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婴儿哭闹的时候,到底是抱还是不抱呢?
在我怀孕期间,身边有经验的人不断地向我传授着他们带娃的宝贵经验。当涉及到,当宝宝哭闹的时候,到底是抱还是不抱呢?出其不意,大部分人的回答是当孩子哭闹的时候,不要抱。但,不抱的原因各种各样,有的说,孩子哭的时候不要抱,笑的时候才抱,这样孩子长大后才开朗。有的说,不要抱,抱了会无意中宠坏了孩子。有的说,21天培养一个好习惯,从一生下来就得训练,训练好了,孩子可好乖了,可好带了。有的说,抱,累死个人,一旦抱了,就撒不了手,可有罪受了,不要抱......
主张不抱孩子的人,无形中是受了行为主义理论的影响。行为主义创始人是华生,华生有句名言:“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我可以保证,从其中随机选出一个,训练成我所选的任何类型的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巨商,或者乞丐、窃贼,不用考虑他的天赋、倾向、能力、祖先的职业与种族。”行为主义者的理想国就是一个彻底的程序化、光秃秃、没有情感的世界。人变成了是机器。哭声免疫法、哭泣控制法的核心思想可归为行为主义。虽然行为主义婴儿训练法确实会有效,但是却忽视了婴儿内在的痛苦,而是建立在婴儿对母亲及时回应自己感到绝望的基础上。
孩子出生后,他与母体分离。婴儿在出生的前两月处于“正常自闭期”,基本上只有吃和睡。这时候婴儿觉得世界和自己是一体的,感觉还是在子宫里,与母亲是一体的。所以当孩子哭闹的时候,母亲不给予积极的回应,婴儿觉得整个世界开始崩塌,婴儿在生命的最初体验到的是绝望的滋味。只有当婴儿 的“全能自恋”得到较充分的满足后,心智自然向前发展,把自己与世界分开,不仅仅关注自己,也开始关注别人。
孩子哭时,是因为他需要你。想想看,当你夜里被噩梦惊醒哭泣的时候,你希望得到什么回应?是希望老公呵斥你,然后他冷漠地翻个身继续睡。还是希望老公陪伴你呢?我是个会做噩梦的人。结婚前,当我被噩梦惊醒后,基本再无睡意,独自一个人慢慢过长夜。婚后,我偶尔也会做噩梦,当我在噩梦里大喊叫时,就会一双强劲而有力的手把我拥入温暖的怀抱,并在我耳边说:“不要怕,不要怕,是在做梦,有我在呢?”我往往连眼睛睁都没睁,在老公的怀里继续睡,因为很安心。我们大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婴儿呢?
孩子越小,与抚育者的关系对其一生的影响越重大。妈妈在婴儿期亲密育儿,辛苦两年,换来的是孩子终身的安全和幸福的基础。我老公黄先生是个爱的能力很强的人。我追溯了他的婴儿时期。他是个早产儿。由于当时的政策,不许生二胎。为了使他来到这个世界,我公公和婆婆铤而走险让他提前出生,不但提前了三个月,还是在家里生,生出来只有3斤。出生在那天寒地冻的12月,脐带一剪开,他就被外公外婆抱回家,那时候没保温箱之类的,两个老人轮流在被窝里把他抱在胸膛里用自己的体温捂,一日又一日,一月又一月,直到确保他生命无任何隐患,才将其放下。据说跟他同一批提前出生的孩子,只有他一个人活下来了,其他的因各种原因都夭折了。黄先生从母体中分离出来了,一直得到慢慢的爱,无条件的爱。
当孩子哭闹的时候,不是他在折腾你,而是他需要你,因为他恐惧害怕了。孩子有需求了,作为父母必须给予回应,应对孩子的夜哭这件事其实很简单,顺着母亲的本能去抚慰他。他只是一个正常的孩子,得到他本应得的爱而已。一次无意问起一位大学同学,她是如何对待孩子夜哭的。她说只要孩子一哭闹,她每次都抱孩子,不管宝宝一夜要吃几次奶,她从无厌烦过,满足孩子的需求,也没听所谓的“专家”说夜奶频繁会导致婴儿睡眠不足,影响大脑发育,要戒夜奶。当她休完产假,正常上班时,惊奇地发现自己4个月大的宝宝没有因为看不见她而在家嚎啕大哭。为什么呢?因为妈妈在从一开始就给足了宝宝满满的爱。宝宝知道妈妈不会离开她,只是短暂地分开而已。
如果当你去上班,宝宝在家哭得昏天暗地,或者当宝宝初入学之时,在幼儿园哭得死去活来时。当妈妈的请问问自己,你给孩子满满的爱了吗?这爱充足吗?是无怨无悔的吗?爱不是物质上,是精神上的。爱是无条件的,不可以夹杂着焦躁厌烦的情感,这样孩子才能得以健康成长。
即将晋升为宝宝的妈妈们,当婴儿哭闹的时候,你选择抱还是不抱呢?
我是多多,是位宝妈,走在育儿的道路上,乐于与你分享育儿经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