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初,春假。全家road trip去了St. Louis和North Carolina。
St. Louis是早就计划好的,E要去参加WUCT。
North Carolina却是临时变动。原本准备秋假再去,后来发现Marching Band的训练会占去几天,况且十月中旬再去访Duke似乎有些晚了,索性宜早不宜晚。
这两个地方的生活方式跟家里很接近,只是北卡的天气更热些。
不知道E最后会选择报考哪些学校。四月的WUCT,她和队友取得了自己满意的成绩;今年再次拿到学校Top Scholar的称号;她参加的SciOly校队夺得了州冠军,五月会去参加全国比赛。
申请的暑假夏令营应该都失败了,可以用这个时间跟她一起练习,如何了解教授的研究课题,主动联系寻找合作机会。
D下学年上高中。三月选完课,四月完成了乐团的audition,数学和汉语的placement tests。
萨克斯私教老师说,他的水平勉强能够上Wind Symphony II。万一没选上,也不算太意外。Band的课号很特别,除了beginner级别的,四个需要audit才能进的Symphony团, I才是这个学校的最高水平。
Algebra II考了61%,比他自己预估的50%好很多。虽然没能直接跳过,但他掌握的相关内容确实有gap。一门没正式学过的课硬考到61%,我对他参加Marching Band需要投入大量的训练时间,倒不是那么担心了。
他的思维方式很适合学数学。只是目前自学能力或者动力不够,应该是时机不到,我静待花开吧。
在外语科目中,他选了汉语。从升学策略来说,这容易让大学录取老师误会,他为了高分选了容易的课。但作为看着他长大的家长,我知道他是对汉语文化有了兴趣。
汉语一从拼音开始,他按照老师的要求用汉语写了自我介绍,希望能直接升入汉语二。在自我介绍中,他提到小时候不想学汉语,现在对中国的文化和语言有了兴趣。
人对自己的来处有天然的好奇。正如法国当代哲学家和社会学家迪迪埃·埃里蓬在《回归故里》这本书里的探索,汉语课是D在自己拥有选择权时,根据本心做出的一个决定。
选择除汉语外的另一门外语,或许能让他的大学申请package在三年后看起来更成功,但选择汉语,能让他更接近自己。
YBTC未能走出州赛。
四月底,终于把春季学期的两门统计课上完了。一门课24个学生,另一门35个学生,还没招到TA,到最后,真有点强弩之末的感觉。
教学可以不断练习演讲技巧。只是带一门课足够,不要再接两门课了。
四月还有两次特别的经历。一次是去看了即兴表演,还有一次是在亚裔董事会成员的退休晚宴上表演了书法。
你好生活,愿我不负此刻,也遥望远方;用几许文字,了结过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