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陆犯焉识》:一生都在追求自由,却一直在失去自由

《陆犯焉识》:一生都在追求自由,却一直在失去自由

作者: 梅子青时节 | 来源:发表于2018-06-02 19:27 被阅读70次

    01一生都在追求自由,却一直在失去自由

    陆焉识的一生,前半生繁华如梦,后半生满目苍凉。他跌宕起伏的一生,可以称之为追求自由的一生。正是因为身处种种不自由中,才终极一生追寻自由。

    陆焉识出身好,是上海大户人家的少爷;长相好,英俊潇洒的翩翩公子哥;学识也好,16岁考上大学,19岁官费出国留学,四门外语说的跟家乡话一样。

    可是,就是如此风光无限的陆焉识,却一直被囚禁在各种各样不自由的牢笼中。

    02 第一个不自由,婚姻的不自由

    陆焉识的妻子是他的继母——他称之为“恩娘”的人,硬塞给他的。他的继母冯仪芳为了巩固自己在陆家的地位,软硬兼施地逼着陆焉识娶了她的侄女冯婉喻。

    他想,女人因为可怜,什么恶毒事都做得出,包括掐灭一个男人一生仅有的一次爱情机会。冯仪芳要用冯婉喻来掐灭焉识前方未知的爱情。但她们是可怜的,因此随她们去恶毒吧。

    而作为对这种不自由的反抗,陆焉识在两人刚刚完婚陆焉识便出国留学了,并在美国邂逅了望达,开始一段浪漫的恋情。

    但最终,这种幼稚的反抗只给了陆焉识五年的自由,陆焉识还是得回到两个女人的牢笼中来。

    在回国的轮船上,陆焉识眼睛一次次潮湿,正如他所说:“不是哭他的望达,而是哭他的自由。

    03 第二个不自由,学术上的不自由

    陆焉识一回国,就陷入各种党派的争斗中。但他的清高和独立,使他不愿加入任何阵营。

    他认为自己在家庭生活中已经失去了婚姻的自由,他不能连学术上的那一点仅存的自由也失去。

    他坚持思想和言论的自由,有着知识分子独有的迂腐书生气,始终保持着一颗正直的赤子心。所以他对大卫·伟说宁愿给他买一百副眼镜,也不能把论文借给他。

    文人的傲气使他不愿做这种为世人所不齿的事,但性格上的不善于拒绝的弱点又让他一次又一次深陷漩涡,不得脱身。

    从他记事开始,他就为了不让别人为难,常常做别人为难他的事,做别人要他做的人。

    所以即使他被大卫·伟恩将仇报地报复,他还是答应大卫·伟写文章驳斥凌博士。即使最后他觉得这样太过分而撤回,也还是得罪了凌博士,这成了他之后丧失学术圈地位而无人可求的导火索。

    上海解放后,陆焉识为了重新获得大学的聘用,设下一次倾其陆家全部财产的家宴,打算宴请凌博士等人。可是由于之前与凌博士的恩怨,那次家宴竟没有一人前来,陆焉识因此大病一场。

    于是,在学术界的这点自由也完全失去了。

    04 第三个不自由,政治上的不自由

    后来,日本侵华,抗日战争开始了。

    1940年,陆焉识跟随大学的搬迁,来到了重庆,在那认识了重庆女子韩念痕。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陆焉识在学生里主张自由民主,民主主义,而且不按照教育部审定的教案教学,而是按照自己脑子带来的课本教学。这种行为无疑触犯了当局。

    那个年代,政治是浓缩的政治,政治恐怖也提练了浓度,任何风吹草动都会被扣上各种各样的“帽子”。后来特务找上门来,陆焉识在特务走后立马写了一篇诙谐带刺的文章。

    他在文章里戏说迁徙内地的大混乱,造成“最不重要”的教科书丢失,又说他被教育部的人警告“犯规教学”之类。

    连跟着他的念痕都知道这样写就闯祸了,但当时的陆焉识却只是笑笑,说“惹翻了好,教授的境遇已经坏到了底,再坏就好了。

    然而,所有英勇地说着不怕死的人,只是因为死亡没有降临。或许大多数勇士之所以成为勇士,只是因为第一颗子弹打中了他。

    当带枪的人破门而入时,陆焉识就像《驴得水》里的张铁男一样,被吓得哆哆嗦嗦。

    他满可以钝拙一点,藏起锋芒,少耍点俏皮,良知昧去一些,不管那些管不过来的闲事。

    这是坐牢后的陆焉识悟出来的,陆焉识在半地牢里度过了两年监狱生活,最后还是念痕将他救了出来。

    当陆焉识从重庆回到上海时,陆家的房产被政府人员认定为日产,要收回归政府所有。恩娘好不容易低声下气加贿赂得到了通融,陆焉识却化名写了篇讽刺文章讽刺恶棍们的无耻行径,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于是陆家的人必须在三天之内搬出陆宅,恩娘也因此去世。

    而上海解放后,陆焉识恢复了大学教授的身份,而已经成为教育专员的大卫·韦却认为陆焉识反感共产主义,说共产主义的坏话,于是在报上刊登了一篇文章挑衅。

    陆焉识回复大卫·韦说“知识分子的生命在于接受知识、分析知识、传播知识,甚至怀疑知识、否定知识,在他接受和分析的时候,他不该受到是非的仲裁。

    陆焉识经历了这么多起起伏伏,到这时却还是认为知识分子应该享有最后的自由,精神的自由。

    婉喻劝他不要写,结果他不听。于是他被叫去“军代表办公室”,要求写反省书。

    这时,文人的骨气又冒出来了,他毅然辞职了。

    后来,陆焉识被扣上“反革命”的帽子,被判刑二十五年,后又因为他要求在判决书上加上“永不加邢”,而被判为死刑。

    04 第四个不自由,精神的不自由

    陆焉识最后被发配到大西北荒漠,彻底地丧失了自由。

    在大西北二十多年的监禁生涯中,陆焉识目睹了严寒、饥荒、劳累是怎样让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变成一具具冰冷的尸体的,就像囚服上每天都在前进的番号。活下来的人,也大都变成了一堆堆麻木、冷漠的行尸走肉。

    陆焉识也从一个出口成章的陆教授变成了结结巴巴的脏老头老几。

    石灰粉在草上撒出的线条对于他们就是实体的监狱墙壁,一条线是“内墙”,一条线是“外墙”,最外面一条线是“大墙”。

    身体被管束被劳役的同时,精神也被这一道道“无形”的墙囚禁着。

    一批批像陆焉识这种学识渊博的高级知识分子,在残酷的劳改生活中像畜生一般的活着,物质的贫瘠尚可忍受,尊严被抹杀才是真正的酷刑。

    所以那段特殊时期,很多文人最终都选择了自杀,因为他们无法忍受没有一丝尊严的生活。

    精神上遭受迫害后,人性便开始扭曲。

    你的痛不欲生可以舒缓大家的痛不欲生,一份不幸给大家拿去,医治集体的不幸。

    小杀人犯梁葫芦为了赚取食物,连尸首也不放过,冒领已经死了的“刘胡子”的口粮;“加工”谢队长对梁葫芦的残酷刑罚,半个脑袋都秃了;河北干事对陆焉识的变相折磨,让人不寒而栗……人性的阴暗面在这种环境下暴露无遗,读起来令人触目惊心。

    而就在这种身体和精神被双双囚禁的生活里,陆焉识却慢慢地悟出,他从不曾正眼瞧过的婉喻才是他最完美的归宿。

    就在那一刻,他意识到他爱婉喻。婉喻自己认识到的那一点寡趣乏味,不碍事啊,无伤大雅,他爱了她这个整体,就什么都是好的了。正因为她的寻常和安静,以及那点寡趣和乏味,她偶然的那些小水妖般的风情流盼才珍奇,才宛若神鬼附体。她其实是摸不着底的。他不知道她究竟可以疯成什么样,野成什么样,也许她自己也不知道。

    这场二十年的艰难岁月对他唯一的帮助就是让他明白了:婉喻曾是他寡味的开端,却在回忆里成为他完美的归宿。

    05 爱情的回归,是否就是自由的回归?

    陆焉识的一生都在追寻自由,而最后,不自由的婚姻却成了他最后自由的归宿。

    小说最后对陆焉识平反后回到上海,与冯婉喻续上间隔二十多年的情缘的描写是十分感人的。

    这个片段也被张艺谋在拍成了电影,名叫《归来》。

    婉喻默默地等了陆焉识二十年,或者说,不止这二十年。婉喻的一生,似乎一直都是一副静静等待着丈夫归来的姿态。

    新婚第二天,丈夫便出了国,婉喻等了五年,才等来了从游轮上走下来的卓尔不群的陆焉识。然后,又是战争,婉喻和恩娘一同在上海,维持着一家的生计,承受着纷乱的战火,等到战争结束才等到丈夫从重庆归来。最后,陆焉识又被扣上“反革命”的帽子,一关就关了二十年。

    婉喻等了陆焉识这么多年,终于等到了他回来。可是就在大家都以为这段历经风雨的情缘就要迎来团圆的大结局时,婉喻却患上了老年痴呆,不认识陆焉识了。

    直到躺在病床上,生命即将走向尽头,婉喻还是在静静地等待着她的焉识。

    妻子悄悄问:“他回来了吗?”

    丈夫于是明白了,她打听的是她一直在等的那个人,虽然她已经忘了他的名字叫陆焉识。

    “回来了。”丈夫悄悄地回答她。

    “还来得及吗?”妻子又问。

    “来得及的。他已经在路上了。”

    “哦。路很远的。”

    婉喻最后这句话是袒护她的焉识:就是焉识来不及赶到也不是他的错,是路太远。

    婉喻终究没能等到她的陆焉识。

    陆焉识的一生都在追寻自由,可是他却一直在失去自由。小说最后,带着婉喻的骨灰回到大西北的陆焉识是否真正实现了自由的回归?以爱情的回归来代替自由的回归,是否就是自由了呢?

    写到此,想起了这本小说的开头:

    据说那片大草地上的马群曾经是自由的。黄羊也是自由的。狼们妄想了千万年,都没有剥夺它们的自由。

    直到那一天,大草漠上的所有活物都把一切当作天条,也就是理所当然,因此它们漫不经意地开销、挥霍它们与生俱来的自由。

    不过,那一天还是来了。

    - end -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陆犯焉识》:一生都在追求自由,却一直在失去自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cars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