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普曼先生在《舆论》中说,刻板印象极大地提高了我们认知过程的效率。同时他又认为,刻板印象几乎总是在一定程度上误导着我们。因为我们脑海中如果有了预先设定的刻板印象,它们会成为认知模型,从而主导了我们一切接受和处理信息的过程。也就是说,我们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其实都希望借助脑中既有的经验去理解。
就举对于我来说最具挑战性的数学第20、28题,今天数学作业同样是名校题库的一道压轴题,我一看到那题目上写的有“动点”二字,天,刻板印象就出来作妖了,这道题我就不想做了,因为以前有一道动点题,我分了8种情况,花了一个多小时,我害怕万一又有如此复杂繁多的计算过程。后来另一种刻板印象对我说:不管多难的一道大题,出题人一定会让你做出第一小问的。于是我定睛一看那第一个图,咦?这不是半角模型吗?在这时,刻板印象就极大提高了我们认知过程的效率,有时候固定的公式、经验、模型能帮助我们解决一些复杂的事情,可是第二问我就又没有信心了,因为,我的刻板印象告诉我第二题是和第三题连在一起,如果第二问解决了,第三问就是拐了一个弯儿让你照猫画虎,但我没有丝毫思路,最后还是在求助后作了条辅助线做出来的,这也是刻板印象的弊端,我以我平常的思维去思考这道题,完全没有想过可以做一条辅助线。
关于最后一小问,我写序号时就是一种抗拒心态,我完全找不出它和第二问有什么联系,没有刻板印象的老套路,于是我慌了,虽然这不需要写过程,但,结果是根据第二问猜的,这是一种很不严谨的态度,可是我实在也想不出来,它们到底“同理”在哪儿,此时完全想求助数学老师。
刻板印象有利有弊,在我们看待事情的时候,换个思维方式,改变认知角度,也许可以避免一些偏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