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

作者: f57b42734ec0 | 来源:发表于2023-08-05 13:37 被阅读0次

关于吕不韦之死,历来有争议。有人认为,他就是被秦王政赐死。也有人认为,秦王政还是想留他一命,只是他太害怕了,才不得不自尽。

那么,经历嫪毐政变后的吕不韦因何而死?是他读懂了秦王政的言外之意,还是另有隐情?今天,就让我们来好好了解吕不韦的结局以及他所主编的《吕氏春秋》的伟大之处。

(一)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嫪毐之乱结束后,秦王政把母亲赵姬幽禁在雍城。关于吕不韦的处置成了一个大难题。他把持秦廷十余年,朝中还是有不少老臣为他说话。吕不韦也的确为秦国鞠躬尽瘁,攒下了丰厚的家底。

秦王政心下不忍。于是,他下令吕不韦回到自己的封地洛阳养老。然而,吕不韦的威望让关东六国都对他很是关注。

吕不韦虽失权,但仍是一个对其他诸侯国还有利用价值的人。这个人做过秦国相邦,了解秦国政治内幕。于是,在吕不韦回到封地一年多时间里,其他诸侯国的宾客和使臣还常跑到他家去邀请他到自己国家当丞相。

这很明显就是要借机用吕不韦对付秦国。要是吕不韦答应了其他诸侯国,这对于秦国来说是一个巨大的灾难。更要命的是,吕不韦面对这种情况,没有闭门谢客,没有上书向嬴政表忠心。

即使嬴政信任吕不韦,在这种情况下也很难不生出疑虑.于是他写了一封信,斥责吕不韦不感恩秦国所赐,并让吕家和门人都迁徙到蜀地。

读完信的吕不韦,老泪纵横,服毒自尽。

有人认为,吕不韦是害怕秦王政下一步就来对付他,所以抢先自决。但也有人认为,蜀地有天险,吕不韦一家躲到那儿,可以躲避其他诸侯国使臣的叨扰,秦王政虽然生气,却没有取他性命的想法。在这里,真相已无从得知,但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判断。

回望吕不韦的一生,毁掉他的,或许不是赵姬,不是嫪毐,也不是嬴政,更不是那杯毒酒,正是他苦心经营的政治,他的门客和个人威望。他的成就,杀死了他。

(二)吕氏春秋,旷世巨著

吕不韦虽死,他的政治智慧和门客的心血都留在了《吕氏春秋》之中。他的吕氏学说可以称主“耕道”或者是“农之道”,即整个农耕经济的运行法则。

他的”农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农道的根本特点,就是多元兼容。吕氏学说认为农耕社会不能单一生存,必须以“农、工、商、士”并重。如果这四个领域里有一个不能协调,就很容易发生灾难。所以,朝廷要对百业进行管理,协调他们的发展。

在意识形态上,吕氏学说并不像战国时的其他流派,排斥其他学说。反而它罕见地采取了百家兼容和并重的态度。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它批判地继承了法、墨、儒、道等各家的政治学说。

另外,由于吕不韦的商人身份,他很明白商道对社会垢作用。于是,他把商道法则融入治国之道,提倡“义利信”,它是什么意思?就是牟利与社会人群的关系,既信,而牟利与社会正义的关系,即义。

应该说,这是根本性的商道观。对这一根本商道,吕不韦有独特而精辟的见解。首先,吕不韦承认“利”的存在,尤其是利对商人的意义。但是,吕不韦认为“利” 有长短之分,牟利要谋“长利”,即长远之利。“天下之士者,虑天下之长利,利虽倍于今,而不便于后,弗为也。”

其次,“义”更具有根本性,“义”是所有牟利行为的社会正义出发点。《吕氏春秋•无义》云:“义者,百事之始也,万利之本也,中智所不及也。不及则不知,不知则趋利,趋利固不可必也。”就是指,如果我们一味求利,反而一定得不到利。

再次,对于 “信”的意义所在,吕不韦同样阐释得很好:“天地之大,四时之化,犹不能以不信成物,况乎人事?己有之,则天地万物毕为用矣!夫可与为始,可与为终,可与尊通,可与卑穷,其难信乎!信而又信,重袭于身,乃通于天。” 吕氏学说认为,天地如此伟大,四季变化力量无穷,尚且不能够不靠信义就办成事情,更何况是渺小的人呢? 没有信,就更是寸步难行。

如此“义利信”观,既是吕不韦成功的商旅之道,也是吕不韦治理在秦国中感悟出的政治智慧。

除了以上这些,吕氏学说也比较有人情味,强调要控制君主的权力。

吕不韦认为,治道也要顺应时势而为。法天地,自然不可强行人道。一定意义上,这是遏制人治的一种政治观。他的论述是:“强令之笑不乐,强令之哭不悲。 强令之为道也,可以成小,而不可以成大。”这里的人道,实际是君主意志。也就是说,如果君主一定要“强令为道”,虽然也可能小有成就,但一定不会成就大业。

另外,吕不韦也强调:“治国,则法立;法立,则天下服矣!不敢议法者,众庶也;以死守法者,有司也;因时变法者,贤主也。是故,天下七十一圣,其法皆不同,非务相反也,时势异也!”

就是说,如果要革除人的恶欲,就一定要建立有效的法度,君主应顺应时势而变法。

从《吕氏春秋》的主张里,或许我们可以再次明确吕不韦的死因。

在当时,秦国经商鞅变法后,几代君主的执行下,自上而下,已经将法治与法家理念奉为圭臬[guī niè]。

而有统一六国雄心的嬴政,更是商鞅政治哲学和韩非子的信徒。暴秦的“暴”在古汉语中不一定指的是暴虐,也可能指的是“急”“猛”“快”。

从嬴政用十年统一中原后,又迅速修建长城,驰道,灵渠等举世大工程的举措来看。他的为政之道与强调一定程度上限制君权,百业协调发展,王道天下的吕不韦必然有冲突。

当然,这两者很难谈得上谁对谁错,各有各的考量。有政治上,没有彻底的好人,也没彻底的坏人。统一六国,实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等举措,很难依靠吕氏学说中的“义利信”去执行,非强有力的国家法制手段不可。

但同时,过于依赖法家理论,在统一六国后,也难以进行长久的治理和安邦定国。

于是,秦始皇嬴政一死,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秦二世胡亥的政治手段和眼光都远不如父亲,又在听信谗言后,贸然选择腰斩了政治才华出众的丞相李斯。

或许在某种历史维度上,如果吕不韦不死,而是迁徙到蜀地,后来的秦国会不会不样,不会走向灭亡呢?

但历史没有如果。吕不韦及其门客的政治哲学,留在《吕氏春秋》中,给后人以无尽的启迪与思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摘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cnbp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