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紫老师在谈到“如何培养孩子的安全感“时,指出第一步是自我觉察;第二步是父母注意自己不安全感的迁移;第三步是和孩子共同成长。家长要更好地控制自己情绪,冷静、理智地和孩子交流;多读书学习;加强和孩子之间的感觉和表达练习,最后就是回到平静状态,那该怎么办呢?
家长去表达“我渴望着……”。其实家长渴望什么呢?渴望着孩子能够感受到我的疲惫、我的不容易,我们一起把这个家建设得更好。
做到这点非常不容易,但我们要练习,因为只有练习了才是自己的。
家长在这里要注意,一定不能把“不要以为我……”变成“不要以为我不敢打你”,这就又变成了威胁。“不要以为我……”,其实是表达自己内在的委屈状态,“不要以为我真的就这么强大”“不要以为我不会累”“不要以为我真的就需要你考一百分来满足我,而是因为我在担心着你的未来”。
就像我们的长辈们说的“儿孙自有儿孙福”,每个孩子最好的安排是以他这个年代的节奏、适合他的生命样貌呈现出来的。
家长是无法预测的孩子的,家长甚至连二十年后有什么工作都不知道,还想控制孩子的人生?
我们总想把安全感建立在“一切都为我所知”的基础上。但事实上,如果我们有足够的安全感,就像前面讲的有安全感的孩子的表现,他会有充足的好奇心,他会带着“我想要探索人生、探索世界”,而不是“我拿到一个标准答案去迎合、去应试”的状态去看待生活,因为生命本身并不是一场应试的过程。
这就是怎么从生理的层面、心理的层面建立安全感。那在社会交往的层面,家长能做些什么呢?
很多孩子面临的安全感挑战就在于适应的问题。比如幼升小、小升初、高考,孩子开始进入社会,如果爸爸妈妈只是概念性地觉得“每个人都是这样过来的,早晚你要面对,你去就好了”,可能就忽略了孩子内心在那一刻的安全感。也就是我们刚才说的生活实践层面,孩子是需要再被支持一把的,在孩子角色转化过程中,父母做好充分的支持很重要。
假如孩子缺少一些跟同龄人的交往经验,有的孩子在早期(尤其是老人抚养的时候)被过度保护了,他很少有机会去跟同伴互动。当他面对同伴或者集体生活的时候,因为缺乏经验,他会感到很紧张,这个时候爸爸妈妈就可以通过游戏来缓解。
比如说有的家长跟孩子在家里常做角色扮演,家长演孩子,孩子来演小朋友,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孩子慢慢找到方向,从另外一个角度去帮助孩子。
家长一定要仔细观察孩子,孩子是自始至终都跟集体是隔离的、退缩的呢?还是在某一个特殊事件发生以后有了变化?如果孩子从原来还健康的、正常的适应状态突然变成退缩的状态,那我们要更进一步地去了解孩子,看他有没有经受过一些比较大的创伤或者挫折,这个时候就需要更专业的介入和支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