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睡前重读了一会儿毛姆的文章,他在那篇文章中讲了阅读这件事。
更准确地说,他讲的是什么才叫真正的阅读。
他在书中说:
我想要指明的第一件事就是阅读应当是享受的。
当然,为了应对考试或学习知识,我们需要阅读许多书,这类阅读中是不存在什么享受的。我们只是为了获得知识而进行阅读。唯一能做的便是祈祷因为我们需要它,所以我们不至于在通读它的过程中觉得乏味。对于这类书,我们是不得已才会去阅读它们的,而不是乐意去读。
这种阅读不是我心中所指的那种阅读。
我认为,他在这里指的阅读,就是我们上小学、初中、高中时读的教科书和参考书。我们经常被灌输“十年寒窗苦”“读书是苦的”等,可能正是因为我们曾经读的并不是我们真正喜欢的吧。
然而,作为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自己不知道喜欢什么,也没有太多渠道去接触真正的阅读,也就一直觉得阅读就是枯燥乏味的,所以毕业之后,就再也不想碰书本了。
这绝对是阅读的误区。
经常能看到一些初高中学生的寒暑假阅读书单。老师会列出一堆世界名著、中国名著,要求家长买来,让孩子在寒暑假完成阅读任务,并写阅读笔记。
在我看来,这也不是真正的阅读。
如果一本书让你读起来很乏味,那就不要读。这也是毛姆在文章中一直强调的。我们首先应该想想,我们阅读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升官发财?是为了光宗耀祖?显然都不是,我们阅读是为了内心的快乐和满足。
毛姆说,最后你会发现,获得知识的快乐是其他任何事都无法比的。
可是很遗憾,我们很多人并未从小建立起正确的阅读习惯。即使是那些在世界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名著,提起来响当当的文豪,比如列夫·托尔斯泰、高尔基、陀思妥耶夫斯基、《悲惨世界》《战争与和平》……可能很多人买来就束之高阁,从未翻开过一页。
很多情况下,都是因为小时候被吓的。在课本中,会有一些名著选段,但我们学习的方式是划分句子段落、分析中心思想,甚至揣测作者此处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我不是作者,我怎么知道?
可你不知道不行,不知道标准答案还不行。
这就可怕了。
上学时的阅读也给我带来了噩梦,这个噩梦一直影响到现在,那就是看到鲁迅的书就想跳过,一本都不想看。
绝对是上学时被虐得太惨。
但凡鲁迅的文章,考试必是重点,还最喜欢考鲁迅的引申义是什么,折射了什么社会现象。涉世未深的我们只能死记硬背,有时还把答案安错了地方。
这不得不说是阅读的悲哀。
阅读是美好而享受的,似乎上学时的我们很少能体会到。也难怪工作后的人很少会主动读书,提到有人看书,便会视如怪物般调侃:“什么年代了,你还看书?”
纠正阅读的这个误区需要时间,也需要契机。那个契机就是,你在上学时正好无意间看到了一本书,然后发现:哦,原来书还能写得这么有意思啊。看一本书,就好像和作者经历了一场旅行啊。
然后你才会发现,哦,原来有这么多有趣的书,带你走进五彩缤纷的不同世界。原来名著并没有那么难读,简·奥斯汀的文字,就好像在和你唠家常,毛姆诙谐幽默的语句也时不时让你错觉他就是现在的小报记者。
毛姆继续说道:
我接下来要提到的书籍既不会帮你拿到学位,也不会教你谋生的本事;不会教你如何航船,也不会教你如何修理停运的机器,但是这些书会让你活得更加丰满。当然,要让这些书籍起到这样的作用,你得享受地沉浸在阅读中。
我在这句话下划了一条重重的线:
这些书会让你活得更加丰满。
是的,这可能就是阅读最重要的意义了吧。让你活得丰满,让你懂得更多人经历的人生,更多人去过的地方,让你的格局变得广大,不再局限于眼前的吃喝拉撒睡。
你可以跟着毛姆去太平洋上的塔希提岛,可以跟马尔克斯去加勒比海沿岸国家,可以跟海明威体验大海的汹涌,可以跟列夫·托尔斯泰了解俄国社会的生活图景。
你可以感受红楼梦大观园中的多彩生活,可以了解二战中各个国家的情况,可以知道恺撒大地、亚历山大大帝的雄韬伟略,可以知道大秦帝国的辉煌过往。
简直没有什么比读书更让人快乐了。
前几天,趁网站打折,又入手了一堆书。我把它们摆在书架上,每天看到它们就感到无比快乐。虽然没时间一一阅读,但只要一有空闲,我就随便抽出一本,像打开地图一般跟随作者进行遨游。
所以,不要轻易说你不喜欢读书,也许只是你的打开方式不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