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总觉得学习一些对未来有帮助但现在可能用不到的知识是完全正确的,这是有远见的表现,丝毫不应该被怀疑。
但是上个周末听了古典老师的一篇文章,我开始置疑这个认识。
古典老师说我们要极其功利地学习。他举的第一个例子就让我感觉躺枪了。古典老师说很多人学习英语,但并不会马上用到,只是为了将来也许用的到。他认为这样是不对的,学习能够解决当下问题、学了有地方用、难度适中的知识才是最有效的,这也可以让我们跳出低水平勤奋。换句话说,如果一个知识不能被我们立刻使用的话就不能成为最高效的学习对象。
当时我不禁怀疑起自己的选择,因为我就正在学英语,而目的也的确是为了将来有一天会用到。
但是这一年多以来,一天不落地学习我坚持不到一星期,总是会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工作忙碌的时候,英语绝对是放在劣后位置的。可要说彻底放下又心有不甘,觉得还是有所热爱。
加入猫群后,我明白了提升工作能力对目前的我而言是最重要的,而这需要巨大的心血投入。所以3月开始,英语学习的确被我放到了一边。
看到古典老师这篇文,我觉得自己的选择是对的,简直是像得到了他本人的首肯。我告诉自己这是为了节省时间,把精力用在当下工作上,用在能直接提高自己工作能力的事情上。
可是今天看了笑来老师的文章,他重申技多不压身、打造多维竞争力的观念。其实在订阅笑来老师专栏之前,这就一直是我心目当中根深蒂固的观念。此刻,这个观念被再次唤醒,让我不得不开始重新审视古典老师的话:它是否正确?我是否应当我理解得对吗?照单全收吗?是不是应当结合自身情况有所调整?
前段时间报了一个资格证的考试。按照当时的工作环境,这个考试的内容对我理解自己的工作是有所帮助的。但是,现在工作岗位被调动了,这个考试对于我来说似乎就没有那么大的意义,于是积极性就下降了,开始觉得有这时间去看书考这个没多大实际功用的证,还不如把它用在其他更有成长率的事情上。
这让我纠结了一阵子,想了一天,我觉得两位老师的话其实并不矛盾,是我自己断章取义了。其实他们说这些话都是有前提的,古典老师说我们要把精力分配在三个方面,大意为第一是工作能力方面的提高,第二是眼界的提高,第三是性情的陶冶;笑来老师也说多维竞争力的打造是以某个方面的优秀为前提的。
也就是说,在整个人生跨度层面,我们必须要构建自己多方面的能力,但是在打造核心竞争力的时候,还是必须要用尽全力心无旁骛,是要有一定的功利性的。
一句话总结就是远期利益与近期利益的结合和权衡。
所以对待让我难以决断的考试,我认为其实应该去继续。首先,我已经为这门考试,支付了将近两千块的费用,这些投出去的资本,不应当白白浪费,获得一个证也是收益的一种嘛;其次,认真学习这门课程,也许眼下用不到具体的知识,但从更长远的发展来看,未来的人生旅途中,很有可能我就会用到这个知识的,至少它可以帮助我理解自己跟岗位之间的差距,如何提高岗位胜任能力,这还不够吗?最后,不要再偷懒了。其实我的积极性下降是为了偷懒,每个星期需要去上课,当然不如端着一杯咖啡,窝在阳光下看喜欢的书那么舒服。如果用1/7的时间来完成一件事都无法做到,对自己还能有什么期望呢?而且仅仅是坚持一个月,难道四天的时间都做不到吗?每天下班回家看两三个小时的书太艰巨的话,那看半个小时总能做到吧,与其刷淘宝,还不如给自己一个更加安心入睡的理由。
与其多想,不如去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