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时,天上十个太阳齐出,烧烤着焦灼的大地,后羿弯弓搭箭,一口气射落了九个太阳。这是我们这个文明古国最古老的神话传说之一。没有文字的时代,靠着一代代人口口相传下来的故事慢慢地就变得神化了。无论怎么传,最本真的内容还是会被质朴地保留了下来。毫无疑问,我们的祖先后羿自然是善射的,在蛮荒的上古时代,追逐飞鸟野兽、射箭狩猎以获取食物维持生存。
在精良的射箭装备--弓箭被创造出来之前,射箭的雏形是什么?
我们看孩子玩耍就能自然地想到弹弓。在自然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天然的喜欢弹弓--把石子包在动物的皮里,用带弹性的筋射出去;越是尖锐的石子越有威力,越有弹性的筋越有力量。
人类也经历过了这个幼年的岁月,在大自然面前弱小得象个小动物,穴居觅食,遍尝百草和猎得的食物。与动物不同的是,“人”有一双灵巧的双手,除了协助身体运动,更可以制造工具,让自己的生存变得更加容易,狩猎觅食的工具被制作得越来越精巧。
孩童般的人类越来越成熟,他们变得更有经验,更有力量,学会了木艺、铁艺,弓和箭被发展到极致,而此时,岁月长河已经流淌了不知多少世纪。留在岩石上的壁画告诉了我们人类的祖先曾经的生活;刻在甲骨上的文字告诉我们射箭在狩猎时代是养家糊口的家常活计、抵御外敌的必备良技。
后来,人类学会了农耕,不用再四处流浪和狩猎,开始在一处安居了,食物的来源开始多元化,射术不是必备技能,但还是抵御外敌安邦定国的必备才能。不仅在中国的历史上如此,人类有记载的文明中,射箭也经历了类似的发展轨迹。
“射”,已经汇聚为流淌在人类血液里的本能的姿态之一。
文明再向前走一步,有文字记载的射艺历史只有几千年,我们能清晰地在美丽的西周王朝的诗歌和典籍里找到射箭的身影。大圣人孔子修订的诗歌的始祖和源头《诗经》汇集了当时各诸侯国的优秀民歌,诗三百,思无邪。
《诗经.国风.召南.驺虞》
彼茁者葭,壹发五豝,于嗟乎驺虞!
彼茁者蓬,壹发五豵,于嗟乎驺虞!
蒹葭茂盛,一发射中五只母猪,真令人惊叹,驺虞!
蓬蒿茁壮,一发射中五只小猪,真令人惊叹,驺虞!
《诗经.国风·周南·兔罝》
肃肃兔罝,椓之丁丁。赳赳武夫,公侯干城。
肃肃兔罝,施于中逵。赳赳武夫,公侯好仇。
肃肃兔罝,施于中林。赳赳武夫,公侯腹心。
我们的眼前浮现出800年周王朝的审美:勇武善射的神射手是万民心中的偶像,王公贵族的得力干将。
笔者曾经把这两首诗编成华德福一年级的晨圈歌谣,孩童在律动中模仿射箭的动作,将勇者气质演绎得生动传神,他们热爱有力量的威武英雄,他们很容易就吸收到诗歌中公侯干城的气质,将自己投入到角色。
常人眼中淘气的孩子在这样的律动中最为投入,潜流在他们身体里的人类曾经金戈铁马征战沙场的豪情需要通过这样健康的方式释放出来,然后我们就能看到孩子面颊上带着红晕的满足感和自豪感。
越是所谓淘气调皮挑战的孩子,越是具有这样的豪情和内在力量。当这样的豪情被拘谨着和压抑着无处释放,它就变成了四处捣蛋惹事生非令人头疼的负面行为。这样的行为在呼唤着健康的引领、和深深的理解。
这样的孩子其实有最大的可能性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中流砥柱。他们的内在涌动着祖先战胜荒蛮开疆扩土的冲动和本能。教育必须要对这股力量做工作,教育也必须引导本能和冲动的力量去往健康的方向。
史代纳博士在《人学》中精微地指出:在人的肉体中,意志即是本能;生命力支配着本能,意志就成为内在的冲动;更内在的,人的情感把持着冲动,使本能和冲动被提升为意识里的欲望;动物同样也有本能、冲动和欲望。
而回响在人的内在深处轻柔的低音在说:“下次努力把相同的事情做得更好。”这是动物所没有的、而只在“人”的意识中才存有的期盼,进而成为意愿和决心。
因此意志里除了住着和动物一样的本能冲动和欲望,同样也住着期盼、意愿和决心。孩子整个人活在意志中,孩子内在的潜意识的决心也必须被看到。孩子内心的感受是即将出生的还没有生成的意志。
教育要正确地引导意志之冲动,就必须带领他去做你认为将会唤醒他对正确事物的感受的事情,并且让他重复地做。必须使这种行动成为习惯。
它愈是变成无意识的习惯,就愈有益于感受的发展;孩子出于完全投入,越来越意识到他之所以重复做该行动是因为应当做,必须做,那么你就愈把该行为提升到真正的意志冲动。
无意识的重复培养感受,反复给他新鲜的喜悦感;完全意识的重复培养真实的意志冲动,因为它增强决心之力量、坚决之力量。
正因为这个原因,古代朴素的师徒式的方式--“单纯地变成生活习惯”所具有的教育价值在于:他们的意志比现代教育方法塑造的人来得坚强。因为,意志的培养依赖重复与有意识的重复。
《诗经.国风.齐风.猗嗟》
猗嗟昌兮,颀而长兮。抑若扬兮,美目扬兮。巧趋跄兮,射则臧兮。
猗嗟名兮,美目清兮。仪既成兮,终日射侯,不出正兮,展我甥兮。
猗嗟娈兮,清扬婉兮。舞则选兮,射则贯兮,四矢反兮,以御乱兮。
读了这首诗,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古时的男孩子必须拜师学习射箭、学习射礼、驾驭马车了。颀而长兮、美目清兮、舞则选兮,英俊非凡的美少年,射则贯兮,四矢反兮,以御乱兮,自然是国家的栋梁之才。
这个美少年“终日射侯”,每天练习射箭,他的本能与冲动的力量被引导到了时代所认同的“射艺”上,每日反复重复,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猗嗟”整篇文字洋溢着人们对美少年的赞美、感动、自豪和喜悦。
即便没有了时代潮流的追随,我们可以在现代的孩子身上同样看到射艺带给他们的美好体验。在这个时代几乎看不到弓,确实人们生活中也不需要弓,然而孩子对一切都是接纳的,不仅好奇,也很欢喜。可以说,只要是人类的孩子,都会爱“射箭”。
当孩子们第一次见到弓箭、摸着弓箭,新鲜、好奇、惊喜、爱不释手......似曾相识,缘是故旧......那是一份流淌在人类血液里的古老情怀、一份被尘封多年的记忆被拂去尘埃时的惊叹。
在营地里,小一点的孩子因为手部的力量还不够,拉不开真正的弓,看到大孩子们射箭,一个个羡慕得恨不得快点长大,甚至琢磨着用弹弓、棍子之类的投射的玩物来过把瘾。大孩子因为可以用真正的弓箭去射箭,自豪骄傲和成长的喜悦溢于言表。
老师给孩子们讲射箭的故事,然后开始持弓练习上弦,再闹腾的孩子此刻也变得无比安静和肃穆;射艺场不仅是文静内敛的淑女范孩童展现外柔内刚力量的地方,更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孩童挥洒才智、得到认可赞美和自信的地方。
经过几次练习,孩子们慢慢学会上弦和下弦,起弓、搭箭、引弓,整个过程充满了期待和愉悦。多次努力后,孩子们就可以撒放射箭,飞出的快箭射中了箭靶,孩子们高兴得要跳起来,这是最喜悦的时刻。
每一次,当孩子们沉静下来,定神瞄准靶心时,他们的心里对自己说:“这一次,我定要做得比前一次还要好。”正是这样的期盼,在一次次的发展孩子内在坚决之力量。
射箭时,孩子要遵守射箭的礼仪,调整自己的姿态和心态,然后持弓开射,以此可以看到孩子的修养,更能提升孩子的品德修养。
现代人多数看到射箭运动的高雅、健康以及对人格养成的实效,而更深层的对孩童意志力、感受力的发展却鲜有提及。自然,射艺对孩子高贵气质和品德的养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武艺一十有八,而弓为第一。传统射艺自古是为国士之学。
商周和先秦时期,诸侯贵族阶级以及诸子百家,都把射艺作为培养人才和选拔考核人才的重要方式。圣人孔子文武双全,“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此时,“射”不仅可御敌卫国,更上升为修身养性的活动,成为礼、乐、射、御、书、数君子六艺之一,兼有儒家修德养性的要求,成为古代“君子”的标志性才艺。
儒家认为,射与德相为表里,《礼记·射义》说“射者,进退周还必中理,内志正,外体直,然后持弓矢审固;持弓矢审固,然后可以言中,此可以观德矣。”儒家将弓箭变成礼乐教化之具,引导社会走向平和,以通过射箭比赛、礼乐配合、谦逊和让、道德自省,以“教民礼让、敦化成俗”。
史代纳在人学中提及的重复运动对意志力、感受力发展的作用让我们更加确定射艺对现代孩童身体、心灵和整体精气神发展的价值。
中国的宝贵传统文化,到了现代,多数形成了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局面。韩国流行“弓道”,原是从中国射术中发展而来。我们自己倒是放下了如此珍贵的文化遗产,舍本逐木去追逐西方的各种时尚运动。流行文化里的萎靡颓废之风更是促成了现代羸弱苍白的病态审美观,让现代的孩童滑向四肢瘦弱头脑沉重的严重失衡的发展方向。
我们期盼着传统文化的复兴,传统射艺的振兴,健康向上审美观的形成,让决心坚定的意志之力量、温良恭俭让的君子之风重新回到新一代孩童的身上。
关注“雅山书院”公众号,关注Yeshining营地传统射艺运动。
“雅山书院”关注孩童身体、心灵、精神健康平衡发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