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期末考试,三年级语文试题相比四五年级改革最明显的体现在“创设真实的情境”。没有把试卷带回家,也没有及时记录,这回只能凭记忆了。情境生字占10分,生字依然是重点。修改病句的情境是“绘本剧”,阅读题中让学生想象春节时小孩子的狂欢,话题贴合当下。口语交际“请教”的情境是“跳绳比赛通知”。
从试题中可以肯定的重难点有几个: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给加点字选择合适的解释和口语交际。这三个题型我知道是重点,就是在复习中不知如何落实。理解与表达能力最无法检测,不像生字古诗默写改错那样可视化。何况,词语这么多,要如何知道考哪个呢?其实,课内的重点词语学生都不一定能够全部理解。因为都是感知,而非背词语解释。知道会考,昨天就挑选了课内的一本正经、鸦雀无声、凝神静气等几个词语,从字义、词义到造句,都备好了课,但时间关系忽略过了。忽略,也是一种选择。还是因为知道考课内几率很小。第二单元教学时,复习时也重视了,那就愿孩子们能有好运气,出个简单一点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一般出现在课内外阅读题中,这次依然是。今天出的是“满载而归”,问了孩子们,答的还都不错。
给加点字选择不同的意思,这个类型题同上。今天考的是“扬”,是一个动词。我在想,考试的时候不可能出一个名词,那只能是动词或形容词。以后还是要方法和训练结合多联系。
总之,比小时候背词语解释好多了。
口语交际检测的是“请教”。我记得很清楚,讲新课的时候设置的情境是“如何写好作文”,学得很细致。复习的时候没有特别重视,难道是我对孩子们的理解表达能力很放心吗?并不完全是。同样是因为话题太多,如保护环境、分类垃圾等。其实,还是有章可循的,我可以像梳理作文一样,对口语交际进行梳理和辨别,预测可能考试的话题。而“请教”是最贴近真实生活的。
下午监考中又偷偷戴着耳机听了担当者两节半课,记住了三句话。
自媒体时代个人的IP太重要了。人要么通过写作,要么通过演讲来树立自己的品牌。仔细一想,我不正是因为参加了两次生命叙事和写的一些文章让大家看到我吗。
小学生的研究非常重要。研究的内容很多,如小学生作业负担、电子产品使用等。还可以结合整本书阅读来研究,如阅读《西游记》时可以研究唐僧是一个好领导吗?怎样从男孩长成男人?等。
儿童阅读,文学一定要居多数。
下午学生放假,我在女生宿舍门口值班,而男生回宿舍也恰好会从这里路过,抓住一切机会与我能看见的每一个孩子交流,叮嘱了假期的阅读和不同的提升方向。
晚饭后,张老师来商量她的种子教师资料的事,很发愁。我们两个讨论了好几个方案,但都因为资料不足,成果不够显著,也缺乏荣誉而放弃。因为应付又有何意义呢?最后我出主意,直接告诉校长放弃吧。同时,也对荆校说了我的看法:学校老师实践新教育,根据个人的特长围绕一个项目深耕。要不就和我一样,杂七杂八什么都做。
从我的内心深处,我是从缔造完美教室做起的,教室的完美程度取决于师生关系、课程的丰富性、儿童的精神生活、家校合育的程度、课堂教学的方式等。也就是家校共育、读写实践、新父母等等一切,其实都是包含在缔造完美教室之中的。那我的教室完美了吗?和普通教室的区别在哪里?目前看来,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书的数目、种类、质量再高一点。其次,就是举行一些仪式。看见每一个孩子,展示每一个孩子的学习足迹。其它,是奢望了。
那接下来,我深耕的项目是哪一个呢?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课堂吗?一直表白喜欢课堂,我能开出什么花呢?真是未知。不过,今年的作文实践研究算是开了个头。课程吗?我又能研发出什么课程呢?
我俩聊到快十点,我才感觉自己稍稍放松了。最近这一大周睡眠很差,我也弄不明白自己内心深处的焦虑不安是什么。总之,午休、晚睡都会莫名醒来,每天都睡的很晚。寒假就要开始了,放松,也不是说说就可以做到的事。寒假,从让自己放松开始。
关于家校合作共育,今天特别查了资料:“家校合作共育”就是通过家校联动的机制,成立父母委员会,开展亲子共读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父母更多地参与学校生活,引领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同互补、互相促进,最终实现家庭、学校教育的协调发展。之所以提出家校合作共育,是因为家庭在人的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家校合作不仅对于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的需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