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兄弟如手足,媳妇似衣服。
故世间有了“情同手足”,“内外有别”的常理。
但是,身边夫妇和而兄弟仇者甚多——真令人费解,“同一个襁褓口倒出来的”,一奶同胞,根本不存在杀父之仇、夺妻之恨,何至于这般苦大仇深?
细数此类“闹内窝子”的缘由,无非是土地家产老业的争夺,妯娌之间的妒忌和闲言碎语,孝敬公婆的态度不一或意见分歧……如此种种,无一例外都是作为“衣服”的媳妇太“漂亮强势”,而本是“手足”的兄弟都“温顺好使”。前者争强好胜耍蛮横,后者忍气吞声无主见,结果就是把整个家庭闹得乌烟瘴气,还各执一端,振振有词!
唉,我不得不感叹:兄弟反目结婚始,家庭不睦分家时!
都说女人能顶半边天,在这些家庭中,女人就是整个天。只是在这个天下,难有晴空朗朗、风调雨顺,多是凄风苦雨、雷电交加。即算抚出几个优秀的大学生,也是心怀仇恨的“奇葩”。
试举亲眼目睹的三例:
A君奇才,追求也高雅。六零版,师专毕业,又脱产进修本科。由乡镇中学调进县直属中学,甚至在教育局退休。他除了教书是把好手,还爱好特广,书画垂钓是最爱,间或还写作编书。
可是,就是他,在安葬自己父母的问题上,与三个弟弟意见分歧,两次被有理的弟弟们拳脚处罚,受尽皮肉之苦,还遗臭乡梓。
还是他这位大哥,为一点土地款,与同胞弟弟把官司打到中级人民法院……
B君新故,享阳七十有二。生前心灵手巧,砌墙泥水样样精通,搞建筑挣钱武艺高强。在兄弟四人中排行老二,曾与其他三兄弟家皆不睦,与一墙之隔的三弟家更是水火不容,至死都不说话。
他死后,两个妹妹出面劝说,毕竟是亲弟兄,天下没有比这层关系更亲的,让三弟主动去看看他最后一面。三弟想通了,携全家老幼去了。而且一见到自己二哥的尸体就号啕大哭。
两个妹妹又私下劝说B君的妻子和儿子,不管过去有多大的矛盾,对方既然全家都上门了,那自己就要主动打招呼。B君的妻儿却无动于衷,并没有主动与三弟(三叔)一家打招呼,你愿来就来,愿走就走。把三弟一家弄得好尴尬。
依照农村习俗,伯叔亡故,侄子侄女皆要参与披麻戴孝。而且孝子不能上桌吃饭,只能在灵堂席地就餐。
灵堂如此狭窄,B君的子女和三叔家的堂弟堂妹,时时处处都会“老王对面”,相互要么不言语,要么相互言语“打点”。都死人了,都共同“居丧”办丧事了,不但没有缓解双方矛盾,反而增添了两家的愁怨,何苦来哉?
再看C君,也是四弟兄,他们排行老大。与二弟同建三间房,一人一半,隔墙而居。门前共用一道台阶,庭院相互独立。生活中,进门出门皆少不了要打照面。
矛盾深深,深几许?不清楚何年何月为何事,妯娌成愁,兄弟冷战。
今年八月份,C君儿子结婚办喜酒,竟然没有请自己的二弟一家帮忙。包含我在内,其他被请来帮忙的亲朋好友又不知内幕,都往来穿梭于他二弟家的庭院,烟头、瓜子壳四处乱丢,二弟两夫妇没发一言,兀自清扫。
每当用餐时,不明就里的亲朋们都会招呼二弟两夫妇一起吃饭,二弟只是顺嘴敷衍:“我等一会,你们先吃!”
正酒当晚,我和两个帮他家记账收礼的帮忙者在最后收摊吃饭。在台阶处遇到从外面回来的老二,再次招呼他一起吃饭,他说:“你们各自先吃,我出去干活回来,家里已经做好了饭菜!”
我听了才恍然大悟,原来C君没有请自己亲亲的二弟一家帮忙,我不觉一阵心酸——二弟一家两口子这两天都是怎么熬过来的?
以上三君,好像有一个共同点,在兄弟相互变仇人后,为了硬得起气,都恒心抚养孩子,家家都培养出了大学生,且不乏985,211。但令人无法忍受的是他们家的大学生,在各自的岗位和专业上都是佼佼者,工作学习都干得人模狗样,回到家却可以对自家亲叔叔伯伯粗言秽语、拳脚相向。
难怪乎,鲁迅先生一百年前,就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呐喊!
在当下,在我们身边,手足摩擦,邻里相处,家庭教育之中,能不能也该救救孩子,别向他们灌输仇怨,即算天大的仇怨,也让仇怨在上辈之间了结,而不至于代代相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