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真聆听了县长的报告,我也是十年来全县社会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经历者、见证者,对“十四五”末实现“双千三百”目标充满期待,对于县长的报告全面总结的短板与不足感受更深。结合我自己的实际,谈谈我近年分工村的情况,反映现实当中发展的不均衡不充分问题。
我所分工村叫北仑村,位于杭埠河巢湖出湖口,在巢湖一级保护区、巢湖风景名胜区内。
第一个问题村级集体经济非常薄弱,并且增收非常困难。最近十年我在石山、城河、大同三个镇工作。相比较,前两个镇岗区村通过土地增减挂项目,集体增加了收入,普遍有钱。但是大同纯圩区,巢湖一级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没有这些项目,县长和各位领导多次提到巢湖保护是红线。保护区、名胜区不仅没有给村级集体带来好处,反而成为集体增收的障碍和负担。什么项目都不能落地,哪里找收入?还打个比方,“凤洲湿地”部分在北仑村,上级领导比较重视,经常去看,也经常要求整改一些项目,肯定要落实,任务交到村,但是光叫干活,没有经费。
第二基础设施,我想全县一两百户村庄内部走泥巴路的,估计只有大同镇。为什么呢?因为大同圩,千百年来小圩并大圩,居民都住在圩埂上。北仑村西正村庄约200户,一条圩埂1.5公里长,合面街。一条砂石路,去年腊月自来水新铺管道,沿路挖掘,管道埋好后简单覆土,正好腊月到正月连阴雨,浮土被水泡化开,成了糊汤。不穿长筒靴没办法进出。平时多是老人在家,过年外地年轻人回来了,那就鼓噪不得了。强烈对比的一是本村丰州村民组,因为下杭埠河大桥就是,又在丰州湿地公园、一级保护区内,实施了“五化两改”,不仅道路硬化,搞广场、绿化、亮化。第二个对比马河村“小满·稻梦空间”,历时三五年,举全镇之力,集中很多项目,投资不上亿,也有大大几千万。道路不仅硬化,还黑化。每天晚上还有歌舞戏剧,还跑小火车,水里还有玩的小船。同是一个镇里的,基础设施悬崖效应多大?群众生活水平差距和心理落差多少?
我讲的有可能比较尖锐、极端,或者这问题比较个性化,不太普遍,但是是工作实际当中客观存在的一些问题。昨天于教授专门讲了“发展不均衡”,领导们也心知肚明,大有大难。我想社会就是在矛盾中呈曲线螺旋向上发展。
怎么解决呢?第二个问题已经解决了,村里负责人找到县交通局负责人,特批项目,目前已经完工。第一个问题,我的想法是充分利用北仑村以致大同镇水资源,做好“水”文章,发动本地在外老板,争取和寻找一些“文旅”项目,为群众和集体增收。
网友评论