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智魁
前阶段,网上出现了一个特别的网红,他的名字叫沈巍,他本是一个沦落街头的知识分子。也可能他的确有些特别,看书、捡垃圾,有时还抨击社会,发一些“警世名言”,于是他火了,通过短视频传播的形式,他成了妇孺皆知的“名人”了。
后来,“流浪大师”莫名其妙的消失了,大家落寞一阵子之后,突然有人在网上发文抨击这些为了流量而打扰别人生活的人。给人的感觉是这纯粹是一场闹剧,其根源是国人的“看客”心理。说老实话,我当初对此也是“不屑一顾”,认为很无聊。后来深思之后,我觉得,其中问题可能不那么简单。
中国人都是大忙人,都在积极创富,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把注意力放在一个流浪汉身上?我觉得这是有原因的。中国社会变化比较快,个人该怎样树立自己在社会上的形象已经变得相当困难。富翁可能会因经营不善或者是生活变故而沦为赤贫,知识分子可能名满天下但是却是囊中羞涩。现在社会日益变得复杂而多元,昔日美誉度很高的职业,比如银行职员、报社记者,如今大都成了“穷居闹市无人问的”凡人。
互联网和科技特长造就了一批新贵,但是他们总给人模糊的印象,普通人不大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和生活态度。
“流浪大师”的出现让人眼前一亮,刺激了大众的神经。给苦苦思索,无比迷茫的现代人以启迪。
哦,原来知识分子弄不好还会流落街头,很显然这是对大众的一种警示。贾平凹的小说《废都》中写了许多在痛苦迷茫中变得玩世不恭,堕落无聊的文人,著名评论家陕西师大畅广元教授说,反映了知识分子自救乏力的现实。“流浪大师”在大众视野中出现是以“孔乙己”式的反面教材式的形象出现的,他对知识分子的确有“教益”,这世界上没有神仙皇帝,每个个人要自己救自己,不然就会流落街头。
中国文化人不通世务的人很多,对社会以及生活中变故的应变能力很差。用一句通俗的话说就是“不适应社会”,《红楼梦》中曹雪芹批评贾宝玉“潦倒不通世务”,说的也就是这个意思。单凭以警世者身份出现,“流浪大师”就是有其存在价值的。
还有,“流浪大师”还有减压功能。现代人追求成功,惧怕失败,这一种潜意识一直被压抑。好了,现在大家看到了一个“失败者”的形象了。许多人看沈巍还不如说是看想象中失败的自己。都成这样了,还愤世嫉俗,还阅读经典,还妙语连珠,大家的确很开心,在拿他开涮的同时还暗暗佩服他。
当然,有不少人是凑热闹,不想其中道理,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流浪大师”成网红并非偶然,他有其深刻的社会学意义,他堪称一个从传统中走来,又有现代意义的反面“励志大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