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声明一点:我今天要说的两种能力,古典老师也说过。但是我并不是引用他的,而是我们俩非常巧合地认可了相同的两种能力。
第一种能力就是:持续阅读。
阅读的比重无论在现实生活还是玄学角度都是威望极高的。有一些专门指导别人如何获得好运的书籍中有云:改变人生运气和幸福指数的方式有十种。它们分别是: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六权七相八敬神,九交贵人十养生。
读书已经排到了权、相和敬神的前面了,可见它有多么重要。那么单纯地读书和持续读书又有所不同。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不知道大家体会到没有?你曾经在上学时期无论如何也想不明白的问题和道理,现在的你却对它们无比清晰,甚至还可能自嘲一下:当初我怎么那么笨呢?
陈毅元帅小时候在私塾念书的时候,有一次先生讲了一个很深奥的问题,陈毅听不明白于是就向先生发问。
先生一开始没理他,仍然自顾继续讲着。直到被陈毅一次次重复地提醒所烦,大声呵斥道:“你为什么影响老师讲书,为什么影响大家听课?”陈毅回道:“如果先生不把这个问题给学生解释明白,那么先生之后讲再多,学生也听不下去了。岂不因小失大?”
先生听罢,叹了一口气道:“我本想着这些道理只先讲与你们知道,等你们长大了自然就明白了。既然你如此执着,那为师就解释给你们听吧。”
事后很多同学问陈毅:“你为什么敢坚持向先生发问呢?你不怕挨板子吗?”陈毅回答:“提问求知本就是课堂上我们该做的事情,先生又怎么会打我板子呢?”
这则故事不是想向大家赞美陈毅有多么勤奋好学,而是想说明过去的教育方式就是先将知识和道理让你知道,然后通过你自己的能力去慢慢悟懂。
而我们现在的学习条件、环境、方式都大大进化了,导致我们自认为一手接收的知识其实已经是别人三手转变加工而来的了。所以我们再不能像从前那样只学道理自己悟,而是更多引入西方教育的学习模式——思辨。
书不是我们的主人,也不是一叠叠纸张。你可以把它们看作一个活人,而这个人就是作者,你在阅读它的时候就像与作者坐下来亲自攀谈一般。他说得对的地方你要学习,错的地方你要辨别和改正,还有一些刷新认知的地方要及时获取。再加上很多经典每读一遍都有一次新的理解。比如《牧羊少年奇幻旅行》、《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孙子兵法》、《和时间做朋友》等……所以一定要保证持续阅读。
第二种能力:持续输出。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如果不能用自己的话把学到的内容完全原创性地输出一下,说明自身理解的还不够透彻。如果能把学到的内容讲给别人听的话,那就更完美了。你自己不懂的道理,你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给别人讲得通的。分享的必要前提就是自己要先经历、拥有、理解、掌握才行。所以我们采取输出方式来强化理解和记忆。
输出有几种不同的类型:笔记、文章、拆书稿、书评、读后感。
笔记根据不同的作用分为:感恩日记、读书笔记、课堂笔记、视觉笔记、脑图等。
文章就是通过个人认知内容经过脑洞想象形成的各种文体形式呈现的文字作品。
拆书稿是分享时辅助口头讲解的文字稿,学习节奏掌握在自己手中,相比语音来得更加灵活。
书评是个人对阅读后的某些书籍进行的相对主观的评价和看法,收集每个人对书籍的看法与评价也有助于综合全面性了解一本书的内容好坏。
读后感和书评差不多,但是维度不同。书评可能更适合阅读高手,他们是评价书籍,给书打分的人。而读后感往往是赞美书籍,表达从书籍中学到什么的文字作品。
除了以上这些类型的输出,还有很多文字输出有利于个人情感宣泄和治愈。比如一个人实在太郁闷,TA就选择写的方式来倾诉,可能没有任何一个读者倾听TA、感受TA,但是TA在写的过程中慢慢就把自己治愈了,这也是常有的事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