    人们都不敢挑战权威,因为权威意味着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同,不相信权威就是站在了大多数的对立面有被看成异端的嫌疑。

    觉醒的人不因为个性的不同存在本质上的差别。

    相比克里希那穆提,由于天生的空性在学校里一直被老师和同学歧视,甚至被说成是“白痴”,没有能力通过学校的任何一门课的考试,常常在学校被老师暴力殴打。面对这些克没有过多的反抗,仅仅去承受。

    觉醒的人做事超越对错,因为在克氏和奥修那里,无论怎样做,都是顺应了最最本心的做法。

    睿智坦诚的外公外婆

    求道的路上有一种人最令人厌恶如同一开始出现的那个圣人——不懂装懂,端架子。

    不真诚的人有两种:一个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不觉知的情况下说谎;后一种就是揣着明白装糊涂,自己也不相信的东西,用阴谋诡计让别人去相信,从而达到役使别人的目的。

    外公和外婆对求道有一种事实就是的态度。学了这么多年,最终没有开悟,甚至越来越糊涂,不知道自己的信仰是什么。

    但这其实是一种伟大的态度,知道自己不知道。苏格拉底终生为道而活,最终悟到的也是这个。大道至简,知道自己不知道是一个高尚智慧的认知。

    破除幻想,灵光闪现

    教给孩子知识不如激发他们求知的动机。对万事万物无限的好奇推动着奥修不停思考,不停地追问。

    当身边人不能解答他的疑惑时,奥修把注意力转向了书本。

    书本里有着几千年来整个人类思想的浓缩,有深邃的头脑和伟大的灵魂。读书可以让人变得睿智、博学、包容和聪慧。

    幼小的奥修饱读了图书馆里的多数图书,他读书但不被书本束缚,他会从书本里跳脱出来。

    下面是奥修和图书馆朋友的一段对话:

    “图书馆里必定有成千上万的书,你一定很享受”(奥)

    “是啊,我是”(图)

    “你必定读过了所有的书”(奥)

    “没有,不过我读了很多但从几年前,我没有读过任何书,现在我不想读书。你知道吗?图书馆里有很多不曾被人碰触过的书。”

    “怎么会这样?很多人每天来图书馆,怎么可能有任何书未曾被触碰过?”(奥)

    “同样的情况,孩子。就像我们活在自然里,也未曾触碰过它.”

    “你说得对,这大自然不也是一间图书馆吗?这些河流、这些山脉和这个丛林,都是她里面的书。”(奥)

    “说得很好”

    “我可以问你一件事吗?”(奥)

    “好啊,当然可以”

    “你还记得我在图书馆见到你的时候,你在整理书籍,而掉了两本书,你捡起了它们,并用你的额头触碰一本,而不触碰另一本。你为什么那么做?”(奥)

    “因为那本是我们的主神马拉的书。”

    “但是所有的书看起来都一样,所有的书都给我们知识,那么你为什么单单对那本书那么做呢?”(奥)

    这段对话像极了苏格拉底在广场上和青年人的对话,像极了佛陀跟弟子之间的对话,哪里有什么正襟危坐,庄严肃穆,禅本来就是活泼的。她存在于田间地头,农夫农妇,在小河边,在两个朋友不经意的对话间隙。

    最好的关系便是这样的“友道”,互相启发,亦师亦友。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心理学上对这样的行为用一个名词“负诱导”现象。

    当有越来越多这样的充耳不闻的时候,我们的感知能力会随着变得更加麻木,远离一个人的本心。

    感知的通道越 是畅通,我们就能接收更多的信息,全然地感受一个物体。

    读书更是如此,用心体会,动用更多的身体器官,往往会仿佛触碰到作者的心跳,对书里面的内容感同身受,涉及到心灵的体验。

    这样的信息渠道会给人带来更深刻的体验,这也是为什么有的书读完以后给予我们心灵的营养,而有的书只是平平带过不会有深刻的印象。

    这段对话语言浅显到不能再简单,富含的禅意却幽远清澈。

    有心的人读所有的书都能够吸取养分,即便不读书,在大自然都可以学到关于生命的知识,关键还是在于我们拥有怎样的一颗心。

    知识转化为智慧,获得生命的觉醒

    世间有很多觉醒的人,成佛悟道不是虚无缥缈的事。开悟的圣者在你面前,你很有可能把他看做是一个傻子,或者乞丐。

    小学生没办法辨别出博士生的水平。

    印度开悟的人很多,有些疯疯癫癫。大多数人都以外表取人,是不是庄严?讲话是不是知识性很强?是不是有很高的社会地位?既然自己没有辨别正法的能力,是不是跟随大众就能遇到善知识?

    很遗憾地告诉大家,大众的眼光有时候是看不清的,真理不能被心力平平的大众所掌握。

    只有心思澄澈、如实对待自己,不被外物带着跑的人才拥有这个能力。

    奥修凭着那个纯洁污无染的心灵感应到他的老师,老师用笛子教他,寄情于山水之间导向光明。好的学生总是能透过疯癫和平庸的外表看到宝贵的东西。

    唱歌能开悟,山水之间游荡也可以开悟,奥修不一味地推崇“无字之经”,也不反智地提出不读书不识字一句佛号念到底。

    哲学就是爱智,热爱知识热爱真理的人才可以把知识转化为生命的智慧。知识不等于智慧,但如果没有前面巨人的肩膀,我们也会走很多错误的道路。

    开悟没有名相可言,只要你按照一个既定的样子寻找“圣人”,这个圣人就不是圣人。

    开悟不是抛开了所有的喜怒哀乐,没有底线的包容世人所有的过错;开悟也不是一定要有美满的家庭,很高的社会地位,被众人前呼后拥。开悟没有任何你想象的样子,不要用任何框架去衡量一个开悟的人。

    开悟是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知道,知道自己气愤,知道自己恐惧、掌控、通透、困扰。开悟是和佛陀在一起,和克氏、奥修在一起,和这些人共用同一颗心。但如果你拿着这个标准衡量一个人是否开悟,那就是又落到了虚假的认知。

    奥修获得了内心的安宁和平静,他的内在发生了转化。早上醒来外婆发现这个变化,给孙子顶礼,奥修完成了他的生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奥修的叛逆之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bwqf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