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走的路》是美国当代心理学家斯科特·派克的一部通俗心理学著作,曾经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连续上榜近20年。这本书我读了三遍,觉得此书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心灵鸡汤,而是让我们认清自己,心智逐渐走向成熟的必读之书。
本书一共有四章:自律、爱、成长与信仰、神奇的力量。
“人生苦难重重。”这是本书的第一句话,也是最吸引我读此书的地方。当我们真正接受这句话并想通它,也就实现了人生的超越。我们需要面对各种痛苦问题,自律是我们超越痛苦的第一步。自律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不贪图暂时的安逸、能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与保持平衡。派克讲述一个自己的实例:他刚刚开始医生工作的时候,责任心很强,每天工作到很晚,晚上经常加班,常常感到不满和怨恨。于是他向领导陈述情况并希望领导给他建议。领导很耐心听完并告诉他:“你有麻烦了,这个与你的时间有关,不是我的时间,你在处理时间表上出了问题。”刚开始派克非常生气,过一段时间才明白领导的真正用意:安排时间是自己的责任,比其他同事花更多时间治疗病人,这也是自行选择的结果。回想自己有时候也会抱怨,看到这个故事也就释然了:把事情做到尽善尽美,付出时间和精力必然要多些,这是自己的一种选择,应该引以为荣,为什么要抱怨呢?
“爱”一直是人们关注和讨论的话题。派克也有着他的理解: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所有的爱,都离不开自律。诸如坠入情网、依赖性、非理性的“自我牺牲”等都不是爱。书中一个故事我很喜欢。有一位牧师,他照顾家人可谓面面俱到,殚精竭虑。包办孩子的所有事情,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也要尽力满足妻子的要求。而现状是他的妻子患有慢性抑郁症,儿子也辍学在家,无所事事。牧师很烦恼,向派克咨询时说出儿时的经历:牧师的父亲成天酗酒,拈花惹草,不顾家人感受。从小他就想做一个和父亲不一样的人,对家人时刻充满爱心,不允许自己有任何不道德的行为。他付出这么多的努力,到头来却使家人脆弱无助。其实牧师的爱已经超过理性的范围。通过这个故事我认识到:越庖代俎的照顾别人,这会让对方产生依赖性,这是对爱的滥用。该拒绝的时候却一味给予,不是仁慈,而是伤害。尤其是教育孩子,应该让他学会自立,这样孩子的心智才能成熟,强大到足以应付这个复杂的社会。
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多多少少都会有着父母的“信仰”,有着父母身上的印记。经过质疑、挑战和检验过的“信仰”,也即用科学的信仰来代替父母的“信仰”,这样我们心智才能成熟。而心智的成熟,意味着走出迷信,摆脱父母对我们的不合理的“控制”,这样我们才能拥有更自由的人生。
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存在着神奇的力量。比如说心灵感应:不知道至亲故去,但是自己会有强烈的不适感;有时候预感可能会出现不好的现象,过一会确实出现那一幕。这一部分是潜意识的范畴,是意识的进化,也可以说是一种心智的成熟。派克说心智成熟的终极目标是个人与“上帝”应当具有共同的认识和了解。用我们东方文化理解就是: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才是心智成熟的最终目标。
让我们的心智成熟是少有人走的路。但这条路是通向认识自我的路,完善自我的路。愿有缘者得见此书,亦能从中汲取人生智慧,迈向生命之巅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