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05(请求帮助)
前几章介绍了非暴力沟通的前三个要素:观察、感受和需要。《非暴力沟通》第六章主要讨论的是第四个要素:请求。在表达观察、感受和需要之后,我们请求他人的帮助。以什么样的方式提出请求容易得到积极回应呢?
第一、提出具体的请求。
首先,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如果我们请求他人不做什么,对方也许会感到困惑,不知道我们到底想要什么。而且,这样的请求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实际上,走在当下的中国校园,这样的场景太常见了。如:
“禁止吸烟!”
“不准穿奇装异服!”
……
以“禁止”和“不准”开头的要求太多了。就连旧版的《中学生守则》也是如此。但是,新版的《中学生守则》也好不了多少,因为它对学生提出的要求不具体,而且大量使用抽象的语言。
如果我们提出的请求意思含糊不清,别人就难以了解我们到底想要什么。我们所提出的请求越具体越好。让中学生“爱人民”,你让中学生到底怎么去操作和落实?!再看我们的一些教师评价系统中,要求师德高尚、是公认的专家等,都无法落实,到了最后,能落实的还是考试成绩。绕了一圈,说白了还是成绩唯一。这样的考核评价体系自然不会将教师引向综合素质发展,也不可能让教育真正走向全面发展。
使用大量抽象的语言,还往往让我们无法深入了解自己,让别人搞不清楚你到底想要什么,当然说不定自己还搞不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例如有老师抱怨学校领导不理解他,不关心他。但是你若具体问如何做才算是理解他和关心他,他其实也说不出来。
第二,明确谈话的目的。
有时候,我们并不需要直接说出请求,但对方能明白我们的意思和谈话目的。如一个孩子对母亲说:“妈,我口渴了。”很明显,她是希望妈妈给她拿瓶饮料。但是,有时候,我们也许只是说出了我们的不快,却误以为别人应该会知道我们想要什么。更多的时候,是我们在说话时,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表面上,我们是与人谈话,实际上,我们更像是自说自话。这时,我们的谈话对象可能就不知道怎么回应,甚至会感到局促不安。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在一些夫妻之间。所谓“唠叨”与“木头人”之类的评价皆源于此。
也许,有些人会说,我没有什么请求,只是随便聊聊。然而,我们相信,我们在与一个人说话的时候,总是希望得到回应的。有时候,我们想要的也许只是他人的理解而已。
一个人,只有对自己的认识越深刻,表达越清楚,就越有可能得到想要的回应。
第三,请求反馈。
我们的意思和别人的理解有时可能是两回事。如果无法确定对方是否已经明白,我们可能就需要得到反馈。请求反馈能确保对方准确把握我们的意思。有时,问一句“我的意思清楚吗”,然后,对方表个态就足够了。为了确保对方确实明白我们的意思,我们希望他充分表达他的理解。这样,如果有差别,我们就有机会作适当的补充。
第四,了解他人的反应。
在确认对方已经明白后,我们常常会急于了解对方的反应。一般来说,我们关心的内心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方面:
一是对方此时此刻的感受。二是对方正在想什么。三是对方是否愿意接受我们的请求。在了解对方的反应时,我们要意识到我们想了解的是哪方面的内容,并提出明确的请求。
第五,在集体讨论时提出请求。参加集体讨论时,说清楚我们希望得到怎样的反馈,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不清楚发言的目的,我们的讨论也许只是在浪费时间,而无法满足任何人的需要。
第六,请求与命令。
一旦人们认为不答应我们就会受到责罚,他们就会把我们的请求看作是命令。听到命令时,一个人只能看到两种选择:服从或反抗。不论如何,只要人们认为我们是在强迫他们,他们就会不乐于满足我们的需要。
如何区分命令和请求:请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提出请求的人如果批评和指责,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对方的内疚来达到目的,也是命令。
在人们无法满足我们的愿望时,我们是尊重他们的感受和需要最能体现我们提出的是请求还是命令。如果我们愿意去体会是什么使他们无法说“是”,那么,我们提出的就是请求而非命令。
第七,非暴力沟通的目的。
如果我们只是想改变别人,以使他们的行动符合我们的利益,那么非暴力沟通并不是适当的工具。非暴力沟通是用来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使用非暴力沟通时,我们希望人们的改变和行动是出于对生命的热爱。一旦人们相信我们看重彼此的感情,并能兼顾双方的需要,那他们也就会相信我们所表达的愿望是请求而非命令。
然而,坚持以非暴力沟通的方式与人沟通是很不容易的。对于父母、老师、领导以及其他处于管理位置的人来说,尤其如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