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变得懒惰,以及放纵自己的时候,我们潜意识中是我们把自己当成了一个有待长大的小孩,或是一个亟待喂乳的婴儿。我们在依赖他人,我们还没有与母体完全分离,甚至还未完成割断婴儿与母体相连接的脐带。
也就说,我们还未独立,包括人格上的独立和物质上的独立。而独不独立和年龄没有关系,有些人从小就已经开始独立地生存了,有些人到18岁开始进入大学生活时也慢慢变得独立,另外有些人,他们即使到了而立之年依然不能完全独立,甚至有些人,他们年过半百,才终于醒悟,可是时光已逝,只有独自叹息。
话说回来,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些,是这个潜意识在一直操控着他们。他们外在的表现为依赖亲密关系,目标不明确,没有规划,对未来过度迷茫,间歇性努力,沉迷游戏,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面对机会犹犹豫豫,而不能主动出击。
他们的潜意识之中好像努力是为了别人,当他们想要反抗,不再努力之时,就会变得焦虑,变得抑郁,如果处理不好,任其发展,甚至会患上精神病,神经衰弱症也会登门拜访。
虽然他们也很努力,但从来没有主动努力过,或者他们潜意识中认为坚持努力很痛苦,也就不能持续地努力,而他们的努力都是外界的期望推着他们努力着,他们不情愿这样地努力,可是又不知道该向谁发泄,换句话说,他们一直活在了别人的期望中,这个期望是父母,亲人,老师,朋友,同学等等组成的综合体,却唯独没有自己。
根据这个解释,可以想到,他们在学生生涯会按时甚至超前完成老师家长布置的任务,从而得到奖赏。但这也解释了很多大学生本科阶段的堕落,发展到研究生阶段就变成了焦虑,最终是抑郁。
因为本科阶段,他们没有了家长和老师布置的作业,自己又没有规划能力,就会无所事事,没有目标,然后开始沉迷游戏,变得堕落。当他们到达研究生阶段时,自己有了更加大量的自由时间,可他们恰恰因为没有生长出自己独立的主心骨,而自己又感受到了正在迫近的年龄压力,加上父母衰老的速度和其内心渴望的期待,他们会时时刻刻感到心头上有一个无形的石块在压着自己,长此以往,这个压力慢慢发展成了焦虑,如果不能有效缓解这个压力,任其发展,最终会变成抑郁。当这个抑郁之压力变得无法承受之时,他们甚至会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从而获得最终的解脱。
心理学中有个很著名的话——看见即治愈。所以,当我们了解了这些潜在的心理机制的作用之时,我们其实就在治愈自己,进而就能够更加积极健康地成长。
后话:不要多想,这里的他们,其实说的是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