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崔永元和各路人马打嘴仗的时候,我看了他编导的这部片子《您一定不要错过》。
三个观众,我和一对老夫妻。
对于国产影片一直爱不起来,在一个带着脚镣手铐的环境中,真实纯粹的展现艺术基本上是不大可能的。
比如,看《我不是药神》,不如去看《达拉斯买家俱乐部》。它不会让你哭的稀里哗啦,盲目地感动,它只会直击到你的心灵深处,得到的是安静而清透的内心体验。
那个自在又阳光的美女编剧说的对,如果用“双标”,国产电影将进步缓慢。我同意。
说回这部电影,一部文献纪录片,实际的名字应该是《内蒙古民族电影七十年》,不知为何却起了这么一个片名。
也许是为了勾起情怀吧。情怀这东西,多一分显矫情;少一分失味道。
因为事先有了预设和不期待,我反倒能客观地看到它的闪光点。
其实,对于我这种只停留在感官兴趣的电影爱好者来说,所有的电影都是有闪光点的。
一部内蒙古电影史,在这点上与我正在讲授的香港电影史倒是产生了很多共鸣。
影片选取了内蒙古民族电影70年以来最具影像价值的珍贵影片,那一段段黑白胶片的电影场景经典、干净,流露质朴的美。
老一辈的电影艺术家,或哭泣、或平静地叙述着七十年的内蒙古电影历程,虽然其中有乏味苍白的政治旁白和评论,但作为真诚的电影人,这些艺术家在艰苦、匮乏、单纯的年代对电影的忠诚和执着是令人敬佩的。
七十年的时光流逝,带着内蒙古不同的时代印记。
大致罗列如下:《东归英雄传》、《草原晨曲》、《锡林郭勒.汶川》、《鄂尔多斯风暴》、《额吉》、《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嘎达梅林》、《黑骏马》、《悲情布鲁克》、《八月》、《告别》、《老哨卡》
文化传承、核心精神是地域电影最需要、也是最必须的元素。马背民族的文化精神就是成吉思汗子孙流淌的豪迈血液。
第一次为因为马头琴的音色湿了眼睛。
最喜欢《悲情布鲁克》的那段光影,人与草原已然融为一体,让人向往去过一种“红尘作伴活得潇潇洒洒,策马奔腾共享人世繁华,对酒当歌唱出心中喜悦”的自然生活。
影片后段,面对工业文明对游牧民族的冲击,有老电影人表现出深深地哀痛,但是,时代的洪流是不由人的意志奔涌而发的,那些令人伤感的失去只能缅怀却无法阻挡。
不只是内蒙古,每段历史的发展都是有得有失。
好还是坏?人类的历史,却容不得人类来评价。
我们可以反思、可以平衡,却无法改变。
后记:
从黑暗的影厅转场到星巴克,晚上九点的咖啡厅依旧热闹:几个不停自拍的时髦女生;穿着鞋在沙发上乱喊大叫的孩童;七、八个一身名牌的阳光少年聚在一起低头玩着网游,嘴里不停的喊着“我X”…….
我在这样令人困惑的环境里,写下这些混乱的文字。
社会的急速发展迅猛地割裂了老、中、青、少的文化和精神世界,突然能理解电影中老一辈艺术家在深沉和真诚中透出的那些悲凉和无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