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题外话
最近我这书读得有点杂啊!在写这句话时,我真的忍不住嘴角上扬,暗笑了一声……
这个暑假,读了家长送的《自卑与超越》,看了教师联盟推荐的朱永新教授的《教育:创造无限可能》,于洁老师的《我就想做班主任》,王晓春老师的《今天怎样做教师》,学校教研主任奇林主任推荐的《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标准课例式解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重温了迟子建老师的《额尔古纳河右岸》。
今天,又借着住院之机,开始翻起了搁置在书架上许久的《修心三不》,想着在这炎炎夏日,喝点绿色的鸡汤,好让内心清凉清凉!
第一章 懒得计较,自得其乐
淡泊心性,理性对待得失。任何事物都是一样——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得失都是相对的。当你失去某些东西,就会得到另一些东西;当你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时,你也会失去另一种东西。任何事物皆是“互为因果”的。今天某件看起来“得”的事物,可能已经种下明天另一件事物“失”的因了。相对来说,明日之“失”也可能是后日之“得”。人的不幸大部分源于“得失”二字:想要得到某些东西,但却得不到,于是愤恨、嫉妒、气急败坏等各种情绪便出现了。得失之间,内心忐忑,岂能不苦?
学会理解别人的缺点。看事情不要总是抱着负面的想法,挑别人的毛病,注意别人的错处,吹毛求疵,还成天抱怨除了自己以外的任何事。这世界没有谁没有瑕疵,不要总是乐此不疲地把注意的焦点放在别人的过失上。
不攀比的人生最自在。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幸福是没有标准、无法类比的,真正的幸福更是不可能全然相同的。
幸福主要是一种个人的感觉。你觉得你幸福,你就幸福。不要和别人攀比,因为每一个人对于幸福的理解和定义都不同。
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小事糊涂而大事睿智,为人低调而洞若观火。做人如水,以柔克刚,只有那些以不争为争的人才能笑到最后,才可能赢得人生。不争,是一种大度的人格;不争,是一种自信的底气。与人不争,不代表放弃。俗话说:欲为大树,莫与草争;欲为苍鹰,莫与鸟争;欲为强者,与世无争。与其争,不如让自己身在巅峰。
不与得不到的事情较真。叔本华曾言:我们很少去想已经有了的东西,但却念念不忘得不到的东西。这句话十分发人深省,人生有的时候真的就是在这句歌词里度过的: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这便是苦痛的源泉。
表面上,你是在追求幸福,其实是在找不幸。追寻幸福的最大障碍,即是期望享受更大的幸福。试想,如果我们戴着放大镜,显微镜生活,恐怕连饭都不敢吃了;如果用放大镜去看别人的缺点,恐怕那人也罪不容诛、无可救药了。
不要过分在意他人的评价。面对他人的评价,我们一定要认识到一点:一个人首先是并确实是寄居于他自身的皮囊中,而不是存在于他人的看法中的。因此,有时候不必过分在意他人的评价,很多的人不堪烦恼,只是自己杯弓蛇影的自恋和自虐而已。所有的担心和疑惑大多是自己心理的原因。也许,在别人心中并不那么重要。
以往的我就是这么一个活在别人评论世界里的人,我唯唯诺诺,畏畏缩缩,想讨好每一个人,想委曲求全,永远记得的一点是:吃亏就是享福。殊不知,这也是得因人而异的,你善良,同样善良的人会认为你值得深交;你善良,披着善良外衣的人会认为你好欺负,不论你愿不愿意,你永远可以成为别人颐指气使的下饭菜。同样,你不善良,善良的人会理解;不善良的人也不会把你咋滴!曾经看到过一篇文章,虽有鸡汤之嫌,但不可否认的是也在理:你的善良里必须有点锋芒!所以不过分在意别人的评价会让你活得更加清醒,会让你更容易找到自己!
敢于正视和承认不足。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很多时候,捆住我们的并不是缺点,而是对缺点俯首称臣的习惯性懦弱。
错过是人生独特的风景。当我们进入垂垂暮年,回首往事,总会发现自己有一些未了的心愿,留下了这样或那样的遗憾。苏东坡曾言: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错过也是人生一道独特的风景,一种缺憾的美丽。仓央嘉措说:好多年了,你一直在我的伤口幽居,我放下过天地,却从未放下过你!这是一种千帆过尽后对自己情感人生的泣血之慨吧!一个朋友曾说:相一次亲就结婚了。问其为什么?其回答:也许后面的都没这第一个好吧!“知足”二字在某一程度上又何尝不是对不错过的一种补偿呢!
如果在年轻的时候,你爱上了一个人,请你一定要温柔地对待这个人。错过之后你才会知道在蓦然回首的刹那,心会有多疼痛,因为很多人忽略了一点爱情根本就不需要年少有为,错过的是风景,遗憾的是人生。
数一数你拥有的幸福。“数一数你拥有的幸福,这个过程可以让我们重新发现生命的美好。”大师说。
如果你心情沮丧,你可以常常问自己,我有没有一个健全的身体?有没有关心我的父母或伴侣?有没有爱我且需要我的孩子?有没有对未来的期待,一次假期,一场聚会,一次等待的邀约,或是一个梦想,不要为自己没有的事物去悲伤,要为自己已经拥有的一切去欢喜。多做属于数我们拥有的幸福这个练习,想办法让自己沮丧的心情飞扬起来。它会告诉我们生命的价值究竟是什么。
美国心理学专家查理·卡尔森博士说:“多去想想自己拥有什么而不是自己想要什么。如果你能这么做,你的人生会开始变得比以前更好。或许这是你这辈子第一次知道真正的满足是什么。”
我想这句话在我人生欲壑难填时定会成为荡平和治愈我内心波澜的一剂良药吧!美好,从此刻开始咯!
享受“苦难”,自得其乐。弘一法师,年轻人可能不知此人是谁,但若你是会唱那首脍炙人口的《送别》,那你便知道李叔同与弘一法师乃同一人。他是一个传奇,他集诗、词、书画、金石、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是这些领域里的佼佼者。
他在云游时认为世间没有不好的东西,一切都好。小旅馆好,统舱好,挂褡好,破的席子好,破旧的手巾好,变色的白菜好,咸苦的蔬菜好,什么有味,什么都了不得。
也许要普通人完全做到“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不太现实,如李叔同般皈依佛门,我们更难以学习,但他对于世俗中所谓的苦的达观和享受,却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如此这般,我也觉得:得了鼻炎,治就好;一个人住院,能乐得清闲好,清闲之间读几页闲书,接受文字的洗礼好;有计划地把课备了,写点读书笔记好;孩子有公婆,表哥一家陪伴甚好;晚上老公哄娃儿睡,我放心,真真好!
至此,我还有何不满足的!?人生本就是该在日复一日中自得其乐,学会享受苦难并不断修行,不断成长的!
不计较,不抱怨,不生气,于这“三不”中修心,过有弹性的生活,登至达观的人生境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